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大媽一場感冒反覆不愈拖成哮喘,中醫用2個名方巧調治

2019-10-02     看呼吸

52歲的張大媽兩年來整日喉癢咳嗽、胸悶氣喘,被診斷為哮喘,也曾多次治療但效果不理想,反而有逐漸加重的趨勢。近3個月來咳喘得更厲害了,幾乎整晚不能入睡。

接診張大姐的東城中醫院的特聘教授盧世秀告訴我們,這位患者的病情是因為平素脾肺兩虛,痰飲內停,感受外邪引動伏飲,致肺失宣肅,氣道攣急。所以診斷為「哮病」,外寒內飲證。

「她的『哮病』起因於2年前的那場感冒,病情遷延難愈反覆發作」

盧世秀教授告訴我們,這位患者的「哮病」實際上是起因於2年前她得的那場感冒。

「經過追問病史了解到,她的病緣起於2年前的一場感冒,起初的症狀是咳嗽、憋氣,咯少量白痰,之後病情遷延難愈,常因感冒而反覆發作並逐漸加重,最終演變為哮喘。她現在症狀是咳嗽陣作,咽癢即咳,氣喘,胸憋,咯少量稀白痰,夜間加重,大便溏而不暢。舌淡紅,苔黃膩,脈細滑。」

盧世秀教授告訴我們,「哮病」雖為臨床常見病,但病情反覆難愈。臨床上多有緩急之分,在急性發作期多是因為感受外邪而誘發,其反覆發作的關鍵,主要是平素脾肺不足,正氣內虛,抗邪無力,風寒、風熱等外邪方能入侵犯肺,引起肺的宣降失常,氣道攣急而發病。

「肺的宣發與肅降與脾胃的氣機升降息息相關,緩解期重點調理中焦脾胃」

盧世秀教授告訴我們,治療這位患者是本著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先以疏風解痙、宣肺化飲法治標,緩解她的肺系症狀;急性期過後即緩解期,再把重點放在調理中焦脾胃上,以圖其本,增強體質,控制病情。

可能一開始有些人不太明白,為什麼肺上的問題不治肺,反而要調脾胃呢?中醫認為,中焦脾胃與肺系疾病的關係十分密切。中焦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其中,脾胃的升清與降濁功能直接影響人體氣機的上下活動,而肺的宣發與肅降功能,更是與脾胃的氣機升降息息相關。

簡單理解,我們機體當中氣的生成,主要依賴於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運化功能,而肺所吸入的清氣,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氣,正是組成氣的主要物質基礎。所以,患者的脾胃升降失常了,肺的呼吸功能也就衰弱,通過調理脾胃,使患者的脾胃功能恢復正常,也就成為可以治療肺系疾病的一個途徑。

「先後用2個經方,1個疏風宣肺化飲,1個化裁調中益肺,最終治好了她的『哮病』」

對這位患者,盧世秀教授先後用了2個經方。先以小青龍湯疏風宣肺化飲,藥後患者咳嗽、喘氣、憋氣、打噴嚏、流涕等症狀基本緩解,仍大便稀溏。此時,患者的上焦之邪基本已去,中焦脾虛痰濕之證仍在,治療改用半夏瀉心湯化裁調中益肺,療效顯著,病情穩定。

這2個經方到底都有哪些藥材呢?且看——

中醫經典名方:小青龍湯

處方:麻黃(去節)9克 芍藥9克 細辛3克 乾薑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功能主治:解表蠲飲,止咳平喘。治風寒客表,水飲內停,惡寒發熱,無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脈浮;溢飲,身體重痛,肌膚悉腫。現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屬外感風寒,內有停飲者。

摘錄《傷寒論》

中醫經典名方:半夏瀉心湯

處方:半夏12克(洗)黃芩 乾薑 人參 甘草(炙)各9克 黃連3克 大棗12枚(擘)。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散結消痞。主寒熱中阻,胃氣不和,心下痞滿不痛,或乾嘔,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者。

摘錄《傷寒論》

與此同時,盧世秀教授也給我們推薦了一個可以調理中焦健脾益肺的藥飲方「調中益肺方」,由以下藥材組成:太子參、半夏、乾薑、黃連、黃芩、五味子、麥冬、僵蠶、甘草等。臨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化裁。


專家簡介

盧世秀

醫學碩士,主任醫師,首批國家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先後師從國醫大師晁恩祥教授和路志正教授,為北京中醫藥傳承指導老師,北京市評標專家,北京市衛生技術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專家,北京市健康科普專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SKnjm0BMH2_cNUgMbp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