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潛水員在海底奔跑,竟發現海底有「海灘」,海水咋會被分開?

2023-03-31     怪羅科普

原標題:法國潛水員在海底奔跑,竟發現海底有「海灘」,海水咋會被分開?

2019年,法國知名自由潛水員紀堯姆·內里和他的妻子完成了一部12分鐘的水下攝影製作——《一口氣環遊世界》。

影片展示的是紀堯姆在世界許多地區的海里遨遊,而拍攝者是他的妻子,他們沒有攜帶氧氣補給的設備,所有場景都是一口氣完成拍攝。

雖然整個影片只有12分鐘多點,但真的稱得上是史詩巨作,在影片中,這對夫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奇妙的海下世界,包括在海底遺蹟中奔跑,與鯊魚、海豚共舞,還有一場與沉睡的抹香鯨相遇,要知道全世界拍攝到抹香鯨睡覺場景的次數屈指可數。

所有這些場景都讓人印象深刻,但是其中有一個片段是紀堯姆奔跑在「海底沙灘」的場景,這個受到了一些質疑,因為讓許多人難以置信的是,海底怎麼會有層次如此分明的海水,就像海底還有一個海洋沙灘一樣,分層的海水不停地沖刷著沙灘。

其實,湖泊和海洋確實都存在這種分層,只是紀堯姆夫妻在一個比較合適的角度和光線下完成了拍攝,所以給人帶來很強的視覺衝擊。

分層的原因也很簡單,它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面,溫度、密度和壓力,其中壓力的影響相對較小,因為海水幾乎是不可壓縮的。

鹽度和溫度的影響非常顯著,對於上層海水而言,吸收了太陽熱量,所以溫度較高,而較高的水溫會導緻密度降低,溶解度則會隨之增加。

簡單地說,上層海水的鹽度較高,密度較低,而深層的海水則正好相反,密度較高,鹽度較低,當海水相對靜止的時候,它就無法快速融合。

而海水的溶解情況影響到光的作用,比如折射、反射、散射、穿透情況等等,所以在拍攝條件適合的時候,就出現了海底的「沙灘」景象。

事實上,這種情況在海洋表面也普遍存在,近海和遠海會有這種情況,不同海洋之間的交界處也會有。

如果你曾經有過坐船出海的經歷的話,那你可能看到過一條非常明顯的分界線(這個我就親身經歷過好幾次),距離海岸較近的一邊是較為渾濁的海水,而過了那條更為渾濁的分界線後就是非常青綠的海水。

這個原因其實也是一樣的,距離海岸較近的地方,因為江河的沖刷,鹽度會更低,但是泥沙卻更多,而與鹽度較高的遠海無法快速融合,就形成了一條分界線。

據說,大西洋和太平洋上也有一條非常明顯的分界線,如果真存在的話,那這條分界線形成的原因也是一樣的——密度和鹽度不同導致的。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這種不相融是否穩定存在呢?

好吧,實際上它是不穩定的,分界線今天是在這個位置,明天可能就到了另外一個位置去了,因此我們前面提到的海底的海水沖刷出一個沙灘,很不準確,分層的海水永遠不可能在同一個地方持續工作,所以永遠不可能沖刷出一個沙灘。

我們平時想讓糖或者鹽儘量溶解於水的時候,通常情況下就是攪拌,有時候加熱也是可以做到,對於海水而言也是這樣的,海水的分層也受到機械(風)和熱(對流)效應的影響。

也正因為如此,海底的「平原」地區海水分層往往不是很明顯,那些分層最明顯的地區往往是「盆地」,因為在盆地,底部的海水不容易受到其它機械能的影響。

在《一口氣環遊世界》中,那個分層十分明顯的片段,估計就是在一個海底盆地完成拍攝的。

你會發現,影響海水分層的因素無論是風還是熱,它其實都是受到氣候的影響,所以現在氣候變化已經嚴重影響到海水分層情況了。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隨著全球變暖,海洋的分層更加明顯了[1]。

這種海水分層雖然看著挺有趣,但並不是什麼好事,它會帶來比較多的麻煩,因為這意味著海水的不相融,從而導致海水的溶解物無法進行交換。

而這個導致的結果就是上層海水吸收的熱量,以及溶解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等向海洋深處輸送的能力變弱了。

這會加劇全球變暖,同時加劇海洋酸化(因為二氧化碳等只停留在表層海水),進而影響整個海洋的食物鏈。

其實,溶解物和熱量的交換本身是十分微弱的,但考慮到海洋占據著巨大面積,即便它只是輕微的影響,也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參考資料:

[1].https://news.ucar.edu/132759/climate-change-creating-significantly-more-stratified-ocean-new-study-finds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b6707fffb18c00656a1ed95cd94a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