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館》成現象級短劇,鲶魚效應衝擊微短劇市場

2023-09-14     娛樂獨角獸

原標題:《逃出大英博物館》成現象級短劇,鲶魚效應衝擊微短劇市場

作者| 把青

編輯| 無花果

今年以來,精品化成為微短劇行業公認的行業趨勢,但具體到實施層面,如何落地,卻始終未能有一個答案。

在保持微短劇的成本低、周期短的同時,如何從內容層面拔高,是行業內共同探索的方向,題材、劇本成為新的突破點。

最近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引爆全網,也給業內帶來了新的啟發。《逃出大英博物館》講的是,一盞從大英博物館出逃的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變身成一個身著漢服的女孩,偶遇了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國媒體人,在媒體人的幫助下,玉壺回到中國,幫其他滯留在大英博物館的其他文物,為「親人」帶去思念的故事。

短短三集,加起來不到30分鐘,甚至連時長都相差甚遠,第一集2分44秒,二集4分40秒,第三集也不過9分40秒,這個看似不專業的團隊是如何從內容上撬動觀眾的?

除了家國情懷拿捏住用戶情感的同時,細節或許是這部微短劇的制勝關鍵。

抖音評論發酵出爆款微短劇,一場抖音用戶的共創

命運的齒輪是從今年年初開始轉動的。彼時,抖音旅行博主「何香蓓Betty」在大英博物館拍攝了自己在博物館的見聞和感慨,「可能只有我們中國人才能理解我們現在的這種心情吧。」

評論中有網友回復,「拍一部動畫!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館》,各個文物擬人化復甦過來逃離大英博物館回家過年,各個朝代的文物歷經磨難回到中國時,發現已經不是他們記憶里的中國了。在文物們是失落時,抓捕他們的壞人也來到了中國,在國內四處逃亡時發現過年各種文化傳統依舊在傳承。」

隨後,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在視頻留下「等我」。半年之後,他們製作的微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終於跟大家見面。

「是承諾,也是自媒體人的熱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計成本的赤誠之心,更是中國人骨子裡的『爭口氣』。我們以真心相待,在這個信息飛速的時代獻出我們的綿薄之力,更希望他們,它們,都能聽見我們的聲音。」煎餅果仔在抖音分享回憶起創作的起因。

為了「等我」這個承諾,這個僅有四人的團隊停更三個月,甚至推掉了所有商單。

「一開始看到逃出大英搏物館這個題材的時候,只是覺得這個拍成視頻一定很有趣,但當我開始認真翻閱資料創作劇本的時候,一種無名的強烈情感堵住了我的咽喉,我發現,這個故事的重量沒有辦法讓我將就在國內拍完。我把故事的大綱跟夏天說,她在我提議前一拍大腿,激動地搶先問我:『我們去英國拍吧!』於是,一場於我們而言盛大的、浪漫的震撼的大洋彼岸中華文物奔赴之旅,進入了倒計時。」

微短劇的首集發布於8月30號,然而直到8月4日,煎餅果仔還在抖音稱,第三季還有一部分遇到困難沒辦法拍攝,目前在各個省之間跋涉、溝通。第二集發布後,第三集仍未剪完。

通常微短劇每集的時常相差不會超過一分鐘,《回到大英博物館》的時常差卻令人咋舌,短則2分多鐘,長則9分多鐘。

就是這麼一個看起來不專業的「小作坊」卻創造出微短劇行業的「奇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點贊。截止發稿,微短劇播放量達到3.5億,三集點贊量分別為932萬、704萬、810萬,主演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7天漲粉超過500萬。

從一條抖音評論發酵出一部微短劇,甚至成為現象級作品,其實也反映出了觀眾在文藝作品中話語權的提升,也只有觀眾最懂觀眾,正如此前的綜藝《展開說說》同樣是觀眾「攢局」。

用細節撬動觀眾,微短劇內容化找到出口了?

