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大的電池企業,寧德時代是全球出貨量最大的企業,它有技術、產品、製造、成本、供應鏈、交付等方面的領先優勢。依託這些優勢,寧德時代可否駛入「新航海時代」呢?
文|胡嘉琦
ID | BMR2004
封面 | 攝圖網
「寧德時代在全球市場占有率實現了37.1%,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比例,出海,是寧德時代發展到一定規模後的必然選擇。當國內市場增長遇到瓶頸,企業出海不一定盈利,不出海卻可能面臨死亡風險或者失去發展機會。」奧緯諮詢董事合伙人張君毅向《商學院》記者表示。
自2014年起,寧德時代CATL(以下簡稱「寧德時代」)先後在德國、中國香港、法國、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地設立子公司。作為中國最大的電池企業,寧德時代是全球出貨量最大的企業,它有技術、產品、製造、成本、供應鏈、交付等方面的領先優勢。依託這些優勢,寧德時代可否駛入「新航海時代」呢?
01
技術出海
「美國市場,寧德時代一定要進去。」2022年初,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一場投資人會議上,堅定地表達出進軍美國市場的信心。
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動車市場,美國對汽車動力電池有旺盛的需求。據市場研究公司Motor Intelligence統計,汽車製造商2022年在美國售出約80.72萬輛純電動汽車,占所有汽車銷量的5.8%,高於2021年的3.2%。
面對美國巨大的市場規模,寧德時代開始採取行動。2023年2月,福特汽車宣布,將和寧德時代合作在美國密西根州新建動力電池工廠生產磷酸鐵鋰電池,新工廠投資高達35億美元。
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認為,和中國一樣,美國也是電動汽車的大市場,任何一家有抱負的動力電池大廠都不可能放棄這樣的大市場,所以寧德時代必須要做。
合作模式上,福特擁有這座新建電池工廠100%的股權,包括建築和工廠基礎設施;而寧德時代負責運營工廠、提供電池技術和服務等,福特向寧德時代支付電池專利許可費。寧德時代與福特汽車此次的合作,被業界稱之為「技術出海」。
福特汽車執行總裁比爾·福特表示,與寧德時代合作能夠幫助福特汽車加速電動化的進程,更快速地建廠投產。
對於選擇技術出海的原因,汽車行業知名評論員鍾師認為,美國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都在積極加速往電動化轉型,需要國際一流電池供應商同步配合。另外,鑒於目前中美關係處于敏感期,非常不利於中國企業在美國做大規模的股權投資,故寧德時代採取迂迴靈活和低敏感度合作方式是很明智的,可操作性很強。
不過,對於此次在美國的投資規模,鍾師認為,寧德時代是否計劃向美國大舉投資是未知數,況且寧德時代的技術優勢並不在磷酸鐵鋰電池上,而是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的優勢在於價格低、安全性高;劣勢是電池體積大,只是恰好福特工廠生產的車體積較大。
墨柯認為,動力電池類型主要是三元鋰和磷酸鐵鋰。布局三元鋰電池的日韓電池大廠已經在美國深耕多年,所以,寧德時代從磷酸鐵鋰路線切入,是相對合適的選擇。
天風電新分析指出,這次合作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通過技術授權的方式分享美國市場新增是一種高階進入方式。
在張君毅看來,寧德時代選擇技術出海是一種折中的情況,中國車企在海外投資建廠等資產投資說明中國車企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的出口量越來越大,供應鏈也在向海外拓展,特別是在電動化方面,中國的一些企業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他認為,寧德時代採用技術出海的方式,說明中國的技術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美國也需要這樣的技術支持。
針對寧德時代以技術出海需要注意的相關問題,道可特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張婷表示,寧德時代應注意開展市場研究,包括出海國家當地的文化、語言、法律法規和消費者行為,以及競爭情況和市場趨勢等;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寧德時代需要在當地註冊商標、專利和版權等,以避免智慧財產權侵權的問題;營銷策略方面,包括修改產品包裝、調整價格、選擇合適的銷售渠道等;供應鏈管理方面,寧德時代需要找到可靠的供應商和物流合作夥伴;語言和文化翻譯方面,寧德時代需要翻譯和本地化產品文檔、說明書、標籤和網站等,以確保目標市場的消費者能夠理解和接受產品;法律合規方面,需要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並確保產品符合當地的標準和認證要求,以避免法律問題和罰款等;支持和服務方面,需要建立當地的客戶支持和售後服務團隊,以及本地化的產品維修和保養服務。同時,加強中外團隊的溝通,注重合資協議的起草,保護中方利益不受損。
02
出海版圖
寧德時代成立於2011年,其專注於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儲能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致力於為全球新能源應用提供一流解決方案。
