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樸集校注》,胡世厚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年7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是胡世厚先生研究白樸四十年學術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反映當代白樸研究的代表之作。全書共分五編:第一編為白樸評傳,評論考證白樸生平和著作多有新見。第二編收白樸的雜劇,第三編收白樸的散曲,第四編收白樸的詞作,這三編是本書的重點。所收作品的底本,均選取善本,精勘精校,注釋詳實,解題簡要。第五編為附錄,全面彙集研究白樸生平及著作的文獻資料和相關研究論著目錄。
該書兼具可讀性、學術性、文獻性,對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研究的教師和學者,均極具參考價值。
目 錄
自序
凡例
第一編 白樸評傳
第一章 白樸生平
第二章 白樸的雜劇
第三章 白樸的散曲
第四章 白樸的詞《天籟集》
第二編 白樸的雜劇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裴少俊牆頭馬上
董秀英花月東牆記
韓翠顰御水流紅葉 殘折
李克用箭射雙鵰 殘折
高祖歸莊 存目
崔護謁漿 存目
幸月宮 存目
鳳凰船 存目
梁山伯 存目
絕纓會 存目
錢塘夢 存目
銀箏怨 存目
斬白蛇 存目
賺蘭亭 存目
趕江江 存目
第三編 白樸的散曲
小令
[仙呂·寄生草] 勸飲
[仙呂·醉中天] 佳人臉上黑痣
[中呂·陽春曲] 知幾 四首
[中呂·陽春曲] 題情 六首
[越調·小桃紅] 歌姬趙氏
[越調·天凈沙] 春、夏、秋、冬 四首
[越調·天凈沙] 春、夏、秋、冬 四首
[雙調·駐馬聽] 吹、彈、歌、舞 四首
[雙調·沉醉東風] 漁夫
[雙調·慶東原] 題闕 三首
[雙調·得勝樂] 春、夏、秋、冬 四首
[雙調·得勝樂] 題闕 四首
套數
[仙呂·點絳唇] 題闕
[大石調·青杏子] 詠雪
[小石調·惱煞人] 題闕
[雙調·喬木查] 對景
第四編 白樸的詞《天籟集》
白蘭谷《天籟集》序 朱彝尊手書
蘭谷先生小景
像贊
江陰 孫大雅
淞江 曹 安
吳興 陳 霆
繡水 王 耆
元王博文序
明初孫大雅序
清戴名世序
清朱彝尊序
清無名氏序
《天籟集》目錄
跋
清朱彝尊跋
清王皓跋
清楊友敬跋
清王皓跋
清姜穎新跋
清徐材仲跋
清王鵬運跋
清江陰繆荃孫跋
贊(六則)
《天籟集》編年
第五編 附錄
家世生平資料
清代以前之評點
近百年研究評述
近百年研究論著、論文目錄索引
自 序
2018年春,我耗費六年心血編校的八卷十二冊《三國戲曲集成》,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結一樁夙願,心甚喜悅。此時此刻,使我想起了三十年前命運不濟未能出版的《白樸集》。
《三國戲曲集成》
如今,我已年過86,但我不忍拋棄也曾耗費六年心血校注的舊作。於是,我把舊書稿和有關資料找出來,盡餘生之力,重新整理。
這部舊書稿,是我1980年春步入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從事古代文學研究,選擇的第一個研究課題。對於白樸,我只是在大學讀書時,知其是我國文學史和戲曲史上卓越的戲曲家,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讀過他的雜劇《梧桐雨》《牆頭馬上》和幾首散曲,對其家世、生平及其他著作所知甚微。如今要研究他,就得從讀他的作品做起。我首先搜集白樸的著作、前人研究白樸的論著以及與白樸有關的歷史和戲曲資料。
當時,尚未看到白樸著作的專集,而研究論著也很少。我只能從閱讀、整理、校注白樸著作做起,並在閱讀前人研究白樸論著的有關資料中,發現疑點、爭論的不同觀點和前人未論及的問題,以確定自己研究的論文題目。
我用六年時間,對白樸的雜劇、散曲、詞進行整理、校注、考證、評析,1986年完成了《白樸戲曲評註》,送給山西人民出版社,該社古籍編輯室負責人孫安邦先生決定出版並出具出版證明。
