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TV+,Disney+,HBO max,這場流媒體混戰,都來自網飛經濟學

2019-11-11     射手座惡魔

蘋果TV籌備幾年後,今年終於出手了!

在美國時間9月10日,一年一度的蘋果發布會如期舉行,發布會上宣布了Apple TV+將於11月1日上線,並在100多個國家推出。

同時公布了即將於11月1日在自家流媒體Apple TV+上線的8部自製內容。這8部自製內容包括5部劇集,1部紀錄片和2部動畫。

這八部自製內容分別是:兩部動畫《布偶小幫手 》和《史努比太空歷險記》分別是芝麻街和史努比的IP衍生,

《大象女王》是一部動物題材紀錄片,《幽靈寫手》是一部兒童劇,《迪金森》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詩歌先驅之一艾米莉·狄金森的傳記劇。

《晨間新聞》(the Morning Show)是一部電視新聞職場劇,由奧斯卡影后瑞茜·威瑟斯彭和詹妮弗·安妮斯頓和一眾名演員出演。《看見》是一部「盲人科幻劇」,由「海王」傑森·莫瑪主演。

如今,這八部自創劇都將陸續 上線。


Apple TV +的推出,標誌著蘋果開始加入以影視內容為驅動的流媒體混戰。據了解,Apple TV +會員服務為4.99美元/月,是北美全網最低價。

推出Apple TV+的這個時間點也挺有趣的,比Disney+早了11天。


迪士尼將於11月12日推出Disney+,近幾個月來該公司股價上漲了近20%。默多克家族又可以大賺一筆了。(誰讓我愛看《繼承》背後的故事呢)

迪士尼通過收購皮克斯動畫製作室、漫威娛樂有限公司和盧卡斯影業,迪士尼已經成為一個集電影、主題公園和消費品為一體的娛樂產業集團。而收購 21 世紀福克斯旗下的大部分產業後,它將變身為不折不扣的娛樂產業巨頭,足以與矽谷的大公司們一戰高下。屆時,默多克家族將會是迪士尼公司最大的非機構股東並從中受益。

迪士尼目前已經控制著快速增長的流媒體服務Hulu,此外還擁有漫威超級英雄大片、《星球大戰》、《玩具總動員》、國家地理頻道等豐富資源。

Disney+在原創內容上的預算超過10億美元,到2024年這一數字將增長到20億美元左右。它的定價高於Apple TV+,每月7美元,或每年70美元,其中包括ESPN+和Hulu在內的捆綁服務將每月收費13美元。

而傳統電視巨頭HBO也將在明天春天推出HBO max,這家成立於1972年的老牌電視公司曾經帶給我們無數感動和震撼的瞬間,如今也要順應時代,加入流媒體的陣營。

而HBO MAX 擁有華納兄弟、HBO的眾多資源庫,別的不說,就《權力的遊戲》、《老友記》這兩部經典劇,在全球擁有的粉絲數量和重複觀看率就相當之高。且不說《權力的遊戲》會開發一系列的衍生劇和衍生品,比如手游啥的,《老友記》完結十五年之後,包括安妮斯頓在內的每位主演,每年仍然可以依靠重播,分到2000萬美元的收入。