2017年,寧德時代鋰離子動力電池出貨量達11.84GWh,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占有率為17%,排名全球第一。
近年來,寧德時代加速海外布局以保持競爭優勢地位。據寧德時代官方公眾號消息,自2014年起,寧德時代先後在德國、中國香港、法國、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地設立子公司。2017年2月,寧德時代投資3000萬歐元參股芬蘭維美德汽車有限公司(Valmet Automotive Oy),獲得該公司22%股權。
德國時間2018年7月9日下午,寧德時代與德國圖林根州州政府簽署了一份投資協議。根據協議內容,寧德時代將在德國圖林根州埃爾福特市設立電池生產基地及智能製造技術研發中心。
寧德時代圖林根州電池生產基地將分兩期建設,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的研發與生產,計劃於2021年投產,2022年將形成14GWh的產能,能為當地提供約600個就業崗位。
2022年8月,寧德時代宣布在匈牙利東部城市德布勒森建設電池工廠;12月底,其在德國圖林根州的電芯工廠實現了鋰離子電池電芯的量產。
寧德時代公開發文表示,通過海外收購、海外生產基地、全球研發中心等綜合布局,寧德時代的全球化體系得以完善。寧德時代圖林根州生產基地的建成,將進一步提升寧德時代在歐洲的品牌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在出海國家的選址上,張婷認為,寧德時代考慮了以下幾點:生產成本,當地具有汽車製造歷史以及相關配套,能夠減少重新布局的成本;德國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能夠給作為中國企業的寧德時代享受優惠政策;本地化生產,可以從銷售和服務角度更貼近客戶的需求,減少銷售和服務的成本和投入。
根據韓國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寧德時代的電池裝機量達到191.6GWh,市占率提升至37%,在全球市場中仍然占據行業第一的位置。
寧德時代在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同時,也為當地帶來了就業機會並得到當地政府的歡迎,圖林根州經濟部部長Wolfgang Tiefensee曾表示:「我們非常高興寧德時代這樣的全球鋰離子動力電池行業領跑者落戶圖林根州。寧德時代的投資是圖林根州過去十年以來最重要的投資之一,無論對於寧德時代,圖林根州還是歐洲新能源汽車工業都意義深遠。」
墨柯認為,歐洲電動汽車市場也很大,未來規模可能不比中國小,按地域多建幾個工廠是有必要的,德國、法國、芬蘭分別是中歐、西歐、北歐的代表性國家。同時,日本的鋰電產業和工藝工程技術開發全球領先,相關的技術人才儲備非常雄厚,去日本設立分支機構,可以利用好日本這方面的優勢力量。
寧德時代在加速投資海外市場的同時,也面臨著市場的激烈競爭,比如日本、韓國都有若干家世界級的電池企業。鍾師認為,布局世界級電池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核心基地的選擇,企業必須貼近電動汽車核心生產基地做周邊配套。通常是直接進入汽車大國,其便利是能與所在國的車企就近配套,或者地理位置較近便於向鄰國車企配套。
在汽車全球產業鏈背景下,張君毅認為,寧德時代在電池上具有先發優勢和規模效應。其他企業如果只是去重複相同技術布局電池產能就很難顛覆它的領導地位,只能在新一代的電池上進行突破。需要注意的是,今後電池競爭也有國別的競爭。
墨柯認為,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產品品質完全可以媲美日韓電池大廠,同時成本控制更為優秀,這是它最大的優勢,可以在歐美市場與其展開競爭。
北京煒衡(上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鞠秦儀律師認為,寧德時代在選擇「出海」國家時,主要是選擇了一些市場機製成熟、法制比較健全、科技基礎紮實的老牌已開發國家,其更多的應該是基於商業合作和政策法律風險可控度的考量。
03
出海爭議
隨著全球產業鏈不斷發展,出海成了各企業擴大市場份額的必經之路,但是在出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存在爭議和風險。
張君毅認為,無論對於中國企業還是國外企業而言,在海外建廠是必要的,寧德時代選擇與福特合作時僅選擇技術輸出的方式,說明海外市場在重資產投資和落地方面還有一些不是特別明朗的地方,因此企業退一步採用這樣的措施。
早在2022年7月,寧德時代就宣布與福特開展全球戰略合作,涵蓋北美、歐洲及中國的動力電池供應。
但在2022年8月,拜登政府出台了《通脹削減法案》,對美國銷售電動汽車的電池採購設置了嚴格的限制,並提出了當地化越高,補貼減免越多。《通脹削減法案》提出對在北美生產的電動汽車最多減免7500美元稅額。其中,與電池行業相關的內容是相當於補貼一半的核心礦產和核心零部件的要求(3570美元)。電池核心礦物(鋰、鎳、鈷等)從2024年到2026年必須從美國或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國家採購40%到80%。從2024年開始,北美製造的核心零部件要達到50%,從2028年末開始要提高到100%。
