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版「華為事件」:高管被美國下獄三年,龍頭企業被肢解

2024-07-20     冷霜聊時尚

2018年,中國華為高管孟晚舟,被加拿大與美國無故扣留。自此,美國政府向中國華為正式宣戰。

次年,記者在採訪華為集團總裁任正非時意外發現,他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本名為《美國陷阱》的書籍。

人們不禁回憶起,《美國陷阱》的作者皮耶魯齊,似乎與孟晚舟有著相似的經歷,他們同為企業高管,同樣都是美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均被美國無故逮捕……

美國逮捕孟晚舟,意在中國華為;逮捕皮耶魯齊,意在幫助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打擊法國阿爾斯通公司。

皮耶魯齊兩巨頭的「你死我活」

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與法國的阿爾斯通公司,是各自國家的商業之「最」,同時也是世界公認的「死對頭」。

法國阿爾斯通,成立於1928年,是法國的「國之重器」。

在電力領域,阿爾斯通水電設備世界第一;在能源領域,阿爾斯通的核電站建設世界領先;交通領域,阿爾斯通的高速列車,全世界無一超越。

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公司,掌握了先進的技術與廣闊的市場,被稱為法國的「工業明珠」。

法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每4個燈泡中,就有1個燈泡的電力來自於阿爾斯通的技術。」

與阿爾斯通相比,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也絲毫不遜色。

成立於1892年的通用電氣公司,擁有電力電氣、航空航天、噴氣式發動機等25萬種設備,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技術與服務的跨國公司。

在美國最受讚賞的公司中,通用電氣排名第二位,它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收益,也不計其數。

通用電氣

美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美國可以沒有谷歌,沒有蘋果,但不能沒有通用電氣」。

阿爾斯通與通用電氣在能源、電力等涉獵領域的重疊之處,決定了他們在爭奪世界市場時,必然針鋒相對。

2002年,阿爾斯通在印尼、埃及等地區,將高達40億美金的訂單收入囊中。

自此,雙方通過經濟手段,進行了持續不斷的明爭暗奪。

2013年,阿爾斯通與通用電氣的爭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熱化階段。通用電氣為了實現一擊制敵,不惜動用政治手段。

高管被捕的隱情

2013年4月,阿爾斯通的全球副總裁皮耶魯齊,因為工作需要,降落在甘迺迪機場。

令皮耶魯齊意外的是,他的雙腳剛剛踏上美國的土地,雙手便被手銬銬住。就這樣,不明所以的皮耶魯齊被美國司法部帶走。

美國司法部宣稱,按照謝拉菲的指控,皮耶魯齊在印尼項目上,存在著違法行賄的行為。

根據美國法律規定,皮耶魯齊必須接受司法調查。

最初得知這一消息,皮耶魯齊不以為意。縱使阿爾斯通存在美國口中的行賄行為,也應該由合作方印尼政府調查,自己的行為與美國何干?

皮耶魯齊並不知道,美國法律規定,外國企業在美國的一切行為,哪怕是通過美國系統通信、銀行轉帳,美國政府部門都擁有管轄權。

與此同時,皮耶魯齊可能存在的行賄行為,也在美國合法調查的範圍內。

尼克森

1972年,美國總統的大選之年,尼克森深陷水門事件醜聞,在此過程中司法部門還發現一個賄賂外國公務員的體系。

400家美國公司被牽涉其中,他們曾經向政府官員支付了高達30億美元的巨款,通過行賄的方式,為自己爭取便宜行事的機會。

事件曝光後,美國社會各界對此十分失望,一時之間,怨聲載道。

為了平息眾怒,美國頒布了《反海外腐敗法》,禁止本土企業向官員行賄。

後來,《反海外腐敗法》的受眾逐漸擴大,美國宣布,所有在美國展開業務的跨國企業,行為均受反腐敗法的制約。

法國的阿爾斯通存在行賄行為,必然要接受處罰。

然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與阿爾斯通存在競爭,世界皆知。是以,對於美國指控皮耶魯齊行賄的真實性,不少人持有懷疑態度。

皮耶魯齊行賄是否無中生有?指控者謝拉菲,又是何許人也?

