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人戀愛約會,不再只是吃飯看電影了

2019-09-26     城市畫報

文章來源:城市畫報官方微信號:城市畫報(微信號:cityzine)

昨天中午11點,話劇《暗戀桃花源》2020年廣州場開票,但當劇粉本粉城畫君守著表,點進購買頁選座時,差點被「缺貨登記」四個字氣暈過去。

「我一個買到周杰倫演唱會門票的人,竟然搶不到一張劇票?」

提到「去劇院看劇」,不少人都會想到影劇裡衣香鬢影的場面,這種價格不菲的「高級活動」,現在竟火到連票都買不到了?

幾個劇圈「上頭分子」向城畫君分享了他們的故事,我們或許能在他們的話里弄明白,「去劇院看劇」讓年輕人如此「上頭」的原因。

(文末有彩蛋,答應我,要看到最後噢!)

9月22日結束首輪巡演的話劇《德齡與慈禧》劇照(江珊飾慈禧,鄭雲龍飾光緒)

不會有兩個相同的現場

劇場獨一無二的現場感,是這屆年輕人上頭的最主要原因。

蘊含設計師大量心血的劇院是孕育這種現場感的最佳溫床。它即是外觀具有創意和美感的建築,也是通過細節設計,給觀眾提供最好體驗的觀劇場所。

@玖九酒 今年3月在廣州大劇院看《星球大戰》演奏會的現場

「以前覺得去劇院看演出只是一種情懷,是形式重於內容的事。」在四年前第一次到劇院觀看話劇《哈姆雷特》的@柏木 談到自己曾經對於劇院的誤解。

但話劇現場征服了她,「光影的跳躍、聲音的空間感,是坐在劇院中才能體會到,再高清的攝像頭也給不了人那麼強烈的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現場每出戲的每一場,都是不可被複製的。」

另一位觀眾@澡盆 印象中最深的一場演出,是今年6月16日場的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因為在那場演出中,方書劍(演員之一)就在我面前跳舞還告白!」

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劇照。

這種現場感是會讓人上頭的,@Yuri 就是其中一個。

當初,她抱著嘗試的心走進劇院看了音樂劇《芝加哥》,被一首節奏感十足的《Cell Block Tango》洗了腦,不單是回家路上一直忍不住哼歌,回家後還把電影來回看好幾次,「那陣子真的是,逢人便安利,越安利越上頭。」

在劇院「上頭」的,還有北京的@海琳娜 ,一次去紐約出差的機會,她遇見百老匯的《劇院魅影》的駐場演出,抱著來都來了的心態買了張票,「印象最深是開頭,拍賣會結束後,大吊燈緩緩升起,整個場子從黯淡到輝煌,簡直絕了!」

「浸入式」讓觀眾成為「演員」

還有一種特別的「現場感」,抓住了觀眾的心,更掏空了他們的錢包。

相比傳統表演形式,「浸入式演出」是種更強調參與感和現場感的表演形式。在這種形式下,觀眾從旁觀者化身為參與者,自我探索劇情,甚至參與其中,進行創作。

SecretCinema 呈現的《小姐》浸入式演出現場

@蜀黍 「看」過次數最多的一齣戲《Sleep No More》,就是這樣一部經典作品。

該劇根據莎士比亞《麥克白》改編,故事發生在整棟大樓中,「觀眾」進入劇院那刻,就會被派發一隻白色面具,可以自主選擇跟隨不同角色,看到屬於他的故事主線。

每個角色都是主角,觀眾需要在這找的誰是真正的「麥克白」。

根據莎士比亞《麥克白》改編的浸入式話劇《Sleep No More》劇照

如果說在傳統的表演形式下觀眾的視角是上帝,在這裡,觀眾就只是幽靈。

但這種「浸入式演出」對觀眾的要求也更高,不少人都是惡補原劇本,重刷好幾遍才能弄明白整齣戲的門道。蜀黍 也是因為一次機緣巧合的機會,「潛」入劇組當了工作人員後,才集齊了和主要人物的互動。

綜藝,成為導「火」索

「去劇院看劇」確實已經成為越來越受年輕人追捧的文化消費活動。

@廣州大劇院 副總經理J 提供了一組數據:2019年8月,劇院通過微信對觀眾展開的調研,參與調研的1200名觀眾中,學生所占比例約42%,其中92.7%的學歷在本科及本科以上。

她也告訴我們,音樂劇、話劇、歌劇、舞劇和音樂會是最受年輕觀眾喜歡的五種演出類型。

觀眾曬出看劇「票根」。

如果說「現場感」是綁住了年輕人愛劇之心,那綜藝《聲入人心》就是讓「去劇院看劇」火爆的導「火」索。

《聲入人心》是一檔以推廣美聲和音樂劇為目的的聲樂類綜藝,憑藉多位「神仙選手」成功吸引大量粉絲,觀眾一邊磕著梅溪湖36子「神仙cp」的同時,也注意到了這種「神仙」表演形式,開始走進劇院看劇。