後因該社古籍編輯室改制,成立山西古籍出版社,機構變動人員調整,書不僅沒出來,書稿竟然丟失了。我曾多次問孫安邦先生,他回答都是書稿無法找到,無法出書,表示歉意。面對此情,我無可奈何。
《全元曲》
1991年,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張月中先生主編《全元曲》,約我整理白樸的雜劇、散曲。丟失的書稿是手寫稿,未複印留底稿,但還有殘稿資料,我只能遵照《全元曲》的體例,選擇白樸雜劇、散曲的較好版本,重新標點注釋,作為《全元曲》的一部分,1998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6年,我還將這六年間撰寫的研究白樸雜劇、散曲、詞及其家世、生平、交遊、年譜的18篇文章,予以集結,編為《白樸論考》,由王季思先生作序,送中州古籍出版社,因經費原因,直到1991年才出版面世。
1992年元旦,我突患腦梗塞,住院四個月。一出院,組織上就批准我離職休養。這時,《白樸論考》已出版,又沒有發現新的資料,我就將白樸研究暫時放下了,轉而研究其他問題。
2000年5月,我參加蕪湖安徽師範大學主辦的第十三屆全國《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老朋友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孟繁仁先生告訴我,安徽六安市有一部《白氏宗譜》,可能是白樸的家譜。
聽到這一消息,我非常高興。為了弄清《白氏宗譜》的真偽及其與白樸的關係,我於6月上旬就到安徽訪書,在安徽省社科聯、六安市委宣傳部及蘇埠鎮黨委幫助下,在白家庵看到了《白氏宗譜》,並承蒙白氏族長允許複印。
我如獲至寶,仔細閱讀,認真研究這16卷《白氏宗譜》,確認它是白樸裔孫精心編纂、續修11次,歷經五百年,真實可信的白樸家譜,解決了一些長期困擾學術界因無資料而不能解決的問題。我連續寫了《白樸與<白氏宗譜>》《白樸封贈及其諸子仕宦考》《白樸世系考補正》《<白氏宗譜>的發現及其意義》等多篇論文,在《文學遺產》《中州學刊》等書刊上發表。
白樸畫像
然而,在《白氏宗譜》「白樸世傳」中記載白樸「渡江而避,隱居金陵桐樹灣,從故友放情山水……(卒)葬朱駱村之塋」,這個資料很重要,我欲親自到南京考察,解開白樸隱居金陵桐樹灣之謎,由於雜事纏身和健康原因,這個願望遲遲未能實現。
2011年3月與5月,我兩次到南京考察金陵桐樹灣的地址和變遷,最終寫成了《白樸晚年生活和卒地考》一文,在揚州大學2011年10月主辦的第九屆中國古代戲曲學術研討會上,報告了我考察論證的結果,論文先收在《第九屆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年會論文集》,後發表在《南大戲劇論叢》第八輯(2012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從1980年開始研究白樸,1981年《中州學刊》第1期發表第1篇《論白樸的雜劇<牆頭馬上>》起,到2012年發表《白樸晚年生活與卒地考》止,整整32年,在這漫長歲月里,我先後撰寫了31篇研究白樸的文章。
我在《白樸論考》的基礎上,增加了八篇文章,修改了《白樸傳略》和《白樸年譜》,編成《白樸著作生平論考》,2014年由台北國家出版社出版。
該書是我研究白樸32年成果的結晶。其中所收的26篇論文,涉及白樸的雜劇、散曲、詞及其家世、生平、交遊的方方面面,既有評論,又有考證。我不敢妄言,說它水平如何如何,但我可以說,我寫的每篇文章,都是認真細心地進行思考,針對學界爭論或未涉及的問題,選擇題目,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至於妥當與否,自然須由學界同仁批評,歷史檢驗,我自認為對得起學術良心,為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盡了一點責任。
陳遼《白樸著作生平論考》書評