事實上,美國人口中的印尼項目,可以追溯到2002年。

那時印尼的蘇門答臘島正在建設發電站,總金額高達1.18億。法國阿爾斯通對此十分感興趣,高層便命令手下,不惜一切代價,達成與印尼的合作,此時美國也志在必得。

在印尼官員行賄辦事基本是公開的秘密,阿爾斯通決定賄賂印尼負責人,悄無聲息地改變印尼的態度。

他們找到了一位名叫謝拉菲的「槍手」。有趣的是,謝拉菲正是美國人,長期在印尼做生意,與印尼的官方政府關係匪淺,這是位認錢不認人的主兒。

羅斯柴爾德家族

羅斯柴爾德委託謝拉菲疏通與印尼的關係,並承諾了豐厚的報酬,謝拉菲滿口答應。

2003年,在謝拉菲的「努力」下,法國的阿爾斯通公司在一眾有力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擊敗美國,拿下了印尼水電站項目。

美國到嘴的肥肉被搶了,異常憤怒,動員各部門展開調查,搜尋阿爾斯通公司的罪證。

阿爾斯通在此次競標中的行賄行為,顯然違背美國《反海外腐敗法》,正中其下懷。

如果美國以此為切入點,將給阿爾斯通帶來巨大的打擊。

是以,美國開始秘密展開調查,等待一擊制敵的機會。

與此同時,圓滿完成任務的羅斯柴爾德興奮不已,急忙將此事報告給阿爾斯通的CEO柏珂龍,柏珂龍十分滿意。

阿爾斯通也按照約定,給了謝拉菲豐厚的答謝金。事後,謝拉菲將28萬美金匯入暗箱操作的印尼官員帳戶內。

阿爾斯通沒有想到,這筆流水,已經被暗中觀察多時的美國司法部截獲。

後來,美國政府正式向阿爾斯通「宣戰」,直接與CEO柏珂龍通信,指控他的貪腐行為。柏珂龍自知美國沒有充分的證據,便拒不認罪。

不久後,美國司法部將一名臥底,送入阿爾斯通內部,收集證據。2013年,美國多年的調查,迎來了最終的收網時刻。

美國司法部逮捕了槍手謝拉菲,知曉了印尼項目的來龍去脈,不久後,羅斯柴爾德也被逮捕。為了自保,交代了行賄的犯罪全過程。

如此,美國司法部便有充分的理由,向阿爾斯通公司發難。

就這樣,美國司法部逮捕了阿爾斯通的高管皮耶魯齊,將其投入監獄。

這一消息傳回阿爾斯通,整個公司高層,包括CEO柏珂龍在內,皆坐立難安。眾人知曉,美國司法部手中的行賄證據,足夠讓他們面臨牢獄之災。

不久後,阿爾斯通便派遣專門人員前往美國,與司法部談判。

至於談判的具體內容,卻無一人知曉。眾人只知道,自皮耶魯齊被捕後,美國一直按兵不動,與阿爾斯通展開談判。

阿爾斯通的高管們鬆了一口氣,然而被逮捕後的皮耶魯齊,卻過著非人的生活。美國監獄對其極盡羞辱,他被迫脫下自己的西裝,換上了囚服。

後來,皮耶魯齊在自述中回憶到,自己關押的監獄,四處都是難聞的氣味,咒罵聲、廝打聲此起彼伏,彷佛人間煉獄。

戲劇性的是,皮耶魯齊雖為印尼項目的高管,卻與行賄之事毫無關聯。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皮耶魯齊委託自己的辯護律師,多方收集證據。

三個月後,在監獄中備受煎熬的皮耶魯齊,終於等到了開庭的時間。然而令他意外的是,美國司法部無視他提供的證據,只提供兩個選擇,認罪或不認罪。

如果皮耶魯齊選擇認罪,並按照美國司法部的要求,揭露阿爾斯通內部的行賄行為,將得到保釋的機會。

如果皮耶魯齊不承認自己的罪行,將面臨著10個月以上的刑罰與不計其數的罰款。

最初,皮耶魯齊堅信自己的清白,拒不承認罪行。

然而漸漸地,皮耶魯齊輾轉美國的多個監獄,與殺人犯生活在一起,帶上手銬、腳鐐,日夜勞動。

在身體與心理的雙重壓力下,皮耶魯齊不堪重負,只能承認自己的罪行。

此後,皮耶魯齊日夜期盼著保釋的消息,最終等來的,卻是司法部拒絕放人的決定。

皮耶魯齊並不知道,此時監獄外,阿爾斯通與美國企業通用電氣的談判,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而皮耶魯齊,就是此次談判的籌碼。一波三折的談判

原來,受歐洲能源結構調整的影響,阿爾斯通的電力產業獲得的訂單大幅度下降。自2010年開始,阿爾斯通便陷入了困境。

2013年,阿爾斯通的虧損已經超過了5億歐元。阿爾斯通的死對頭通用電氣得知這一消息,立刻與其展開談判,嘗試收購阿爾斯通能源部門。

阿爾斯通的能源部門,是整個公司的支柱部門,通用電氣如果能掌握核心技術,便可以掌握阿爾斯通的命脈,神不知鬼不覺地扼殺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進而在整個國際市場上形成壟斷。