觀眾中很多人在看節目前對「美聲」零了解,沒聽過幾部音樂劇,但現在卻經常出沒於各大劇場,聽音樂會,看歌劇、音樂劇、話劇等等形式的舞台劇。

不僅如此,他們還會豆瓣小組、微博超話等平台中分享自己的Repo(觀後感),互相科普歌劇、音樂劇的小知識,儼然一群劇院發燒友。

在豆瓣聲入人心小組裡,很多粉絲髮帖repo,科普。

這群原本只是偶爾走進劇院的年輕人,在綜藝節目推動下形成了一個圈子,互相感染,不斷擴大。

但也有人說,以這種形式吸引「粉絲」到劇院,是「高級愛好」的飯圈化,也是對市場的妥協。

對很早以前就對劇院情有獨鐘的人來說,他們認為「粉絲」的湧入一定程度上象徵了資本的入侵,懷著一顆「護短」的心,難免會與通過綜藝走入劇院的觀眾出現摩擦。

「但既然走進了劇院,只要大家都是把注意力放在演出上,尊重作品和演員,又何必計較最初是為何而來的呢?」柏木 覺得以此來評判觀眾水平高低的行為並不應該,過於保守有時並不利於戲劇市場觀眾數量良性增長。

更何況,如今的國內市場,一部劇的製作絕大程度上還是依賴主辦方,資方總是追逐利益。在國內市場尚未成熟的情況下,觀眾站隊「互撕」沒有意義。

觀眾和從業人員們要做的,就是在浮躁的市場中保持自己熱愛劇院的初心,而不是彼此攻訐。

《聲入人心》第二季成員趙越、張英席演唱歌劇《Caruso》

走進劇場後,我們也在思考

戲劇市場發展過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是必然存在的現象。走入劇場的年輕人們並不是在被動地接受,關於市場、關於戲劇,他們有著自己的觀察和想法:

@蜀黍:國內中文原創好看的劇太少,明明有這麼多好題材,但感覺投資人製作方情願去引進也不願意寫新劇。我看過幾部孟京輝的話劇,覺得它的外表大於實際了。包括像他的浸入式《死海邊的美人魚》,我覺得故事講得不清不楚。

@侯哥:其實現在我去劇院看得更多的還是原版引進劇目,引進後做成中文版的也有不錯的。但是國內原創劇的質量就有待提升,特別是在音樂、劇情和舞美方面。

#《聲入人心》第一季成員演唱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法語版)選段《世界之王》

@音符:《聲入人心》的成功確實為劇院注入了一道活水,然而能否留住隨浪潮而來的觀眾,主辦方、製作人、演員都是缺一不可的因素,他們都是「引水人」。

@朵拉:很想跟新入坑的觀眾們說,觀劇請勿拍照!返場可以拍啊……盡量不要玩手機,螢幕即使調到最暗也會影響旁邊的人。

@漁網:不可否認,確實有一部分觀眾最初是為了追星走進劇院,進劇院本身就是一件「價格不菲」的事,但很多主辦方藉此機會哄抬價格,割韭菜的意圖太過明顯

@loti:國內戲劇市場確實還不成熟,高質量的國產劇目鳳毛麟角,很多劇目的主辦方都急於賺快錢,沒有給製作團隊足夠的時間打磨劇本和舞台,劇的各方面瑕疵都很明顯。

@ 火爆百老匯的音樂劇《Hamilton》

@茶樹:以前圖方便找黃牛買過票,但後來意識到這是非常損害觀眾利益的行為。像《德齡與慈禧》這次的實名制購票確實能比較有效的預防黃牛,但是希望不要那麼簡單粗暴,請給港台同胞和外籍人士一點買票的機會啊!

@柏木:西南人民感覺自己身在文化荒漠……主辦方們,中國不是只有北京和上海兩座城市啊!!康康其他地方好嗎!(不過今年四川大劇院投入使用後有所好轉)。

奉上「劇院小彩蛋」

最後,城畫君還在這群劇圈「上頭分子」的手上,套到一份劇院小彩蛋:

stage door

簡稱SD,即演出結束後,去工作人員出入的後門「堵」演員,對演員的表演表達喜愛和感謝,有的還會送上一點小禮物或者順便要個簽名。

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每個劇院每位演員都接受SD活動,如果該劇院/劇目開放SD活動,官方會提前發通知。各位劇迷們請務必遵守劇院規定,尊重演員選擇,如果他很累了,請讓他在下班後回家休息。

dress code

即著裝規定,某些劇院或一些特定劇目上演時,會對觀眾有特定著裝要求。當然這有時也是觀眾處於對劇的喜愛,自發形成的某些著裝傳統。

比如觀看法語版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時,觀眾會根據座位選擇紅色或者藍色的衣服,看音樂劇《魔法壞女巫》會穿一身綠衣服……

偶遇大佬

舞台劇作為一門非常考驗演員能力的藝術,許多專業的演員需要定期去劇院觀劇學習,不少公眾人物也將看劇作為愛好之一。

在倫敦西區,你可以遇見抖森、卷福、小雀斑;在國內,也常常能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國家大劇院等劇場看見隨機掉落的明星。

本文編輯 雨衣 實習生 樓月

感謝所有接受採訪的劇圈「上頭分子」特別鳴謝@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J 提供數據支持

希望大家在走進劇院的同時都能遵守觀劇禮儀

更多信息及雜誌購買請關注城市畫報官方微信號:城市畫報(微信號:cityzin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BeRb20BJleJMoPMYOEs.html

















26歲疫苗焦慮

201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