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停自家院子要交「資源占用費」?這裡農村引入物業管理,「不少租戶搬走了……」

2024-05-16     每日經濟新聞

「一閘之隔,

進入道閘裡面每月要收150元,

外面不收費,

車子就都停在外面的小樹林了。」

近來

一則短視頻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

視頻里介紹的

是上海部分農村地區

試點探索物業管理新模式後

引發的一系列新矛盾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上海鄉村地區風貌有了明顯提升,村民對人居環境也有了更高的需求。為此,不少農村開始借鑑城市物業服務標準和內容,為村民提供維修、保潔等系列物業服務。其中,一些居住區域集中的村居開始實行「封閉式」智能停車收費管理,也即視頻所提到的「道閘」系統。

出乎意料的是

標準化物業的管理效果

似乎並不如設想那般美好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記者開展走訪調查

車輛紛紛改停村外公共道路上

記者首先前往視頻拍攝的地點——浦東新區合慶鎮益民村。

沿著青暮路自東向西走,過了益民橋後,便可看到通向南側的第四村民組的鄉間道路上,設置了收費道閘。閘機上的螢幕顯示,這套智能停車系統於今年2月20日開始啟用,一旁還豎著兩塊牌子,一塊介紹了「智能停車系統」停車包月操作流程及說明,另一塊則是益民村的村民公約,公約里對停車規範進行明確,還公示了收費標準:「益民村經濟合作社社員享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相應補貼,車輛免費通行(包括直系親屬車輛),非益民村經濟合作社社員的小型車輛月繳費150元/輛,大型車輛月繳費800元/輛,均需備案登記臨停小型車輛首小時免費,停放5小時內收費5元,超出則每小時5元計算,24小時50元封頂。」

益民村的停車公約。

由於要做到「封閉」管理,村裡每個出入口都能看見類似的設置,有的僅僅相隔幾十米。不過,接連查看了幾個閘機口後,記者發現,不少車輛並未進入村內道路,而是選擇停在了村外的公共道路上。

在四村宅一路路口處,3輛機動車就停在距離閘機不到10米的空地處;四村宅二路路口的閘機外,10多輛機動車則停放在公共道路的兩側,由於道路狹窄,大半個車身已然壓入了路邊的綠化中,路邊的行道樹則成了車位之間的天然分割線。就在記者駐足觀察時,一輛轎車從路邊啟動,地里濕漉漉的泥巴也因此被帶到了路面上,潔凈的水泥路面上驟然多了一抹黑色。

益民村村口的道閘外,停放著三輛機動車。

益民村村外道路旁,停了十來輛車。

類似的現象在合慶鎮向東村也存在。記者沿著凌白公路前往向東村,還沒到地圖上顯示的村莊入口處,便看到馬路邊的行道樹里,見縫插針地停了一排車,地上的草皮經過長時間的碾壓也早已不復存在。「最近很多車都停在這邊,裡面要收費的。」有村民如是說,記者隨後查看銘牌發現,收費標準跟益民村基本一樣。

向東村外的公路上,不少車輛停放在綠化叢中。

向東村的村域面積不小,出入口多,但由於道路狀況、寬窄不盡相同,且不完全互通,閘機的設置也需費番心思。記者在村居里穿行發現,除了幾個主要的出入口,還有不少鄉間小路未能納入「封閉管理」中,這些地方也成了車輛的停放點。就連距離村子百米開外的高架下方空間,也被車主們發掘利用了起來。

距離向東村百餘米的橋洞下,也被車主們發掘用來停車。

管理手段為何引發不滿?

