「九江文史」系列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調整排版並補充圖片外,編者不對原文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
(續上篇)
耕地
耕地是人類活動的產物,是人類開墾之後用於種植農作物並經常進行耕耘的土地,是農民乃至整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淮南子·齊俗訓》言:「水處者漁,山處者木,谷處者牧,陸處者農」,一定的地理條件對應於一定的農田耕作系統。在雨水較少,旱作農業發達,發育了旱地耕作體系;在雨水豐富,河網密布,水位較高,發育了圩田系統;在山地,則產生了梯田耕作系統。
畲田,是刀耕火種的山區田地,這種粗放的耕種方式,相當古老。秦漢時代,長江流域由於土壤粘結,難以用木石一銅石農具耕作,水稻對種植技術要求又較高,因此其耕作方式仍然停留在火耕階段。《史記·貨殖列傳》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鹽鐵論·通有篇》亦云:「荊,揚…伐木而樹谷,燔菜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史料對畲田的記載,到唐、宋時代逐漸增多。白居易擔任江州司馬時寫有「灰種田粟」,「馬痩畬田粟」「春畬煙勃匕」(《白氏長慶集》卷十、卷十四、卷十九)的詩句。白居易的詩句不但說明當時的九江地區已經有了「畬田」,而且對當時九江地區的田耕作情況進行了描繪,耕種過程不僅要放火,施肥,而且使用了牲口進行耕種。
鄱陽湖畔的農莊與稻田 圖源:http://moorworld.com/(編者配圖)
圩田,自晚唐五代以來,圩田(圍田)逐漸成為九江地區一帶農田的重要形式。圩田實際上是一個築堤圍裹淺水沼澤或河湖灘地、傍水墾殖的過程。據王禎《農書》載:「圍田,築土作圍以繞田也。蓋江淮之間多藪澤,或瀕水不時淹沒,妨於耕種。其有力之家,度視地形,築土作堤,環而不斷,內容頃畝千百,皆為稼地。後值諸將屯戍,因令兵眾分工起土,亦效此制,故官民異屬。復有圩田,謂疊為圩岸,扦護外水,與此相類,雖有水旱,皆可救御。凡一熟之餘,不惟本境足食,又可贍及鄰郡」。(吳必虎、劉筱娟:《中國景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99 頁)鄱陽湖區濱湖各縣圩堤,一部分開始於唐宋,大部分是明、清時代修建的,當地農戶在這些湖區修築圩垸發展農業,使之成為著名糧倉。
梯田,九江是一個多山的地區,丘陵、山區占總面積的 60% 以上。當人口增長對土地的需求達到一定數量時,平原和谷地已不能滿足人口對耕地的需要。根據資料統計,漢朝人均占有耕地約為 9 畝,到明清、民國時代,人均土地占有量下降到 3~5 畝。人口增長的壓力,一方面使人們在糧食單產上下功夫,一方面向山地進發,開墾梯田。「大田耕盡,卻耕山」,「田盡而地,地盡而山」。「大山之所落,多墾為田,層累而上,指至十級,不盈一畝」。
武寧縣梯田 圖源:人民網(編者配圖)
關於梯田的名稱,宋代范成大在《驂鸞錄》中寫道:「嶺坂上皆禾田,層層而上至頂名梯田」。元代王禎《農書》有這樣的記述:「梯田,謂梯山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處,除磊石及峭壁例同不毛,其餘所在土山,下自橫麓,上至危巔,一體之間,裁作重蹬,即可種藝。如土石相半,則必疊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勢峻極,不可展足,播殖之際,人則傴僂蟻沿而上,耨土而種,躡坎而耘。此山田不等,自下登陟,俱若梯蹬,故總曰「梯田」。九江地區的武寧、分寧等山區建造的梯田,不僅數量較多,且影響到元明清數代,迄今在這些山區,層支梯田猶存,當代最好的歷史見證。梯田的興建,是人類進一步改造大自然的一項重大成就,它對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農田灌溉工程
九江地區各縣均處於沿江濱湖,長期以來洪澇旱災頻繁,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先民世世代代與洪旱災害開展了頑強的鬥爭,積累了許多防洪、治澇、抗旱等築壩修堰、蓄水引流的經驗,留下了眾多的歷史記載。「食之所生,水與土地」「修堤梁,通溝澮,行水潦,安水臧,以時決塞。歲雖凶敗水旱,使民有所耘艾」。「間有地形高下,水陸不均,則必跨據津要,高築堤壩,匯水前立斗門,瓦石為壁,壘木為障,以備啟閉,如遇早涸則撤水灌田,民賴其利」。
萌芽階段的農田水利設施,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便已出現,商周時代的井田制,在田中開挖縱橫交錯的溝渠,以引水澆田。在唐代,湖區民眾就開始修築圩堤以防洪水,會昌年間,永修築起了孫公堤,該縣到明萬曆以前就修築圩堤 16 座,到清同治十年,全縣圩堤達 83 座。同治八年,巡撫劉坤一奏清朝廷,藉助修復災區圩堤之機,將修河尾閭三角地區相鄰的 23 座小堤聯接成一大圩堤,這是九江地區最早的聯圩,這一技術迄今仍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明萬曆年間,潘季馴調集 7 個縣軍民修建桑落洲圩堤,規模之大,前無古人。瑞昌知縣梁尚忠主持興建梁公堤,留下千古佳話。清乾隆、同治年間,九江縣相繼修築江洲堤、永安堤、赤心堤。武寧縣載有南宋兵部尚書盧儔屯兵城南望城崗,開展興修水利,陂堰溝澮「凡百數,溉田萬餘頃」,至清同治十二年,全縣有陂 77 處,堰 94 處,塘 166 處。
九江江州鎮油菜花田 圖源:搜狐網(編者配圖)
民國時期,全區有塘壩 5.79 萬座,堤壩 38 條,保護耕地 26.64 萬畝,由於受社會條件的制約,生產力不發達,生產方式落後,水利工程短小分散,農田灌溉以山塘柴堰為主,輔以簡車、水車、戽水等設施和工具。由於蓄水規模小、工程簡陋,故防洪抗旱能力低。
九江歷史證明,水利興廢又以世之治亂為依,世治則水利興,世亂則水利廢,然而水利之興廢,實又系歷代之興亡。從社會政治經濟方面看,秦漢時期,江南水利僅在局部有所發展,到了唐宋後經濟重心南移,江南水利工程顯著增多,處於長江、鄱陽湖之濱的九江各地,先民們逐漸改變「擇丘陵而處之」,開始「刳木為舟」和「逐水草而居」,江河湖泊兩岸成了文明的發源地。先民們開始了水利建設,低洼之區則修築圩堤涵閘,以防泛濫。高原之地則建造水庫陂壩,以資灌溉。淺灘河道則從事疏理,以利行洪航運。
崔若林(作者像)
【讀後記】九江農業史是崔老師的主要研究領域,本文旁徵博引,信手拈來,正可體現崔老師的文史功底。全文8000字,故分四篇刊出。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