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詞名篇鑑賞(二十七)| 尹鶚《醉公子》
暮煙籠蘚砌。戟門猶未閉。盡日醉尋春。歸來月滿身。 離鞍偎繡袂。墜巾花亂綴。何處惱佳人。檀痕衣上新。
詞詠本調,醉酒的公子,就是詞中的主人公。但是,起二句「暮煙籠蘚砌。戟門猶未閉」,卻不直接去寫醉公子,而是從黃昏時分等候公子歸來的妻子入筆,得離合動盪之妙。「暮煙」句通過寫景交代時間,「蘚砌」不是言其冷落荒涼,而是藉助階生苔蘚這一物象,暗示門前絕無閒雜人等出入走動,顯示一種尊貴森嚴的氣象。「戟門」,明其為豪貴之家。已是暮靄籠罩,「戟門」猶未關閉,以為是有重大的事件發生,其實是妻子在門外接他回家。這前兩句,是在為醉公子的出場蓄勢鋪墊。
「盡日醉尋春。歸來月滿身」二句,主人公出場,盡日尋春的公子買醉歸來,已是月華初上之時。「盡日」可以作一整天講,也可以做天天講。「醉」字點題,「尋春」是個比擬性修辭。整天或天天都在尋春買醉,可知這年輕的豪家公子貪玩嗜酒、癲狂放縱到什麼程度。「月滿身」說明「歸來」已是夜晚,落實上一句的「盡日」,同時回應起句的「暮煙」,見出從薄暮到入夜,妻子已經在門外等候許久。這二句借滿身月光渲染醺醺醉意,被譽為「寫景入神之句」(《賀裳《皺水軒詞筌》》)。
過片「離鞍偎繡袂。墜巾花亂綴」二句,承上「盡日醉尋春」,描寫月夜歸來的公子已是爛醉如泥,下馬之後,就仄歪在妻子身上,全仗妻子攙扶方能行走。「墜巾花亂綴」照應「尋春」,暗示其醉入花叢,從他衣袖裡掉下來的巾帕上,猶沾惹著許多花瓣。這一句顯然也是一個比擬性修辭,公子的「狐狸尾巴」差一點就要露出來了。然而「是可忍」,僅只於此,大約還在妻子許可的限度之內。
結二句「何處惱佳人。檀痕衣上新」,描寫妻子攙扶時的一個細節,她發現丈夫衣服上留有新鮮的唇膏印痕,這是重大的「敵情」,讓她氣惱莫名,終於忍無可忍。寫到這裡,才是一齣戲的情節高潮,但是已到篇末,根據填詞的遊戲規則,詞人不能再寫下去了。讀者可以憑藉想像力,去編撰故事衝突的續集。應該說,「衣上檀痕」的確是一個很有表現力的細節描寫,這首《醉公子》,所寫的確是一個「醉公子」。對於公子整日尋春爛醉如泥,妻子大概早就麻木了,眼不見為凈,她對公子在外所為,可以不聞不問。然而這次確實太過分了,竟把唇印口紅公然留在衣服上。這也說明公子真是醉了,忘記銷毀「證據」,讓她逮個正著。末兩句詞里,妻子那「似怨似憐」的「嬌嗔之態可想」,而詞句的「含意亦不輕薄」(李冰若《栩莊漫記》)。
類似的細節描寫,在《花間》詞里還有一些。如和凝《柳枝》寫耳鬢廝磨、「黛眉偎破」之親昵,「醉來咬損新花子,拽住仙郎盡放嬌」二句,與李煜《一斛珠》所寫「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相似,而更加大膽放恣。閻選《虞美人》寫男女幽會恣情狂歡,「臂留檀印齒痕香」七字艷極,是一個銘心難忘又難以言喻的細節。還有李珣《虞美人》「金籠鸚報天將曙」寫偷歡起遲,孫光憲《浣溪沙》「烏帽斜倚倒佩魚」寫青樓冶遊,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艷」了。難怪陸遊讀罷《花間集》,要發出「士大夫乃流宕至此」的感嘆(毛晉汲古閣本《花間集》陸遊跋語)。此類描寫的認識價值大於審美價值,有了這一類詞,可以讓人了解彼一時代社會生活的全部。回到尹鶚的《醉公子》結句「何處惱佳人。檀痕衣上新」,這個很有表現力的細節描寫,以其「低俗」而更富生活氣息,甚至可以溝通現代社會的某些場景。如果站在道德的立場,當然要對「醉公子」作出嚴厲的批評。如不站在道德立場說話,就應該承認:日常生活,俗世男女,舊恩新怨,無非如此。這個細節倒是能讓讀者對人性本能、家庭關係和夫妻倫理,會心莞爾。
確如論者所說:「此等事,自古已然,於今為烈,顧惟尹參卿始一道及,即此亦復勝人。」(蕭繼宗《評點校注花間集》)詞中所寫之事,無論古今的世俗社會生活中,都有可能發生。賞讀這一類詞,我們必須打破一種認知定勢,那就是一味要求作品必須具有重大的社會思想意義,這是貌似十分正確、然而不切實際的大話空論。尤其是對於篇幅短小的詩詞文本,因其容量有限,或取小事小景,或記日常片段,一時印象,剎那體驗,微末細節,能出新意、表現真切、趣味健康者,即是佳作。何況詞文學自身具有的特殊性,作為娛樂場所演唱的流行歌曲歌詞,很多時候並不適合表現重大的題材。所寫內容過大過重,會影響音樂文學性質的詞體,於花間樽前、娛賓遣興的演唱效果。鑑賞批評文學作品,一定要深入了解鑑賞批評對象的體性特點,這樣才能切合特點,展開具有針對性的鑑賞批評活動,從而達到真切感知、準確把握、恰當評價的目的。這也是我們對這首取材世俗生活、讀罷可發一哂的《醉公子》,應取的態度和看法。
楊景龍,筆名揚子、西魯、南喬,河南魯山人。二級教授,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者、年度人物,創新團隊首席專家,中國詞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散曲研究會理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成果鑑定專家,搜狐教育全國分省十大最受歡迎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詩歌教學、研究工作,兼事詩歌創作。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中國韻文學刊》《詩探索》《詞學》等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中國古典詩學與新詩名家》《古典詩詞曲與現當代新詩》《傳統與現代之間》《詩詞曲新論》《不薄新詩愛舊詩》《花間集校注》《蔣捷詞校注》等專著10餘種,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等10餘項。在《奔流》《河南詩人》《中華詩詞》《小樓聽雨》等刊物和平台發表詩作300餘首,編有個人詩選《餐花的孩子》《時光留痕》《與經典互文》等。論著入選「中華國學文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推薦書目」,獲評中華書局年度十大好書、中原傳媒好書、中國讀友讀品節百社聯薦優秀文藝圖書,多次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河南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夏承燾詞學獎、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暨孟浩然新田園詩歌獎理論獎等獎項。
編輯/章雪芳 審核/小樓聽雨 校對/馮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