王先生租住在合慶鎮向東村,在村裡這份停車管理規範剛剛推出時,他就表達了包括自己在內的諸多租戶的不滿。

「我租住的房屋自帶院子,平日裡停車並不占據道路資源,所謂的『資源占用費』並不合理。」他認為,目前設置的道閘只是一種收費方式,所謂的停車管理根本沒有體現。「如果要規範停車,應該是對村內道路進行統一規劃,劃設停車位,可目前什麼都沒有。」

記者走訪時也發現了這一問題。沿著朝陽路從1號閘機口進入向東村,走到向環路,可以看到路邊用黃線劃設了禁停區域,但並無停車位劃設,道路兩側停滿了車輛,讓原就不寬的鄉間道路更為狹窄了。再往西走百餘米,才看到綠化改造的幾個車位,不過數量不多,這也導致仍有車主會隨意停靠在道路兩側。

向東村內,的確規劃了停車位,但數量不多。

禁停區外的鄉村道路,仍舊停滿了車輛。

只收費少管理,哪怕享受補貼政策的村民,也對此有些微詞。浦東新區川沙新鎮界龍村推行智慧停車系統時,就有不少人撥打上海「12345」市民服務熱線,希望明確收費的依據、用途等。村民徐女士介紹,所謂的村民公約並未徵詢過村民的意見,程序上不規範,「而且,我們村住著很多外來務工人員,他們本來就是價格敏感人群,這個停車費一收,人家何必跑這麼遠租房呢?有不少租戶搬離了這裡。」她的說法也得到了村口一位老年村民的贊同。這位村民補充道,「每個村的費用都不一樣,月租從150元到100元不等,短時停車費用也不一樣,依據到底是什麼?」

川沙界民村,車輛就停在閘機口旁邊。

順著村民的指引,記者前往距離界龍村不遠的欄杆村查看收費細則,這裡小型車月租費為100元,臨時停車1小時內免費,超過1小時按5元/小時收費,24小時30元封頂;大型車月租250元,臨時停車1小時內免費,超過1小時按8元/小時收費,24小時100元封頂。

欄杆村的停車公約,收費標準要明顯更低些。

而經常去閔行區浦江鎮聯民村工作的桑先生,對於村裡設關卡的行為也十分不解。「很多單位在聯民村設有實驗基地,有時候實驗一做就是一天,憑空多了一筆開支。」

能不能做到各方訴求兼顧?

利用價格槓桿來解決農村地區停車矛盾的思路,本意是好的,也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緩解道路資源緊張的壓力。比如,浦東新區合慶鎮東風村的閘機還未建好啟用,就有村民問詢進度,「現在村裡車輛太多,都是亂停亂放,根本沒法走,有道閘限制外來車輛,會改善很多。」但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後,停車亂象外溢也令人始料未及。對此,有無「兩者兼顧」的辦法呢?

合慶鎮東風村村口,道閘還未啟用,採訪時就有居民諮詢進度。

上海財經大學城鄉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錦華介紹,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引進物業管理有助於維護秩序、提高安全性和居住品質。然而,管理不應僅限於形式上的控制,而應當能夠提供實質性的益處,如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安全、增加綠化和休閒空間。若管理措施未能做到這些,而僅是增加了村民和租戶的經濟負擔,那它就很難獲得群眾的廣泛支持。

目前,部分農村物業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典型的管理優化問題。管理模式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充分聽取村民和租戶的聲音,找到平衡點。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發展研究與社會政策系教授饒靜也指出,對於收取停車費導致的亂象,需組織多層次各方主體進行互動協商,將相關利益方有效地組織在一起,擺擺各自的道理和訴求,提升停車管理質量,形成大家可接受的符合市場水平的停車費標準。「這種形式的協商治理,在很多地方都有具體的實踐,關鍵是看地方政府,特別是鄉鎮(街道)以及村級(社區)的組織協調能力。」

在建立協商機制的同時,張錦華認為,要讓大家普遍接受新的管理模式,需要提升規則的透明度,可通過設立社區監督小組來監督管理過程,確保收費透明且用於社區服務和基礎設施的改善,既能滿足停車需求,又能根據實際收益來改善社區的基礎設施,如改善路燈、增加休閒設施等保持社區環境的整潔和秩序,同時給常住居民和外來長租戶一定的收費豁免優惠,比如發放停車券等,讓居民切實感受到物業管理帶來的實際益處。

編輯|王月龍蓋源源

校對|盧祥勇

本文轉載自上觀新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563fb0884281458982eff172bfe7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