為了儘快促成收購計劃,通用電氣先行表示誠意,同美國司法部商討,暫停追究阿爾斯通高管行賄的罪行。

通用電氣試圖收購阿爾斯通能源部門的消息一經傳播,便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與阿爾斯通、通用電氣齊名的德國西門子,也不甘示弱,在通用電氣開出的130億收購價的基礎上,直接加價30億。

半路殺出的西門子,顯然超出了通用電氣的預料。是以,通用電氣只能再次提高收購價,對阿爾斯通的核心部門勢在必得。

為了在收購中獲得優勢,通用電氣還向阿爾斯通承諾,將在收購完成後歸還鐵路信號部門,成立合資公司。

阿爾斯通與通用電氣、西門子的鬥爭你來我往,不久後就引起了法國政府部門的注意。

面對趁火打劫的通用電氣,法國十分不滿,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公開表示:「通用的出價不夠高,沒辦法接受」。

奧朗德

與此同時,阿爾斯通的CEO柏珂龍也不願束手就擒,便想方設法地敷衍通用電氣,延緩收購進度。一時之間,通用電氣的收購計劃陷入了停滯。

正當眾人認為通用電氣即將放棄時,一則重磅消息,再次讓阿爾斯通的員工們如坐針氈。

2014年,皮耶魯齊被逮捕後的一年,阿爾斯通前國際關係部亞洲分部高級副總裁霍斯金斯也落入美國人之手。

眾人知曉,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與司法部達成合作協議。司法部此番的行為,意在敲山震虎,逼迫阿爾斯通同意收購計劃。

霍斯金斯被捕的消息,讓柏珂龍的僥倖心理瞬間灰飛煙滅。

柏珂龍

柏珂龍深知如果自己在此事上繼續拖延,牢獄之災不可避免。是以,他不顧法國政府的反對,果斷拒絕了西門子公司開出的高價。

2014年,媒體正式報道,阿爾斯通將旗下70%的業務出售給通用電氣,核心的能源部門的成交價,僅有130億美元。

通用電氣成功收購的消息,讓法國政府十分不滿。法國工業部部長蒙特伯格多次與柏珂龍談話,柏珂龍心意已決,這一事件始終沒有迎來轉機。

為了阻止美國收購,蒙特伯格通過了一項法律,其中規定所有收購法國企業的行為,都需要經過政府的同意。

然而蒙特伯格尚未行使自己的拒絕權力,就迎來了任期的結束。

2014年,馬克龍新任經濟部長。在他看來,美國政府與企業在收購阿爾斯通的問題上勢在必得。

為了維持與美國的關係,馬克龍最終同意了收購計劃。在美國的強壓下,法國政府最終屈服。

2015年,阿爾斯通與通用電氣正式完成交接,柏珂龍等公司高管,徹底鬆了一口氣。

後來,作為談判籌碼的皮耶魯齊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美國釋放。

2018年,阿爾斯通的皮耶魯齊將自己的三年多的牢獄之災寫下,出版了《美國陷阱》一書,其中記錄的美國非經濟競爭手段,令人不寒而慄。

與此同時,失去核心技術的阿爾斯通公司,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交易額逐年下降,成為美國的附庸。

2019年,阿爾斯通最後的軌道部門被西門子收購,曾經的科技巨頭,瞬間土崩瓦解。

阿爾斯通徹底被吞併,美國電氣大獲全勝,終於如願以償。

自此,通過與政府合作,非法拘禁公司高管,實現商業打壓的手段,成為美國公司商戰的固定武器,且屢試不爽。

美國的行為,猶如一把利刃,懸在所有國家企業的頭上。

眾人沒有想到,下一個「中標」的公司,是中國華為。

2018年,美國以莫須有的罪名,拘留華為高層孟晚舟。美國的這一舉動,與當年阿爾斯通公司的遭遇如出一轍。

進入新時代以來,華為的5G技術飛速發展,如同當年阿爾斯通在能源領域的成就一般,讓美國感到了巨大的威脅。

多年來,美國的手段似乎從未改變,同樣站在所謂的美國法律與政治角度,捏造公司高管的違規行為,在調查尚未清晰的情況下,將當事人投入監獄。

美國一系列彎彎繞繞的策略背後,不過是為了遏制競爭對手的發展。

孟晚舟與皮耶魯齊遭遇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法國政府決定向美國妥協,放棄皮耶魯齊,而中國政府積極從中斡旋,最終迎接孟晚舟回國。

正如2021年皮耶魯齊接受採訪時所說:「我沒有孟女士那麼幸運,我的公司並沒有向我提供那麼強大的支持,我的祖國也沒有給我提供強大的支持。「

只是,法國阿爾斯通、中國華為相繼「中招」,未來的受害者,又會是哪個國家的哪個公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b443672de3944c6a693fda7baae7e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