而且這個收入還在不斷的上漲。


為什麼呢?因為2015年起,網飛就買下了《老友記》的重播權,每年支付大約10億美元,而每位主演可以拿到2%的收入分成,大約也就是在2000萬。

而到明年春天,HBO max將上線,它的付費訂價為每月16-17美元,高於亞馬遜、蘋果、迪士尼、網飛,畢竟HBO和華納兄弟的資源庫太豐富了。

六刷《老友記》的都不在少數。

網飛的首席內容官薩蘭多斯曾經說過:「我們的目標是快速成為HBO,而不讓HBO趕上我們


如火如荼的網飛經濟學

如今的流媒體平台中,處在第一位的當然是網飛,如果說網飛開啟了流媒體的時代,那麼亞馬遜最早跟隨加入的網際網路巨頭,蘋果算是第二個。

硬生生改變行業格局的,從來都不是同行,而是某個你不曾注意到的網際網路公司。

從2012年,網飛投資拍攝美劇《紙牌屋》開始,一個流媒體的經濟時代已經開啟了。

只是當時的我們還渾然不覺。

就拿網飛的起家劇《紙牌屋》為例,這部劇的誕生是從3000萬付費用戶的數據中總結的收視習慣,並根據對用戶喜好的精準分析進行創作。《紙牌屋》的資料庫包含了3000萬用戶的收視選擇、400萬條評論、300萬次主題搜索。最終,拍什麼、誰來拍、誰來演、怎麼播,都由數千萬觀眾的客觀喜好統計決定。從受眾洞察、受眾定位、受眾接觸到受眾轉化,每一步都由精準細緻高效經濟的數據引導,從而實現由用戶需求決定內容生產。--摘自《AR革命》安福雙著

能過大數據來統計用戶的需求,以用戶的需求為基準,來選擇拍攝什麼樣的題材,通時根據用戶在網際網路上的搜索分析用戶的行為偏好,變搜索為推薦。通過算法,將合適的內容和劇集推送給可能會喜歡的人群,通過算法分析關鍵數據,讓即使看起來用戶基數不大的小眾題材也能找到合適的用戶,從而保證收益。

從2012年,網飛投資2億美元拍攝收視爆款《紙牌屋》,將之前都認為的小眾政治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部劇就讓網飛硬生生的從強手如林的電視劇產業中硬生生撕開一道口子。

《紙牌屋》第一季就拿下了艾美獎和金球獎,連歐巴馬都讚不絕口。

在此後幾年中,網飛源源不斷的拍出優秀的劇集、紀錄片、甚至電影。

有沉重的紀錄片《守護者》;

有各種奇絕腦洞和令人驚艷質感的迷你劇集《愛、死亡、機器人》

有拿到奧斯卡15項提名,三項大獎: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的電影《羅馬》。


在2018年的艾美獎上,網飛第一次獲得的提名多達112項,首次超過了HBO,成為提名最多的平台。

而在2019年初,當《羅馬》獲得捧回三座小金人之後,網飛也正式加入了美國電影協會,成為繼迪士尼、華納、環球影業、20世紀福斯、派拉蒙、索尼之後,第七位成員,也是唯一一位流媒體平台。

標誌者網飛正式開始進入電影行業。

電影產業即將被改寫。

在網飛的內容庫里,它可以不計成本的去拍攝冷門題材,只為了滿足那不到1%的人的需求,它會根據大數據將劇集劃分為成千上萬種類型,從而統計出不同年齡、性別、職業、性格的偏好和需求,它每一部劇集的出發點,都完全是以滿足用戶為核心,而不僅僅只是導演自己想去講一個他感興趣的故事。

這樣的以用戶需求為核心,推導出受眾群體,定向開發的劇本,已經成為網飛獨有的模式,網飛也在不斷的試驗和推陳出新,比如今年不少每集只有十分鐘的迷你劇,相信也是根據大數據,以現在快節奏生活人群而量身打造的。

這是一家非常可怕的公司,但也是一家讓觀眾非常喜歡的公司。

每次一次性放出全季,比起其他平台的每周更新一集,更簡單粗暴,好喜歡。

網飛只提供優質、多樣性的原創內容。

這一宗旨使得網飛公司在2018年5月25日,市值超過迪士尼,流媒體巨頭網飛(Netflix)的市值達到了1514.3億美元。作為曾經一家媒體技術公司,卻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媒體公司。

網飛進入一個新的國家時,都會改變其原有運作模式。

在網飛進軍日本動畫業後,聲優中田讓治在推特上對現行的模式提出了疑問:「網飛會像拍攝電視劇那樣,提供動畫的製作費吧。而我們的電視台反而在向動畫收取放映費用?」

網飛則帶來了另一種模式:由動畫製作公司全資進行動畫製作,在完工交付成品後,網飛對其進行驗收並支付授權費用作為報酬。

而網飛也不會放過任何一部好劇。

比如國內的《白夜追兇》,因為的確質量過硬,而被網飛買下海外版權。

而另一家網際網路巨頭進軍流媒體的亞馬遜則是另一種模式,很多人和我一樣,直到《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熱播之時,才驚訝的注意到,出品方竟然是那個什麼都賣的亞馬遜?

