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藏在浙南瑞安的黃林古村,山深人不覺自在閒適中

2019-11-24   古村記

山深人不覺,自在閒適中。

黃林古村落,深藏於甌越大山之中,需輾轉泥石小道方可抵達,更添靜美。

東甌第一山,金雞山腳,居於周邊海拔至高山峰之下,村落清時建立以來,便有了俯視他鄉之感,更善於怡然自樂。

依山勢,層疊而建,深山裡的上百間清時古屋,青瓦石牆不曾為數百年時光所改,依昔往日模樣。

山越高越深,村落越淡泊越寧靜。

或許曾經的村民,依仗高山秀色,內心也把自己視作東甌第一村,自豪而不曾改過本色。

無論歲月如何漫長穿梭,回歸故鄉,就回到了自己最驕傲的內心中。

村落里高低古屋錯落之間,大多是古樸的鵝卵石路,串連著。

路面上卵石溫潤,有時光沉澱,有青苔映襯。

每一條路,都連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記憶。

而山間小路,路的曲折蔓延形態,更是完全因舊時居住者的溝通深淺而鑄就。

本沒有路,居住者相互之間來往多了,也便有了路。

村間小道,連起了山里人家相互間持續恆久的情感。

人與人一旦相互連接,持續、綿延地善意交流,則路路暢通;

而內心隔閡一起,時間長了,路也就逐漸掩蓋於荒草之下。

石頭,經足跡的打磨,色澤光潤;數百年村民行走變遷,不只見證,更是最真切的承載。

凡事凡物,能承載的越多越廣,溫潤的氣息,也便更加深入骨髓。

年少,容易尖銳和稜角,成長的歲月中,不知多少次劃傷他人和被劃傷,從而收穫了溫潤。

溫是內心的成長,提煉自我;潤是向外的延伸,美好他人。

歷經了歲月,懂得了承載,也便清澈了自我與他人。

村落一側,水的上游,有碧潭、清澗。

七星潭,連珠般串起高低不同色彩斑斕的潭水。

這處於深山的水,尤其靈動通透,在陽光映襯下,絢美勝如彩玉,甚至可媲美九寨的水。

山澗清流,穿流於潔白的石子灘側,笑語涌動;潔白水花與潔白溪石,交映成輝。

如若在純與素的世界中,千百年來,溪石與清流,不計時光的交集,只留下潔凈之白。

大凡美好的事物,首先是潔凈。人人都嚮往美好、追逐美好,於是潔白乾凈是大多人內心所求。

但拘於塵世間,又常覺難以時刻保持,將此歸結於外在諸多因素,以達內心安定。

事實上,真正的潔凈,只需內心通透,與外在塵埃無關。

通透到極致,則一切成空。本無一物,何處塵埃。

如若有幸到大乘者,更能化一陣雨水,

將臨時扭曲於異常形態中的細小顆粒,洗滌修復,以美好回歸大地。

沿山,水往下行,村民圍壩成湖,

一秀美廊橋,跨水而過,便平添了居住者的溫和美好。

黃昏,徐徐散步湖畔,抬頭山間炊煙裊裊,正是晚餐家常話語時。

轉眼間,心靈更趨平和寧靜。

這是建築與風景的力量,如同凝固的音律,撫摩心境。

村中本無景,唯有單純溪水流淌,僅見野趣而已。

而有心人的抵達和居住,以細微巧妙的營造,便增加了山間景致的溫度,用時光成就了美麗村落,

以一種古老別樣的藝術形態,留存至今,供旅者欣賞。

凡稱得上藝術,大多以一種美好連接形態,力求與交流者身心的每一處細胞韻律共振。

賞景、聽樂、品茗、聞香、沐風、讀書,都是在與最好的藝術共鳴。

眼耳舌鼻身意,六識各有各的愉悅感知。

真藝術,必須是真愉悅。

湖水穿壩,兩米左右落差,不經意間變成了微微的瀑布。

此處水逐漸離村,已在村尾,又恢復了溪流的天然姿態,

鵝卵石灘畔,樹蔭下,溪水之間,大小岩石錯落,正是孩子們嬉戲的天堂。

童真歡暢的笑,在戲水成花時大聲綻放,響徹到成人們的兒時心間。

童心,最需要伴隨溫柔的呵護。

而水恰恰最為溫柔,且靈動、變幻,每一次觸碰間都隨意無阻。

孩童愛水,是天性,這也同樣深藏成人們的內心中。

陪行的大人,坐靠在溪畔岩石上,以清水濯足,與身畔的孩子們一起童真歡笑著。

但願更多的你我,

千帆過盡、世事洞察,

童真依然長存。

古村記一嵐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