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它像《熔爐》,是對它的嚴重低估

2019-07-25     電影集中營

一部電影改變一個國家,這是《熔爐》最大的意義。

善良正義的孩子老師,與黑暗骯髒的政府校長形成鮮明對比。

示威被鎮壓,結局的無力感,深刻在很多人心底。




幾年後,另一部電影問世,它被稱為「丹麥版《熔爐》」。

也許你會說是蹭IP,但廠長卻認為——

說它像《熔爐》,才是對它的嚴重低估。




《總有一天》





2016年的片子,評分一度衝上9.6。

現穩定在8.7,但仍好於93%的劇情片。

我想評分之所以會下滑,是因為太過灰暗




早年喪父,母親為了養家,忽略了對兄弟倆的管教。

逃學打架,影片用兄弟倆偷盜商店,作為對觀眾的問候。

接著母親也病倒了,舅舅分不出精力照顧他們,就把他倆送去一所寄宿學校。


「問題少年」就是本片的主要人物群體。

兄弟倆來到這裡才發現,自己在外面的乾得壞事,在這根本不值一提。

影片沒有故意煽動觀眾情緒,反而用極其克制的敘述手法講述故事。

這也讓影片的氣氛,全程壓抑。

在這裡,行走坐臥所有人整齊劃一,而且沒有人多說話。

在飯桌上,哥哥和身邊的同學打聲招呼,卻被他小聲提醒:快吃,他馬上就來了。




統治這所學校的是崇尚暴力的校長,他一出現就給了兄弟倆留下深刻印象。

不聽話就拳頭伺候,不能有不切實際的想法。

想當太空人的弟弟,上來就被打了一巴掌。




校長是這裡最高統治者,主任為了能以後接他的班,成為他的執行者。

不能忤逆校長,想要維護弟弟的哥哥,接著被扇了耳光。

入學的這段戲,僅發生在短短三分鐘內。

而且這種程度的懲罰,也只是警告。




軍事化管理先給影片罩上一層陰霾,讓人更加難過的是這裡面的孩子。

《熔爐》里,失聰的聾啞孩子面對禽獸老師,沒有任何還手能力。

《熔爐》善惡對比強烈,很容易激起受眾的保護欲。

但《總有一天》沒有利用這點。

它的善惡沒有對立,這樣削弱了情感衝擊性,卻也增加了現實感。

在我看來這比《熔爐》更冷靜。




身處地獄,天使也會變成惡魔。

暴力冷漠蔓延,侵蝕了本屬於弱者的孩子,他們之間形成等級制度,常常去欺負比他們更弱小的孩子。

哥哥為保護弟弟不挨打,被迫幫他們負擔勞動任務,弟弟也被逼著爬上高處當靶子,挨他們的石頭砸。




《總有一天》完整展現了「變成惡魔」的過程。

在夜晚,值班老師會挑小男孩去他的房間,從孩子害怕又不敢不從的表情中,我們可以猜到結局。




第二天,弟弟尿床而要被罰,其他孩子都成懲罰支持者,也包括昨晚被帶走的孩子。

他艱難的從床上爬下來,憎惡兇狠一點點取代害怕痛苦。

他沒有同情同是弱者的弟弟,反而繼續壓榨折磨他。




等級分明,連坐懲罰,他們儼然形成一個小國家。

弱者欺壓更弱者,沒有盡頭的惡,看著讓人背後發涼。




在《熔爐》中,孔劉飾演的美術老師,可以說在打破黑暗的錘子,像英雄一樣保護著孩子們。

在《總有一天》里,也有一個新來的女老師。

但她身上更多的是沉默,在我看來這比《熔爐》更加現實。

一個新來的老師,就想改變這所學校多少年的模式?

笑話。

雖然殘忍了些,但這的確是正常人才會有的真實反應。

女老師從不體罰他們,還讓認字多的弟弟逃離體力勞動,擔任學校送信的工作。




最重要的是避開欺負他的大孩子們,她能做的並不多,但善良還是停留在她的身上。

之前說了身處地獄沒有天使。

在暴力的浸染下,女老師有一次和弟弟發生了爭吵,情急之下打了他一巴掌。

那打人的手法表情,和校長主任一模一樣。




《熔爐》中的孔劉不離不棄的幫助他們,而本片中被寄予希望的女老師,卻離開了。

讓人更難過的是片中本可以拯救他們的,不止是女老師。

檢查院的曾例行兩次考察過寄宿學校,特別是第二次,在看見哥哥臉上明顯有傷時,還認真詢問。

但孩子們的回答卻永遠是:學校很好,校長對我們很好。




這樣的情景讓我一度想起「楊永信戒網癮學校」的記者採訪。

小姑娘說著「我很好」,眼淚卻撲簌簌的落下來。

他們知道眼前的不是救世主,所以根本不提自己的悽苦。

影片中的他們也拒絕幫助,他們都在等「刑滿釋放」。

滿十五歲後,他們就可以從學校畢業。

一開始哥哥也在等,他忍受欺負,努力勞動,他想藉此討好校長,好讓自己在離開學校時可以帶走弟弟。




但這都只是他的美夢,他的路早被安排好。

特別是得知他媽媽去世,舅舅無力撫養後,校長更不願意放走這個免費的勞動力與沙包。




想要在這活下去,就要當個鬼魂,這是一開始同學捲毛給他的建議。

放棄身體,放棄思想,放棄情緒,放棄語言。


兄弟倆也是這麼做的。

在這期間,哥哥總是帶著一身傷痕,一心相當太空人的弟弟也體會到現實的殘酷。

在某天夜裡被老師帶走,但這卻只是個開始。




當知道這樣的噩夢不會止步於十五歲後,哥哥在絕望中選擇了憤怒反抗。

但現實再次給他以重創。





現實如此殘酷,女老師還曾安慰兄弟倆:明天會好的。

可是明天真的會好嗎?

要廠長說,如果今天不作出改變,憑什麼指望明天會變好?

如果不改變,「明天會好」不過是懦弱者的自我安慰,不過是惡棍淫魔的障眼妖法。





這學校就像座地獄,凡人進不去,惡鬼出不來。

《總有一天》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丹麥。

影片採用回憶式記錄,其中旁白就是事件親歷者,兄弟倆的朋友捲毛。

哥哥身受重傷,面臨生命危險,一直處於被保護的弟弟也瞬間長大。

他的復仇與自救,也成為本片最大的高潮。







最後,壓抑許久的情感,隨著兄弟倆的離開,學校的被查而奪眶而出。

《熔爐》的偉大在與改變了法律,在我看來《總有一天》的偉大,在於平凡。

說它像《熔爐》,是對它的嚴重低估


片名《總有一天》,被當作台詞出現在每一個人口中。

孩子們說總有一天,我們會離開這裡,所以現在的忍受都是有價值的。

校長主任說總有一天,你們會感謝學校,所以現在經受的打罵都是有意義的。

我去你的感謝學校,絕望到看不見明天,哪來的總有一天?


成年人總用「總有一天」包裝懲罰,還扯謊說這是長大的代價。

在這裡,我只看到了暴力與恐怖的無限蔓延。

對人性的暴力與壓榨,再怎麼包裝都是赤裸裸的醜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PC0WG0BJleJMoPMWEV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