後來才發現,人家不止一部《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奧斯卡獲獎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和《推銷員》都出自亞馬遜。

而目前亞馬遜的流媒體付費用戶達到了8500萬,一年可以製作16部電影,流媒體中心簽約了一大批優秀的製作人、編劇和導演。

其中包括《倫敦生活》的主演、編劇和導演菲比.沃勒.布里奇。


但亞馬遜的初衷和網飛並不一樣,它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留住亞馬遜的會員,如果能夠提供更優質的劇集,使得消費者可以增加對網站的忠誠度,讓亞馬遜的會員可以毫不猶豫的續訂的話,這是它的目的所在。零售業是它的主業,流媒體只是為主業服務的副業。畢竟,一個付費會員一年至少能在亞馬遜消費1400美元,而優質的視頻內容能讓這一億用戶輕鬆續訂的話,拍劇的錢輕鬆就回本了。

但隨著大數據的介入,亞馬遜也希望劇集不單單只覆蓋他們原本的目標群體----中產階層,這些劇集如果還能幫助他們繼續擴大新用戶就更好了。

於是亞馬遜也開始了不同的嘗試,和更年輕的編劇、導演合作。

無論如何,流媒體這塊蛋糕足夠大,使得無論是網際網路巨頭還是傳統媒體大佬都前後不計成本的加入進來。

而原本影視劇行業的格局也被完全改變。

好的劇本更受重視了,編劇的位置就更重要了。

因為多元化的審美和豐富的類型,年輕人的機會則更多了。

比如這位抱了滿懷獎盃的85年的姑娘。


2016年,一部只有6集,每集不到半小時的英劇火了,很多人最開始是開懷大笑,然後笑著笑著就哭了。

這部劇不是自傳,卻將年輕女性成長過程中的困惑、痛苦、疼痛表現得絲絲入扣。

這部劇就是《倫敦生活》第一季。

而這部劇的編劇和主演都是菲比 .沃勒.布里奇。

她還是《殺死伊芙》的編劇之一。

《倫敦生活》是由BBC和亞馬遜聯合開發的,在亞馬遜流媒體平台上線後,口碑爆棚。兩季的爛番茄新鮮度都達到100%,MTC評分第1季92分、第2季96分,在獲得艾美獎之後,菲比也和亞馬遜流媒體簽下了一份大合約,合約期為三年,外界估計每年合約收入至少2000萬美元,她的創作內容將在亞馬遜平台首播。

再比如最近亞馬遜新推出的劇集《現代愛情》又譯作《摩登情愛》中,埃米 羅森就執導了第六集。看名字或許不熟悉,但只要說《無恥之徒》中的大姐,啊,都知道了。

行業井噴,內容至上,原創劇本緊缺 ,編劇們的地位也大大提高。

在大數據和流媒體的時代,希望網飛、亞馬遜的經濟學模式也可以迅速影響到國內的相關行業。

多年觀看韓劇發現,韓國的編劇牢牢占據主導權,導演次之,編劇有權去拍板認為更適合劇中角色的演員,這樣的製作模式,保證了一部劇的水準不會與劇本之間相差太遠。只要劇本夠好,電視劇水準就不會太差。

而韓國編劇的收入也極有競爭力。

而在國內,目前國產劇的低智化、同質化嚴重,原著抄襲事件也時有發生。

我多想能有更多優質、良心的國產劇出現啊。

尤其我國的人口眾多,需求的差異化也更大,更需要精細化的分層和多種多樣的類型劇。

但是,現實如此單薄。

很多人不是只愛看歐美劇,而是國產劇實在是質量讓人難以滿意。

在今年影視行業下行,一堆大咖面臨項目減少,紛紛爭上綜藝的情況來看,我倒覺得,變革終究要來,國內不缺少購買力,在優質原創劇本稀缺的情況下,可能優質編劇們的春天是真的要來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Lydd24BMH2_cNUg6w3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