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羅喉
來源:十點讀書會(ID:sdclass)
婚姻需要儀式感,就像平凡的世界需要一束光。
穿著情侶服,一起打電玩,跳舞,走路還要手牽手……
這浪漫的的場景,很難想像,是發生在一個平均年齡70歲,婚齡50年的「老年檔」夫妻身上。
爺爺在奶奶生日當天,穿著她最喜歡的皮卡丘人偶服,在提前訂好的飯店裡,給了她一份專屬驚喜。
這樣神仙眷侶般的愛情,別說結婚50年了,大多數人,結婚5年就已經平淡如水,相看兩厭了。
而這對老爺爺和老奶奶,卻過著如熱戀情侶一般的生活。
前段時間,「情侶之間儀式感有多重要」的話題也在熱搜里出現過,引發了3億多網友的關注。
其中點贊最高的一條評論是:
我認為儀式感是一種安全感的給予。
不是多想讓別人知道我們怎麼恩愛,而是想向身邊人表示,我很愛你。這表示並不晦澀,也不必覺得為難。
我對儀式感的理解就是,它是一段感情保鮮的良藥。
深以為然。
儀式感是婚姻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它讓我們在婚姻里,還保持著長久的愛情。
從無話不談
到無話可說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邊的親人、朋友陸陸續續地都結了婚。
有些人,婚後多年依然甜蜜如初戀;另一些,則被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磨去了所有熱情。
平淡,才是婚姻生活最大的敵人。
就像我堂姐,在距離她和姐夫7周年結婚紀念日只剩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姐夫出軌了。
我還記得他們剛剛結婚那會兒,是周圍人人羨慕的恩愛夫妻。
平時以硬漢示人的姐夫在婚禮上哭得毫無形象,他說,能遇上堂姐,一定是他上輩子拯救了世界。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他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有時一晚上都不說一句話。
他們忙著玩手機,忙著打遊戲,卻吝嗇於分給對方哪怕一個眼神。
堂姐時常想要與姐夫說點什麼,卻只得到了「嗯」「啊」「哦」的回應。
婚姻里最悲哀的,莫過於連想要吵架,都吵不起來。
有一次逛街看到他倆在一個餐廳里,明明是對坐著吃飯,卻相顧無言,一個埋頭狂吃,一個對著手機露出微笑。
我不知道他們是無話可說,還是不願說話。或許二者皆有。
我曾經問過堂姐,他們的結婚紀念日是怎麼度過的。
堂姐失笑:「這都老夫老妻了,還過什麼紀念日?有那點精力和錢,還不如研究下給兒子報個什麼輔導班。」
我說,那就沒點別的什麼嗎?比如一起出去旅遊什麼的。
堂姐哈哈大笑,說都結了婚了,哪有時間這麼浪費?
婚姻給人最大的錯覺,就是以為這段關係恆久穩定,無需經營。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段話:
從當初牽著手信心滿滿往前走,到後來身心俱疲只想放手,有時不是對方做錯了什麼,也不是感情變淡。
而是我們用忙碌掩飾了自己的不夠用心,因為習慣而遺忘了「愛」和「承諾」本身有多難得。
有時候,不是不相愛了,而是把對方的付出當成了理所當然。當婚姻里不再有儀式感的時候,就是愛情消散的時候。
那些恩愛幾十年的夫妻們,其實都是經營婚姻的高手。
婚姻生活或許不能永遠有趣,但儀式感卻可以激活愛情。
我特別喜歡《唐頓莊園》的管家卡森,這個對生活中的儀式感非常重視的男人說過一句話:
如果你厭倦了生活中的格調,就是厭倦了生活。
婚姻就是生活。
如果你不屑於婚姻中的儀式感,就是不屑於生活。
只要一首歌
就可以唱哭我
儀式感是一個常常被討論,卻又不被重視的話題。
我問過身邊的許多朋友,對婚後的儀式感怎麼看,大部分人都覺得「形式主義」、「沒必要」、「浪費精力」……
而這麼回答的人,他們的婚後生活無一例外都很無聊。
他們一邊抱怨著生活的無聊,一邊在遊戲里找樂子撩妹,卻將真正應該關心的那個人放置不理。
婚姻中的儀式感,並不是要燭光晚餐,也用不著每天送花。
清早起床的一個吻,便當袋裡從不間斷的水果,就已經是最好的表白。
夫妻檔綜藝《妻子的浪漫旅行》里,節目組給了老公們99塊錢,讓他們為妻子策劃一場驚喜。
99塊錢,連一頓像樣的晚飯都換不來,拼的就是心意。
楊千嬅的老公丁子高想到的驚喜,就是唱一首歌。