張婷認為,美國希望通過該法案來遏制中國。其中,《通脹削減法案》要求電動汽車必須在美國國內生產,才能享受稅收抵免,同時也促使中國企業在美國建廠生產,以獲得相應政策優勢。另外,《通脹削減法案》中還就關於「外國敏感實體」的條款制定指導意見:從2024年起,如果電動汽車包含來自與中國相關的「外國敏感實體」的電池組件或關鍵礦物,將無法申領上述稅收抵免。這使得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鞠秦儀認為,美國出台《通脹削減法案》本質上是違反WTO貿易準則、單方面構築貿易壁壘以維護本國企業的手法,完全暴露了美國「法律為政治服務」的操弄手段,極大傷害了正常的國際投資貿易秩序和美國的商業信譽。該法案的出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相關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步伐,給中國企業製造了不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敲響了在合作中需要時刻提高防範意識的警鐘。
張君毅分析認為,《通脹削減法案》的出台,既要推動當地電動化的發展,也希望中國、韓國等在電池領域領先的企業將技術轉移到美國。而企業在當地建廠,也符合產業鏈上方便運輸的特點。
張君毅認為,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是要到海外建廠的,只是現在在海外建廠發展有些困難。客觀來說,中國企業在海外建廠比較猶豫,首先,海外的人工成本比較高,在極端情況下,企業在海外的資產還可能被沒收或者被不公平對待。
比如,美國政客之間對寧德時代的進入也充滿了爭議。美國佛羅里達州共和黨參議員馬爾科·盧比奧(Marco Rubio)曾公開表示,此次合作「只會加深美國對中國電池技術的依賴」,並致信給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葉倫(Janet Yellen)、能源部長詹妮弗·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和運輸部長皮特·布塔朱吉(Pete Buttigieg),呼籲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立刻審查寧德時代和福特的這宗交易。
美國財政部拒絕發表評論,但能源部長格蘭霍姆在社交平台上做出了回應,稱「將先進的製造能力從海外引進到美國,有助於提升我們的競爭力。這能夠刺激我們的經濟,並創造更多的高薪就業機會。然而,此前維吉尼亞州州長甚至直接拒絕了該廠在維吉尼亞州建設的打算。
美國政客關於寧德時代進入的爭議進一步說明企業出海可能存在法律風險,對此,張婷認為,企業技術出海時,應注意常見的法律問題有:(1)目的地國的國家安全審查;(2)海外用工風險;(3)單邊制裁;(4)出口管制及黑名單制裁;(5)智慧財產權侵權;(6)間諜、洗錢及其他刑事指控;(7)政府機構的調查;(8)多邊開發銀行調查與制裁等。對此,德國、法國、芬蘭、日本幾個國家有特殊的規定,要具體看待和分析,如日本現行的出口管制44體系由一系列法律法規組成,日本出口管制是清單管制與全面管制相結合的體系,目前日本出口管制的對象為兩類:管制貨物及管制技術。德國和法國的EPR(指生產者責任延伸,是一項環境政策)規則以及稅務法規也都有特別的規定。
鞠秦儀建議,企業「出海」時,除了要遵守出海目標國當地的基本法律外,更要注重該國在跨國貿易、跨國投資及跨國技術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規、政策。鑒於所謂「民主」國家,往往法律服務於政治需要,故而在合作時也要關注兩國的政治互信和商貿合作基礎是否牢靠及後續的發展趨勢。此外,寧德時代也要嚴格遵守比如《技術進出口條例》等國內對於跨國尤其是技術跨國合作的法律法規,提高安全防範意識,避免涉及到國家重要戰略技術信息的外泄。長期來看,寧德時代在「技術出海」的過程中,主要是關注合作的長期穩定以及核心技術的安全可控。同時也要深入了解和掌握當地國家的法律和商業運作模式,一旦合作方出現違約,也要堅決拿起法律武器來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
對於寧德時代出海面臨的風險,多名專家提出了未來企業在出海投資時應重點關注的情況。鍾師認為,目前寧德時代選擇的投資或合作對象都是已開發國家,相對來說各方面的風險是最小的。中企出海最擔憂的是投資對象國的政治穩定性差、經濟落後、消費能力弱、法律體制不健全等問題,應儘量避免對這些國家做大規模和長期的投資,但可以慎重嘗試進行風險可控、投資規模可控、項目數量可控的投資。
張君毅認為,企業要想進行深度的貿易拓展,必須本地化,而且各國都開始加大貿易壁壘,所有的國家都希望電池這類高附加值產業在當地生產。他認為,現在國家市場比較複雜,企業既要考慮業務的發展,但是也要考慮之後的收益以及長期的延續。中國企業在出海國家的風險無法規避,只能是與所在國企業走得更近,讓所在國本土品牌企業或合作夥伴去遊說地方政府是企業出海過程中降低風險的有效方式。
墨柯認為,歐美的政治體制與我國不同,法治更完善,造就的市場經濟、環保等方面的思維也與我國有所不同,這些同樣是潛在的風險,規避的辦法就是要尋求當地力量進行深度合作。寧德時代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生產經營、技術開發、產品服務等),其他的事情交給合作夥伴去做,此次與福特的合作模式應該就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來源 | 《商學院》雜誌2023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