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身體較胖的人來說,減肥堪稱是一件人生大事!人們對付它的方法有節食、運動,吃減肥藥等,但是對肥胖者來說,這些方法大都只能在操作時產生作用,很難解決肥胖的根本問題,但近日我國科學家在這方面有了新發現。
巨單胞菌——一種關鍵的致胖菌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科學團隊在今年7月11日在權威期刊《細胞·宿主與微生物》上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確認腸道中的巨單胞菌(Megamonas)為一種關鍵的致胖菌,這一發現不僅為我們理解肥胖的複雜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未來肥胖干預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肥胖不僅影響個人生活質量,還加劇了醫療體系的負擔。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致力於解析肥胖的成因,從基因遺傳、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到飲食習慣等,都與肥胖有關。
而近年來,隨著微生物組學研究的興起,腸道微生物與肥胖之間的關係從另一個角度給出答案,也逐漸成為肥胖成因的研究熱點。而本次研究則首次聚焦於中國人群,通過大規模的宏基因組測序,揭示了巨單胞菌在肥胖發生中的獨特作用,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
實驗設計與過程
上海交大瑞金醫院的研究團隊精心設計了嚴謹的實驗方案,納入了超過1000名中國參與者,其中肥胖者631名,BMI平均高達35.68±4.58,體重正常者374名,BMI平均為21。通過對這些參與者的糞便樣本進行鳥槍宏基因組測序,研究團隊構建了詳盡的腸菌圖譜,並深入分析了不同菌群的丰度與肥胖之間的關係。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以腸菌特徵分類的方法,將參與者分為B型(以擬桿菌為核心)、P型(以普雷沃氏菌為核心)和M型(以巨單胞菌為核心)三種類型。這一分類方法好處是可以直觀展現腸道菌群的多樣性,並且還能揭示M型人群更易肥胖的現象,這都為後續機制研究奠定了基礎。
研究中發現巨單胞菌是中國人群的一種主要致胖細菌,為了進一步驗證巨單胞菌的致胖作用,研究團隊還進行了動物實驗。他們選取無特定病原體(SPF)小鼠作為模型,通過高脂飲食(HFD)喂養,並額外移植巨單胞菌,觀察小鼠的體重變化及代謝指標。
實驗結果顯示,相較於未移植巨單胞菌的小鼠,移植組小鼠體重增幅更大,且增加的主要是白色脂肪組織,同時伴有血清瘦素、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的顯著升高。這一發現強有力地支持了巨單胞菌在促進肥胖中的關鍵作用。
巨單胞菌致胖機制解析
那麼,巨單胞菌是如何導致肥胖的呢?研究團隊深入分析了微生物代謝通路,發現巨單胞菌能夠顯著增強脂質轉運和吸收能力,尤其是通過降解肌醇這一天然多元醇,降低了小腸對脂肪酸的吸收抑制作用。
肌醇的缺乏與多種代謝紊亂密切相關,包括胰島素抵抗等,而巨單胞菌正是通過這一途徑促進了脂肪的積累。
明白了吧,很多人之所以肥胖,是因為消化道內巨單胞菌較多。
這種細菌可以降解肌醇,使得人體消化道更容易吸收脂類,那麼脂肪吸收的多了,自然也就變胖了。
研究成果的意義與作用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科學團隊本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肥胖背後的又一個重要推手——巨單胞菌,其成果不僅豐富了我們對腸道微生物與肥胖之間關係的認識,更為肥胖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通過檢測腸道中巨單胞菌的丰度,可以作為評估個體肥胖風險的一種新方法,為個性化減肥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其次,針對巨單胞菌的干預措施,如開發特異性抗菌劑或益生菌,有望成為未來肥胖治療的新策略。
此外,該研究還促進了國際間在肥胖微生物組學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全球肥胖研究的深入發展。
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們或許能找到一種通過抑制巨單胞菌的丰度而探索到更加有效、更加精準的肥胖防控方法,那無疑將是肥胖者的福音。
消息來源:《南方日報》7月25日報道《肥胖與這種菌有關!我國科學家發現一種腸道致胖菌》
不但是司機,建築工也要淘汰了,智能化時代您的工作還能幹多久?
300億年誤差不到1秒!迄今最精確時鐘問世,可檢驗相對論時間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