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晉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當地時間12月19日,美國財政部公布了2023年10月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報告顯示,10月外國投資者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連續第二個月下降,其中中國已連續第七個月減持美債,且總持倉連續五個月創2009年5月以來的十四年新低。
未來全球安全資產會出現向多極化演變趨勢
筆者認為,中國連續減持美債可能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中國的外匯儲備資產需要多樣化的配置。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減持美債實際上是調整資產籃子的一個措施或手段。第二,減持美債也是為了獲取美元的流動性,因為現在全球美元流動性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緊張的。
報告還顯示,在十大美債持有國家地區中,包括中國在內,10月共四個國家減持了美債。多國減持美債的行為主要會通過提高債券收益率這個渠道來影響美國的金融市場。當美債遭減持時,債券的價格會下跌,而影響的大小則取決於減持的幅度。
過去幾十年,國際市場一直存在著「美債是全球投資者的避風港」這樣的觀點。但是,隨著經濟的多極化,隨著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美債是不是還是全球唯一的避風港是值得討論的。實際上全球還有很多其他國家的國債資產也具有安全避險屬性,但是由於美債交易的規模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過於龐大,所以從規模的角度來講,它在全球作為安全避風港資產上的權重還是比較大的。
不過,隨著全球經濟多極化的深化,其他的國家也會提供安全資產,從這個角度來講,全球僅有美國提供安全資產,其實對美國來說也是一種負擔,它也無力提供全球對安全資產需求的那麼大的一個規模。因為它最終會受到財政赤字所帶來信用風險的約束,所以未來全球安全資產也會出現向多極化演變的趨勢。
降息周期下,中國連續減持美債的可能性會下降
此前,美國財政部拍賣240億美元30年期國債,尾部利差創下歷史最高值5.3個基點,是2016年有數據記錄以來的史上最大尾部利差。尾部利差創造了歷史高點,意味著美債的銷售比以前要困難,或者說市場對美債的實際需求變弱了。因為尾部利差是指美國國債拍賣的過程中最高可接受的收益與拍賣前交易商提供的預期收益之間的差額。尾部利差上升,意味著美國財政部必須提供更高的收益率才能吸引資金的認購,也就是說國債必須打更多的折扣,才能吸引市場投資者買進國債。
這個現象,個人認為有兩點需要關注。
第一,當美國國債供給的數量快速增長時,市場對美國國債作為一種無風險資產要求的收益率也會上升。雖然通常講國債是無風險資產,但是當數量供給過多、供需失衡的時候,市場也會對它進行某種類似於風險類別的評估。比如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了美國政府債券的信用等級。
第二,由於美聯儲加息處在一個利率的峰值階段,整個市場收益率都是上升的。再加上美聯儲通過縮表等方式不斷收緊市場流動性,我們可以看到美聯儲隔夜逆回購協議(RRP)使用規模已經降至不足8000億美元的水平,較過去2.2萬億美元左右的水平大幅度下降。流動性收緊後,市場流動性對美債發行的支撐力減弱,就有可能會推高美債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