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永遠值得驕傲和永遠擁抱勝利的禪城,只有有破有立,敢於革故鼎新直面問題的禪城,這樣的禪城才能持續大放異彩。
作者:今綸
佛山禪城區讓我刮目相看,為什麼?
1月12日,佛山市禪城區區長盤石在區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用了1339字來談禪城的問題,不是空對空泛泛而談,是總結了「六困」,一點點掰開細細說。
自己說自己不行,這才是真想改進,真想做事,而且是真著急了。
我仔細看了報告,可以下個結論:這絕對不是敷衍了事,也不是「出出汗、紅紅臉」這麼簡單,而是像六把精確的手術刀直接對準了病灶,準備開始動手術。
就憑這種危機感和這種敢於自曝短板的勇氣,我要高看禪城一眼。
01 禪城過去一年不容易
禪城的情況怎麼樣?
和所有的行政區或者城市一樣,禪城承壓大環境、小環境以及疫情的各種變數,過去一年也不容易。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再去自我吹噓沒有意義,有一個準確清醒的自我認知很重要。
簡單說一下禪城去年的情況:
地區生產總值預計超2200億元,同比增長3%左右。獲評全國「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市(區)」,位列全國市轄區高質量發展百強第8名。
2022市轄區高質量發展百強前十排名(地級城市市轄區)
增速低於全省,但總量尚可,所以區長盤石比較焦慮也是有原因的。
但這並不是說133萬禪城人民去年一年沒有努力幹活,相反,一直在認真幹活,而且突破了諸多瓶頸,只是過程比較艱難。
比如,49項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15億元,達年度計劃的142%,成為全市唯一連續三次獲得「重點項目建設先進單位」流動紅旗的區。
又比如招商引進項目投資創近年新高,超億元項目54個,總投資超400億元。
位於禪城的佛山國家高新區(拓思)未來企業孵化中心
還有中國平安等10個世界500強項目進駐,華農財險成為佛山首家全國性保險公司總部。
站在「全國市轄區高質量發展百強(地級城市市轄區)第8名」這樣的位置上,站在兄弟區順德、南海這「兩小虎」(順德、南海是「廣東四小虎」中的兩個)中間,禪城區的名字中雖然有個「禪」字,但是很難禪定。
為什麼?
區域競爭很殘酷,不進則退,你不夠強大,人家就會把你的好東西都吸走。
02 禪城勇敢捅破「窗戶紙」
我們來看看禪城自曝的「六困」,分別是:
動能轉換之困(房地產占比太大);
輻射帶動之困(各區自有體系,市域「強中心」向心力、凝聚力不足);
價值成本之困(房地產化對產業尤其是製造業形成了「擠出效應」,形成負面循環);
發展質效之困(高技術製造業占比太少,低效工業用地占比太高);
公共服務之困(部分舊城老化,設施老舊,優質教育、醫療、大型公共文化綜合體欠帳較多);
甘於中游之困(甘於中游,「溫水煮青蛙」。對房地產的依賴也形成了思維定勢和工作慣性,習慣於「短平快」賺快錢,培育產業尤其是下苦功培育製造業的意識和耐性不足)。
「六困」之中,有三刀扎向房地產,或者說和房地產有關,分別是第一刀、第三刀和第六刀。
這只是佛山禪城的「六困」嗎?
恐怕全國相當一部分城市、行政區都有這些問題,有些恐怕不止「六困」,恐怕有「十六困」,甚至「六十困」!
