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立秋三不做,一年病不沾」,8月7日立秋,3不做分別指啥

2024-08-02     簡食記

立秋,乃二十四節氣中之第十三,標示著盛夏之終,秋意之始,承載著華夏民族對自然時序的敏銳洞察與深刻敬仰。其名,取自《爾雅》:「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 揭示了立秋之時,萬物漸斂,收穫在望,自然界的節奏悄然轉向收斂與成熟。

立秋之誕,源於先秦,彼時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創設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與生活作息。《呂氏春秋》中載:「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畢中。」 描述了立秋的天象標誌,可見古人對節氣的定義嚴謹而精準。周代,立秋之日,天子親率百官,舉行隆重的迎秋典禮,祭拜土地神,祈求秋收豐盈,體現了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與順應。

立秋不僅關乎自然與農事,更蘊含著儒家哲學的精髓。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正如立秋之季,萬物雖收斂,但仍各展其美,不改其性,象徵著和諧共存而不失個性。孟子亦云:「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 立秋之時,正是萬物成熟,各得其所,彰顯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與儒家「仁愛」思想的內在聯繫。

立秋之日,民間習俗繁複,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記憶。有「啃秋」之俗,即食西瓜,寓意消暑解渴,亦有迎接涼爽之意;北方則有「貼秋膘」,通過食肉進補,以備寒冬。這些習俗反映了古人對季節變換的直觀感知與生活智慧。除此之外,民間還有老話說,「立秋三不做,一年病不沾」,8月7日立秋,3不做分別指啥?

「立秋三不做,一年病不沾」這句老話,蘊含著古人對季節更替與健康養生的深刻理解。立秋作為秋季的開始,天氣逐漸轉涼,人體也需要適時調整,以適應氣候變化,避免疾病侵擾。

1. 不生氣。立秋之後,隨著氣溫的下降,人的情緒容易受到影響,變得煩躁不安。中醫認為,怒則氣傷,情緒波動過大,尤其是憤怒,會導致肝氣鬱結,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從而損害健康。

因此,保持心情平和,避免無謂的爭執與煩惱,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立秋時節,可以通過冥想、瑜伽、散步等方式,調適情緒,培養內心的寧靜與平和,以達到養生的效果。

2. 不暴飲暴食。立秋前後,隨著天氣轉涼,人們的食慾往往會增加,特別是在「貼秋膘」的習俗影響下,很容易出現暴飲暴食的現象。然而,過度進食,尤其是高脂、高糖的食物,不僅會加重腸胃負擔,還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引發消化不良、肥胖等健康問題。

因此,立秋之際,應保持飲食的均衡與節制,多吃蔬果,適量攝入蛋白質,避免油膩與過量飲食,以維護消化系統的健康,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

3. 不貪涼。立秋時節,雖然白天可能依然炎熱,但早晚溫差加大,人體易受涼。貪涼,如長時間待在空調房中,或是夜晚睡覺不蓋被子,會使寒氣侵襲體內,影響血液循環,導致關節疼痛、感冒等問題。

因此,立秋之後,應注意適時增減衣物,避免長時間暴露於冷氣之下,尤其是保護好腳部與腹部,這兩個部位對溫度變化較為敏感,容易受涼。合理使用空調,避免直吹,夜間睡眠時應適當保暖,以減少寒邪入侵的機會。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這兒,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注,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簡和您一起探討!人生是一場荒蕪孤獨的旅行,冷暖自知,苦樂在心,照顧好自己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5976d029d7a38da91b54d50e84b2b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