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4》是電影嗎?更像婚戀真人秀,電影版《鄉村愛情》

2023-09-29     閒人電影

原標題:《前任4》是電影嗎?更像婚戀真人秀,電影版《鄉村愛情》

《前任》系列本質上是徐崢的《愛情呼叫轉移》的延伸版。

但前任系列之所以能拍到第四部,是因為現在婚戀問題是熱門,且「前任」找到了複製粘貼的妙門。

所以不用懷疑,《前任4》肯定還有下一部,也許會成為電影版的《鄉村愛情》,感情的悲歡離合,故事的起承轉合,如出一轍。

沒有《鄉愛》前兩部的高度,基本就是後十幾部的重複,象牙山F4互相鬧騰等同於孟雲、余飛與愛人分分合合,然後圍繞生不生孩子發展。

有了孩子後,關於子女的教育問題,之後人到中年,生活和工作都遭遇挫折,與妻子鬧離婚,孩子早戀跟自己再婚,這些戲碼足以保證拍到《前任9:中年再婚》。

至於《前任4:英年早婚》,整體故事還算流暢。

沒有什麼深度,也不存在什麼內涵,也就不會引發觀眾思考,看起來很輕鬆,所有的東西都很淺顯。

片中的一些台詞和片段還會成為短視頻的流行,被奉為金句、必須,就像《孤注一擲》中王傳君的拜佛一樣。

這讓《前任4》從裡到外都符合4p原則。

產品即《前任4》,價格就是票價,渠道是短視頻平台,促銷是可以隨便拆分的劇本結構。

4p框架之下的市場營銷三要素也已成型,目標人群是情侶,市場定位是將電影打造成儀式感,細分市場主打二四線城市的白領、學生和小鎮青年。

因此《前任4》大賣幾乎是板上釘釘,因為它是完全針對市場而來的大數據電影,每一步都精準踩到戀愛過程中的笑點和哭點上,能讓情侶與之共鳴。

觀眾可能不會喜歡整部電影,但勢必會被某個片段或某句台詞吸引進電影院,《前任4》的目的就達到了。

導演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有限便採取零敲牛皮糖戰術,打不了大的戰役就打小殲滅戰,小口小吃逐步擴大,積小勝謀大勝。

如攝影是阿寶色的柔光濾鏡,構圖是空間風,旁白是乍聽很有道理的句子,看似傳統老套,但能擊中人心。

畢竟有時電影的好就是一句台詞,一個畫面,或一個片段,似春風般潤物細無聲,不經意間愛上,不少觀眾就吃這一套。

可這樣一來,《前任4》就不像一部電影,更像一檔婚戀真人秀。

所有人都在演,演搞笑、演真情、演轉折,這就導致角色的演繹不夠自然,反而綜藝范兒十足。

韓庚、鄭愷各自的主線是節目主任務,其他配角是npc,幫助固定嘉賓完成階段任務後就退場,他倆在河邊釣魚則是廣告時間。

那些結婚冷靜期、好好說再見、露營野炊的儀式感都是為了填充節目內容而專門設計的遊戲,觀眾看後笑一笑、哭一哭就行。

之所以有這樣的觀感,是因為《前任4》的文本編排太刻意,安排感太重。

通篇都透著投機取巧的人工痕跡,故事的承上啟下,情節的巧合相遇,戲劇衝突的適時插入都不出意外,算計二字呼之欲出。

如余飛和丁點這一對情侶,兩人一出場,一個說自己懷孕了,一個想辦法應對,帶出一個想結婚,一個想玩玩。

還有孟雲與林佳分手多年,已經習慣了一個人生活,家裡老人的催婚,忙著一個接一個的相親,但不願意讓另外一個人輕易改變自己的習慣。

就像榫卯結構,有榫必有卯,但有的適配,有的不合適,這種結構本身就自帶隔閡與矛盾,劇情走向都是計算好的。

為了儘可能的隱藏人工雕飾,導演加入了插科打諢。

可影片的喜劇元素偏向於網絡梗,看起來挺有趣,但過於接近段子合集,難以維持一整場。

所以劇情越往後越俗套,之前的詼諧氣氛也會轉向煽情,為了讓觀眾共情,貼近現實主義的情節隨之而來。

如片尾複製了《前任3》中至尊寶和吃芒果那種橋段的矯揉造作,只不過前作是韓庚和於文文,這次換成了鄭愷。

《友情歲月》與愛心字條相結合,對於女性觀眾來說,這種老套的設計很管用,因為情緒電影看的是感性,而非理性。

所以《前任4》只適合在影院看,被當下的感動所感染,一旦上了流媒體,等觀眾有了觀影自主權,類似內容就失效了。

畢竟討巧是一時的,不是永久的,這就是好片與爛片的區別,於細節之處見真章。

正如可以讓影片升華的哲學思辨一樣,然而《前任4》關於「年輕人為什麼不結婚了?年輕人為什麼結不了婚?」的探討比較片面。

淺嘗輒止的蜻蜓點水讓電影不可能得到高分,調侃了女性獨立主義和男性沙文主義,卻僅限於為抖包袱服務,沒有一絲深入的意思。

說了一大段道理,分析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奈何都是流於表面的膚淺。

遠看雕欄玉砌,近看空中樓閣,君的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幾多愁都是裝出來的。

愛情的本質是什麼樣的?婚姻發展的根本規律又是如何的?愛情的思維與婚姻存在的根本關係是怎麼聯繫的?《前任4》統統沒有講到。

空洞、刻板、迎合,就是《前任4》的全部,標標準準的小紅薯電影。

導演深諳男女關係之道,對婚前、婚後、相親、戀愛等雞毛蒜皮的小事進行自我感動式的自我解構。

愛情觀、婚姻觀就是僅對方可見的朋友圈,為了特定人群量身定做,盡輸出一些虛浮、膩歪的觀點。

這也反映出如今電影市場的通病,電影人們太浮躁了,市場已經發燒了。

每個人都在唯票房論,不肯用心打磨,導致AI電影泛濫成災,但惡性循環卻沒有停止的跡象。

大家拚命去趕,然後品質下降,觀眾看了倒胃口了,撇棄了就很可惜,也許國內也要像好萊塢一樣,來一次大罷工才能降降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5d533d60ab61db3ebf9a5fbdcef10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