只不過,禪城勇敢地捅破了這一層「窗戶紙」,決定擠這六個「膿包」,所以把它們亮出來,讓大家看到了而已。
禪城的這一大步是在實事求是,是敢於認錯,敢於說「我不行」,而不是自嗨「我就是行」,沒有這一步,後續的改進與疊代無從談起。
這才是真正的禪城人,這才是真正的佛山精神——求真務實,奮勇向前。
但邁出這一步在複雜的當下其實何其艱難。
它可能得罪人,它可能遭受非議,它甚至可能在較短的時間裡影響部分禪城人的自信與自豪感,因為喜歡被人夸是人的天性和弱點。
只是,浮誇的話語實在太多了,是時候醒醒了。
一個產業興旺發達的禪城才是禪城人最想要的,產業持續高質量上行,這才是一個最真實的經濟邏輯。
區長盤石的「六困」之說戳破了某些幻像,這只是一個開始。
這樣的開始發軔於佛山禪城其實也絕非偶然,而是與歷史文化以及產業有關。
03 兩大產業對禪城影響深遠
禪城區的祖廟街道原名佛山鎮,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是嶺南文化發源地之一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佛山禪城在明清時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被列為全國「四大聚」(北京、佛山、蘇州、漢口)之一。
有兩大特別的產業基因和在商業貿易中訓練出來的精明強幹氣質投射在禪城人的靈魂深處。
冶鑄業是佛山古代最悠久、最重要的手工業之一,在明成化、弘治年間,佛山人就以冶鐵為業。
「蓋天下產鐵之區,莫良於粵,而冶鐵之工,莫良於佛山」。靠打鐵,佛山人賺到了錢,也鍛造出了一身的豪壯之氣,更有一把硬骨頭。
國公古廟始建於明代,是佛山炒鐵業祭祀祖師的重要場所,也是佛山現存唯一的古代手工行業的師傅廟。
別忘了,禪城還是中國南派武術的主要發祥地,是聞名天下的武術之鄉。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夠硬核,有真功夫。
禪城石灣制陶的技術早在秦漢時期已有較高的水平,明代,石灣陶瓷業進入繁榮時期。
石灣的南風古灶景區內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被稱為陶瓷活化石的南風古灶和高灶,五百年來窯火不絕、生產未斷,世界罕見,已載入金氏世界紀錄大全。
南風古灶
2021年佛山陶瓷行業工業總產值達914.89億元,禪城企業在其中占了重要份額。
這裡我們要說說窯變對禪城人的影響。窯變,主要是指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於窯內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的自然變化。
有窯變是因為原料、造型、胎質、釉料的化學組成的不同,所以瓷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是禪城人的另外一種氣質——拼盡全力把產品做到極致,但也接受變化的各種結果,或有驚喜,或有沮喪。
千年來,禪城人其實就是在這樣的「壓力測試」和錘鍊下走到了全國前列,須臾不敢懈怠。
打鐵要有好身板,自身要硬。
燒窯要有好心態,要敢於直面壓力。
這是禪城人千年傳承下來的「一體兩面」,產業或有變化,內核從未改變。
04 不逐變而行,就會掉下深淵
禪城人的另外一重精神層面又是應時而變的,甚至為了這種變化,不惜自曝「六困」,不惜自己打破神話,這樣的實事求是,這樣的勇於任事,其實和這片區域源遠流長的商貿文化有關。
曾是四大名鎮之一,曾是「四大聚」之一,如今是萬億GDP城市佛山的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中心,禪城其實無時無刻不在把自己變得更靈活,更通達,並且要時刻做出反省。
商貿生意、製造業、金融都涉及真金白銀,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所以,禪城只能求變,而且必須求變。
不逐變而行,就會被邊緣化,就會掉下深淵,禪城人對此心知肚明。
先輩們遺傳的精明基因一直在發揮作用,禪城說「我有『六困』」是最精明的表現,也是決戰前破釜沉舟的表態。
沒有永遠值得驕傲和永遠擁抱勝利的禪城,只有有破有立,敢於革故鼎新直面問題的禪城,這樣的禪城才能持續大放異彩。
禪城亮出了2023年的「六項策略」:實施「中部強核」策略,讓城市中心能量更聚;實施「製造業當家」策略,讓城市中心動能轉換更快……
如何打造都市製造中心、產業服務中心、商業消費中心、嶺南文化中心,禪城人一一亮出路線圖、資源配置、相關數據,奮勇上進之心溢於藍圖之上。
火力配置到位,準備投入戰鬥。
我相信,一個敢於自曝「六困」的禪城,也是一個有戰鬥力有執行力有前途的禪城。
此時此刻想起佛山禪城人葉問,這位武術大師師古而不泥古,不囿於教條,敢於創新,詠春拳術在其弘揚之下發揚光大。
今時今日,求變求發展的禪城在各行業其實都有類似葉問這樣的大師級人物,大家都有真功夫,祝你們過關斬將,一路凱歌,這是屬於禪城蝶變的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