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確實贏得萬民稱頌,但並不是因為他殺兄弒弟的「玄武門之變」,而是由於其輕徭薄賦,勵精圖治所創造的「貞觀之治」和百戰百勝、拓土千里的強盛武功。恰恰相反,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一直飽經詬病,是他千古明君上的一大污點。
李世民
而趙光義因「燭影斧聲」一片罵聲,就更好理解了。雖然「燭影斧聲」至今仍是一個疑團,也沒有確切證據證明趙光義是將趙匡胤謀害後繼位。但「兄終弟及」的繼位方式,在一個有成年繼承人和穩定政權的王朝,本身就顯得十分不正常,再加上趙光義對待趙匡胤兒子及皇后的態度,使大家更為疑慮。
斧聲燭影
不過,「斧聲燭影」即使是真的,也不是評價一個皇帝的根本因素。決定一個皇帝的評價,最根本因素還是他對國家的貢獻。趙光義繼續了趙匡胤統一全國的事業,也鼓勵農業發展,限制武人當政,確立了文官政治,都是有貢獻的,但卻也矯枉過正,文官當政,武人地位過於低下的情況也使得宋朝變得富而不強。
趙光義
文治不如李世民,趙光義的武功則更慘。而趙光義最讓人詬病的則是他的兩次北伐。「燕雲十六州」自「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遼國後,宋朝失去了北方最為重要的屏障,無險可守的北方平原地區時刻受到遼國鐵騎的威脅。
為解除這種危險,宋太宗趙光義兩次北伐,但卻均以失敗告終。這也也使得終北宋一朝,始終處於北方游牧民族的兵鋒之下,也最終導致了北宋亡於南下的女真人之手。文治武功均不及李世民,有足夠的野心,卻沒有匹配的功績,再加上斧聲燭影的質疑,趙光義名聲不如李世民,也就不奇怪了。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74761497d6270c60b7bdb7b64379f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