2012年5月19日,我曾在《研究白樸32年的回顧》一文中說道:「學海無涯,研究亦無止境。我研究白樸及其著作雖然30餘年,寫過30多篇文章,但仍有許多問題,有待深入研究,有待新資料發現,進行縝密考證,取得新的突破、新的成果。如今,我已年過八十,進入遲暮之年,身患心腦血管及各種老年性疾病,精力大大衰退,但思維尚清晰,手還能握筆,期望在殘年餘生中,能為白樸研究再盡一點綿薄之力。」
如今,六年過去了,我將履行諾言,整理校注《白樸集》,以了我未完成的心愿。
白樸一生共寫了十六部雜劇,今存雜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三種和殘曲《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鵰》兩種,存目十一種。另有散曲四十一首,其中小令三十七首,套數四首。還有詞《天籟集》,有詞一百零四首。且版本眾多,歷代校理者不乏其人。但七百多年來,卻未有一本經過整理現存的白樸著作集。
1984年6月,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白樸研究的重要成果。該書對白樸現存雜劇、散曲校勘注釋,將其詞置於附編《天籟集編年》之後,沒有校勘注釋。
《白樸戲曲集校注》
2005年5月,徐凌雲《天籟集編年校注》由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二十世紀以來白樸詞整理、校注和研究的重要成果。上述兩書王著側重雜劇、散曲,徐作只重白詞《天籟集》,均非留存著作的全集。
另外,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收錄白樸雜劇,只校未注;張月中等主編《全元曲》收錄白樸雜劇、散曲,只注未校。
歷代特別是現當代研究白樸及其著作的成果甚豐,新見頗多。我擬在歷代學人研究的基礎上,吸取其研究成果,整理一本反映當代學術研究水平,接近原著較為完備可讀性強並具有學術性、文獻性的《白樸集》。
《白樸集》分為五編:第一編,白樸評傳;第二編,雜劇,包括存本、殘曲、存目;第三編,散曲;第四編,詞《天籟集》,附《天籟集編年》目錄;第五編,附錄,收錄白樸家世、生平文獻資料,歷代評點摘要、近百年研究白樸及其著作的綜述及論著目錄索引。該書不僅反映了我近四十年研究白樸的心得,而且展現了歷代特別是近百年學界研究白樸的成果與信息,既可為專家學者研究人員提供一部較完備的白樸著作和研究資料,又可為廣大讀者提供一部通暢的讀本,對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積極意義。
鑒於筆者學識水平有限,年老體衰多病,耳聾目昏,精力不濟,書中難免有不當或錯誤之處,懇望學界同仁、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2018年8月28日
白樸塑像
凡 例
一、白樸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我國文學史、戲曲史上成就卓著的戲曲家、散曲家和詞人,本書收錄白樸今存全部作品:雜劇劇本三種、殘曲二種、存目十一種;散曲小令三十七首、套數四套;詞一百零四首。學界對某些作品是否為白樸著作尚有異見,在未見確證之前,今仍歸白樸名下,待考。
二、本書校注,以保留原著面貌為主要原則,選用存世較早或校好的刻本或抄本為底本,以其他版本為參校本,擇善而從,凡各本異文,均出校說明。
三、本書原本句讀若無標點,曲據曲譜格律,白依文意,用新式標點符號斷句。
四、本書校勘,旨在正訛、補脫、去衍、乙錯。如認為底本某字為訛字,則於正文中直接訂正;如認為某字脫去,則在正文中增加此字;如認為某字為衍字,則刪去;如出現文字前後倒置,則直接在對應處乙正;如字有損壞或模糊,難以考補,用方形代替。上述情況均出校記,說明校改原因依據;凡不辨正誤者,說明待考。
五、本書注釋,主要注釋人名、地名、事件、典章制度、典故;詞語,釋明詞義,必要者,引用詞源書證。
六、本書雜劇、散曲、詞,每本或每首(組)前均寫解題,雜劇(包括殘本、存目)略述著錄情況、劇本內容、本事來源、版本情況、流傳影響、以何種版本作底本、參校何種版本、歷年校點情況等。散曲、詞,則分別統一說明存本情況、以何種版本作底本、參校何種版本、歷年校勘情況,每首曲、詞的解題只述其內容和著作年代。年代不詳者,待考。
清蕭山王氏無求安居抄本《天籟集》