不得不承認的是,《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確踩中了民族情緒。

今年8月16日,當時大英博物館發表聲明,估計大約2000件藏品被盜。這一消息不僅讓大眾對於大英博物館的安保措施提出質疑,更是讓「外國文物在大英博物館得到了更好的保護」的說辭不攻自破。因而國內媒體呼籲大英博物館歸還中國文物。

《逃出大英博物館》就在此時上線於觀眾見面,而在天時地利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人和。也就是主創在對於歷史的深入調查和對於細節的掌控,用網友的話說就是「越扒越有」。

劇中男主角的名字叫永安,名字的來源不只是家國永安這個詞,還有在大英博物館中,有一個枕頭,上面寫著這幾個字。

「是盞!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在小玉壺剛出場時,對玉壺的量詞進行了糾正,這也是獨屬於中國的量詞。而小玉壺髒兮兮的臉,也隱晦地說明了在大英博物館中,很多文物甚至都沒有任何防護,任由遊客隨意摸。

當小玉壺到了記者家裡,忍不住發出「這麼大的柜子只住兩個人」的感慨,則是因為在大英博物館中,展品非常密集,甚至有的展品是挨著放的。

至於為什麼是逃出來的是小玉壺而不是其他文物,則是因為其他文物都是二戰期間被強行搶走的,而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則是蘇州高新區東渚鎮玉雕大師俞挺的作品,她是作為禮物被送到大英博物館的,因此也只有她認得回家的路。

在超市時,小玉壺一直在超市跑來跑去拿茶葉,除了玉壺是用來泡茶的原因外,還有在運送文物的過程中,茶葉可以起到防止顛簸的作用。

而小玉壺拿著照相機不停給自己拍照,對於開閃光燈拍照,沒有任何的不適應,是因為大英博物館中並不禁止開閃光燈拍照,因此小玉壺已經習慣。

種種細節都不難看出,主創團隊在創作時不僅對於文物的歷史做了大量的背調,還觀察了大英博物館對於中國文物的收藏方式。而這也是《逃出大英博物館》真正倍獲好評的核心原因。

卷題材、卷內容,微短劇行業行至賽點

而《逃出大英博物館》除了其本身的內容外,更重要的是也為審美疲勞的微短劇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隨著微短劇行業逐漸步入正軌,今年微短劇在主流影視論壇上頻繁露臉,傳統影視公司紛紛下場,短劇的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成為從業者面臨的新問題。

精細化、品質化、以小搏大等今年短劇最熱議的方向。

而出品《二十九》的檸萌影業等傳統影視公司的入場,也讓微短劇的標準被進一步拔高。以短平快,小製作、回流快吸引玩家的微短劇,在精良的製作水準下,時間和成本都被拉升,微短劇本身的競爭優勢被削弱。

但也不少業內人士提出,精品化卷的不應該是製作,應該從內容上入手,在題材和劇本上深耕。畢竟題材局限,內容同質化一直是短劇被詬病的一大重要問題。

然而短短几分鐘一集的微短劇,要在幾秒一轉折的同時,兼顧起敘事的邏輯性和完整性並不是一件易事,因此不少創作者考慮從時長入手。在今年上海電視節短劇論壇上,10個路演項目大多數單集都在10分鐘以上,甚至過半達到了每集15分鐘。

然而微短劇變長,就失去了微短劇原有的競爭優勢,越來越像長劇的短劇,還剩什麼?

《逃出大英博物館》的橫空出世也為行業帶來了一個新的論點,關於微短劇三分鐘內還是十分鐘十五分鐘的討論已經沒有意義,只要題材夠新穎、內容夠精彩豐富,時長對於短劇播放量的影響微乎其乎。

不止一個微短劇行業從業者對娛樂獨角獸表示,《逃出大英博物館》的橫空出世對於行業帶來新的啟發,拓寬了更多題材和內容的邊界,也為內容創作者點亮了靈感。

如今微短劇已經行至賽點,看過《逃出大英博物館》的觀眾對於那些內容相似、粗製濫造的微短劇早已審美疲勞,微短劇也不是誰入場都能迅速掙到錢的時代了。

《逃出大英博物館》就像一條鲶魚,攪動著如今的微短劇市場,也讓創作者們意識到,唯有在內容上深耕,把故事講好,才能促使微短劇行業更加良性地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c8a15ab302bb4af37a54e0a88c78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