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飲酒,增內臟脂肪

2023-09-29   保健時報

原標題:大量飲酒,增內臟脂肪

這段時間,「醬香拿鐵」火出圈,不少人熱議「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那麼,飲酒多了傷身體怎麼辦?近期,一項基於美國多種族動脈粥樣硬化研究的分析表明,大量飲酒和酗酒與內臟脂肪堆積有關,與心包和肝臟脂肪堆積的關聯最強,其次是肌間、內臟、皮下脂肪堆積。

01

飲酒量大,肚子會變大

該研究一共納入近7千名受試者,其平均年齡62.1歲,47.2%為女士,其中6734人接受胸部CT檢查(檢測心包脂肪量和肝臟脂肪),1934人接受腹部CT檢查(檢測皮下、肌間、內臟脂肪面積)。

分析顯示,飲酒量與內臟脂肪堆積呈J型曲線關聯,少量(每天<1杯)和中量(每天1~2杯)飲酒者的脂肪堆積風險最低,而大量飲酒(每天>2杯)和酗酒(過去一個月內一次飲酒≥5杯)者的脂肪堆積風險顯著增加。

與終生不飲酒者相比,大量飲酒者的心包脂肪、肝臟脂肪、內臟脂肪、肌間脂肪均顯著增加,但皮下脂肪較低。

此前,中國慢性前瞻性研究就發現,不管每周只有1天飲酒,還是天天飲酒,就飲用頻率而言,任何頻率飲酒者「肚子大」的比例均較高。其中每周有3~5天飲酒的人,全身胖風險較高,「肚子大」風險最高。其中「肚子大」風險在男士增加23%,在女士增加13%。研究者指出,這可能是因為酒精會增加體內脂肪的積聚、改變肝臟類固醇代謝,從而導致腹型肥胖。

02

飲酒傷腦,增房顫、高血壓、癌症等風險

飲酒是諸多慢性病的危險因素。一項美國研究發現,即使少到中量飲酒也會傷腦,與腦容量減少有關。而且,飲酒越多傷害越甚。以一位50歲者為例,每日飲酒1個單位(約半杯啤酒)到兩個單位(568毫升啤酒或一杯葡萄酒),對大腦的影響就如衰老2年。

《自然》子刊發表的一項研究提示,飲酒除了引起房顫復發,還會引起新發房顫。研究發現,飲酒量增加會導致房顫發病率增加。尤其是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急性飲酒與房顫住院之間的關聯最大。研究者稱,飲酒已成為房顫的重要危險因素。

一項來自韓國的研究發現,喝酒時臉紅(面部潮紅)與否及變化,與高血壓風險也有明顯關聯。該研究顯示,以前喝酒不臉紅但現在臉紅的人,高血壓風險明顯高於其他人,即便少量喝酒也如此。

已經有大量證據證實,飲酒會導致多種癌症。酒精和酒精飲料已經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Ⅰ類致癌物,即確定對人體致癌。發表在《柳葉刀》子刊上的一項全球性研究再次證實,即便少量飲酒也會致癌,喝得越多,風險越高。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分析還顯示,中國男性飲酒危害很大,與61種疾病的風險顯著升高有關,且呈劑量反應性相關。

03

任何時候戒酒都有益

根據《柳葉刀》一項基於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結果,世界心臟聯盟指出飲酒沒有「安全量」。世界心臟聯盟指出,即使是少量飲酒,也會增加心血管病風險,包括冠心病、中風、心衰、高血壓、心肌病、房顫和動脈瘤。「適度飲酒可降低心血管病風險」的說法不成立。「每天一口酒,活到九十九」的說法也是謊言。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研究證實,即便是少量飲酒也危害健康。美國臨床腫瘤學會也發布聲明稱,少量飲酒也會增加癌症風險。

因此,徹底戒酒十分必要。一項來自韓國的全國性研究表明,對於大量飲酒者(每天酒精攝入量男士>60克、女士>40克),只要徹底戒酒才能降低房顫風險,僅減少飲酒量不會降低房顫風險。

只要想戒酒什麼時候都不算太晚,只要戒了酒就能減慢酒精對人體的損傷速度。有研究報道35歲之前是戒酒的最佳年齡。因為35歲之前人體的代謝機能都比較高,對酒精的代謝能力尚比較強,能夠抵抗住一部分酒精的損害。其實,任何時候戒酒多不晚,35歲之後戒酒也可以減少酒精對人體的損害程度加深。因此,為了健康請放下手中的酒杯,任何時候戒酒都對健康有益。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燕聲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