他親自布置了一個刷人情借來的場地,然後把楊千嬅「騙」過來。
在她還一頭霧水的時候,藏在幕布後面唱起了那首妻子的偶像陳百強的歌——《深愛著你》。
當穿著白西裝的丁子高從幕布後走出時,鏡頭機靈地對準了楊千嬅。
那一瞬間,她的嘴角向上翹著,但發紅的眼眶和眼裡的淚花卻怎麼也遮不住。
雖然丁子高控制欲強又龜毛,但在楊千嬅心裡,老公是最愛她的人:
他是一個很細心的人,在你不經意的時候,他會記得你,喜歡什麼。一定是很愛你的人,才會有那種注意力。
而丁子高對於「驚喜」的理解也是:
我覺得要做一些,平常大家不會做的。不一定是燭光晚餐,或者送一紮花,或者送一個戒指。
只要夠用心,對方就一定體會得到。
而這,大概也是他們的婚姻持續10年依然甜蜜依舊的重要原因吧。
說到底,「儀式感」不只有通過禮物才能表達。
清晨起來,一個蜻蜓點水般的早安吻;
一起出門去買菜,討論這個青椒長得可不可愛;
並肩躺在午後的搖椅上小憩,一隻手搭著另一隻手;
深夜到家,那暖橘色的燈光和熱氣騰騰的麵條……
給婚姻生活一點小空閒,一點小情趣,一點小心思,它就能大大撫慰我們那顆被生活折磨得疲憊、淡漠的內心。
而正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細節,構成了愛的回憶。
正如張小嫻在《思念往昔》說的那樣:
我只是在很多很多的小瞬間,想起你。比如一部電影,一首歌,一句歌詞,一條馬路和無數個閉上眼睛的瞬間。
一見如故容易
難的是來日方長
《幸福的婚姻》一書里,曾提到過健康和婚姻的關係:
不幸婚姻的承受者患病機率大約增加35%,並且平均壽命縮短4年。
相反,與那些離婚或身處不幸婚姻的人相比,生活在幸福婚姻中的人活得更長久,更健康。
我見過的最幸福的婚姻,就是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有儀式感。
綜藝《幸福三重奏》里,張國立和鄧婕的「狗糧」撒得年輕人都歆羨不已,有人把他倆的愛情比作真人版《父母愛情》。
第一期節目裡,兩人到達新居,張國立被鄧婕派去買菜,賣菜的老鄉認出了他,開心地送他當地的脆棗吃。
張國立無法拒絕老鄉的熱情,就接過棗嘗了一口。
上一秒還說著「不要不要」,發現棗甜之後,下一秒就問老鄉:
「我能帶幾個回去嗎?我媳婦兒也來了。」
幾個棗並不值什麼錢,但那份時刻想著她的心意,價值千金。
張國立出門工作,一定會想著帶著什麼東西回家給鄧婕分享。
而鄧捷呢,也時時刻刻挂念著張國立。
他半夜1點回家,鄧婕就等在門口,聽到他回家的動靜,就拿捏好時間給他熱好飯菜。
也難怪大家感慨,現在的年輕人,都應該和張國立和鄧老師學學怎麼談戀愛。
這樣看似平淡卻處處透著幸福滿足的婚姻,才是真正的養生。
我們進入婚姻,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是甜蜜,一定會有那麼一些時間,充斥著怨懟、爭執和眼淚。
但擁有儀式感的夫妻,會在那些恨不得「殺死」對方的時刻里,驀然想起點點滴滴的小幸福,想起他們有多麼相愛。
心就軟了,憤怒也消散了。
那些願意花心思和時間去取悅伴侶的人,一定也願意耐下心來解決矛盾。這就是儀式感的意義。
生氣時對方遞的台階,哄你時的半顆雞蛋,儀式感不是「假大空」,真愛都藏在容易忽略的地方。
《小王子》里,王子問狐狸,什麼是儀式?狐狸回答說: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婚姻需要儀式感,就像平凡的世界需要一束光。
一種菜色吃久了會膩,一個遊戲玩久了會厭,兩個人相處一生呢?
經得住時光打磨的婚姻,都是由那些動人的小細節構成的。
生日時或許不需要蛋糕,但需要你記得他的生日,以及那句「生日快樂」。
無關虛榮,無關矯情,只是我們認真生活的證明。
是儀式感,在提醒我們生活除了平淡和爭吵之外,還有更值得珍視的地方。
可以用愛、智慧和耐心,化解瑣碎人生里的紛繁和齟齬。
當下感受到的每一分感動,每一次心跳,都是庸常生活中閃閃發亮的瞬間。
那些瞬間匯成愛河,就足以抵擋庸常時光中的漫漫無聊。
願我們的婚姻,經得住柴米油鹽的考驗,用愛對抗生活的乏味,證明幸福的存在。
羅喉,十點原創作者,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本文首發於十點讀書會(ID:sdclass),新女性成長文化平台,和300萬小夥伴一起陪伴學習,向上成長,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