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 | 潯陽街巷——丁家場·丁家場巷

2023-02-22     馮曉暉

原標題:張廷 | 潯陽街巷——丁家場·丁家場巷

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2020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逸聞》。

張廷(作者像)

古代城池,是軍事防禦之地,其重要位置都有駐軍。所以街巷地名別稱之中,常有營、司、場之類稱呼,舊時九江城內有丁官營、北司路、小校場等。而大中路東段北側的丁家場,就與這些毫無聯繫,它作為地名,完全依據漢字本義解釋:「場,界也」,「場,道之別名」。

丁家場,得名於丁姓宅院前的空場。1930 年前後,該地段有居民住戶門牌 1-44 號。其中丁家場 4 號為「陳啟發客棧」,6 號為「泰昌雜貨鋪」,14 號為「蔡氏宗祠」,17 號為「江北豆腐坊」,21 號為「李二嫂針線店」,但始終沒有查到丁姓宅院門牌。不過可以確認的是,這一帶房屋大都為九江傳統坐北朝南民居。背面坡頂有香火盛旺的「念佛林」。

據《九江指南》記載:「每逢朔望或佛朝,咸往燒香念佛者,人數近千。屋宇為曹了吉所捐,印光法師更作文記之」。經過抗日戰爭炮火以及入侵者的踐踏丁家場已是殘垣斷壁,人煙稀少,面目全非。

原文配圖

艱苦的淪陷日子過去後,迎來了勝利的歡欣,大批逃難返鄉者也陸續再次重整家園。但物是人非,多數房屋幾易其主,這也導致如今誰也說不清楚當年丁姓老屋的準確位置,以及丁姓家族的遷徒往來。更多的道聽途說,卻又頻添了「丁家場」的遺聞軼事。而有據可查,登記造冊的丁家場 1 號「華興發鐵匠鋪」,從此家喻戶曉。這是因為他所煅打的日用鐵器,頗受街坊鄉鄰的歡喜。更有那路旁的一口水井,它倒映著當年丁家場人背井離鄉的依依一別。

自 1950 年以後,老九江人都知道,丁家場地段曾是多家醬園糟坊,按時令腌制醬菜,釀造醬油的曬場。因為這一帶背坡面陽,房屋間距廣闊,日照充足。至今原封缸酒廠宿舍區能在坡上建造,也證明了九江釀造業從私營到國營的轉變歷程。

原文配圖

自 1990 年後,丁家場也步入了「舊城改造」行列,多幢高層住宅樓相繼落成。值得一說的是,與「丁家場」地段有關,又與「丁家場」地名無關的一件史實:在拆建過程中,這一帶曾發現許多「蔡氏宗祠」銘文牆磚。這與清代《德化縣誌》,民國《房產契約》記載相吻合,城內「蔡氏宗祠」在丁家場內,這是不爭事實了,也許以後還會有關於「丁家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發掘出來。

如今的「丁家場」,南起大中路,北止柴桑支路。全長 200 米,路寬在 3 一 5 米之間。轄區內有柴桑小學、甘棠派出所等,常住居民也有 400 余戶,是為目前老城區內較大居民區。由於南面(大中路)入口路寬已不足 3 米之故,一時權宜設立新的路牌:丁家場巷,東面通往督府巷之短巷也標註:丁家場支巷。如此稱謂的混亂有悖於歷史地名的穩定性,輕易更改,不可取!

原文配圖

讀後記:每迴轉載這些老文史工作者的文章,總會看到真誠的、滿腔熱愛的呼籲,讓我說什麼好呢……

潯陽敘話:記錄贛鄱歷史,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bebc0628540e738b20ce4e09fd222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