七、本書雜劇劇本的劇名、楔子、折數、唱詞宮調曲牌名、散曲的宮調曲牌名、題目、詞的詞牌名、題目,均依底本,若缺題目,不補。校記序號為方括號[ ],字用漢字,注釋序號用圓括號〇,字用阿拉伯字。雜劇置於每折之後,曲、詞置於每首(組)之後,皆先校記,後注釋;正文句中標識的校記序號,置於校改字詞之後,注釋的標識序號置於每一分句之後,即將同分句中需要注釋的若干條內容統一處理。
八、本書對異體字、通假字和通用字區別對待。異體字應加以統一;通假字不校不改。元代戲曲特殊用字或習慣的通用字,如「們」作「每」、「杖」作「仗」、「伏」作「服」、「已」作「以」等等,一般不作改動;若為避免發生歧義而有所改動,則一律出校說明。
九、本書劇中角色的唱詞、賓白和科介的次序,按照「××唱」、「曲牌」、「唱詞」(或唱詞+賓白)的格式處理。若賓白或科介未標明所屬角色者,需補充清楚並出校記;若遇「××唱」置於「曲牌名」之後,則出校記,說明依例前移。
十、劇曲、散曲的襯字。劇曲已標者或未標者、散曲未標者,今均依據1990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元曲鑑賞詞典》附錄《元北曲譜簡編》校補標出。
《元曲鑑賞辭典》
十一、本書採用通行的簡體漢字,版式為橫排,雜劇曲、白分開排,曲牌用月牙括弧【】;唱詞用四號宋體,賓白(包括韻白)、襯字用小四號仿宋體;劇本曲、詞題目用三號宋體加粗,場次用四號黑體;解題、校記、注釋條目用四號宋黑體,解題正文用小四號宋體;校記、注釋正文用五號宋體;唱念白科介等提示性文字用小四號仿宋體,置於圓括弧之內;詞、曲正文前的小序用小四楷體。
十二、本書按雜劇劇本、雜劇殘折、存目、散曲小令、套數、詞的順序排列;每本劇、每首曲詞則按題目、解題、正文、校記、注釋排列。
序
王永寬
胡世厚先生花費六年時間完成了一個對於元代戲曲作家白樸的古籍整理項目《白樸集校注》,前不久通過「特快專遞」給我寄來了一份書稿,已列入計劃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讓我為之寫一篇《序》。
我認真閱覽之後,感到這是一項有分量、高質量的古籍整理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出版意義與價值,應該給予全力支持。因此,我對於胡老師提出的寫序的事不能推辭,就爽快地答應了,也正好利用這個機會談一談我的認識與感想,向胡老師請教,也和從事中國古代戲曲研究的同行朋友進行一次專業方面的學術交流。
胡世厚先生
在學術界與出版界,古籍整理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對於古代一位重要歷史人物尤其是一位重要作家的研究,關於其著作的文本彙集整理與校注,常常是要首先進行的。可是,白樸的情況有一定的特殊性,他的戲曲作品及詩文散曲作品在流傳過程中散失較多,其現存作品全部搜集起來非常困難。
胡世厚先生在他80多歲高齡時才開始整理校注白樸的著作集,此書稿完成時他已是年屆九十,他的嚴謹不苟、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讓與他相識的人深受感動,更讓比他年輕的學者同行深受鼓舞。我在閱讀此書稿的過程中,對於胡世厚先生的品德與精神深表崇敬,對於他的這部新的重要學術成果的問世首先應該表示衷心的祝賀。
胡世厚先生進行白樸研究已有數十年。他從1980年春進入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起,選擇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方向之後確定的第一個研究課題就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研究,很快就在《中州學刊》1981年第1期發表了《論白樸的雜劇<牆頭馬上>》,後來又陸續發表了十多篇研究白樸的生平與作品的文章,於1992年12月結集,定名為《白樸論考》,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該書是胡世厚先生第一本專業學術研究論文集,非常鄭重地請中山大學研究中國古代戲曲的著名教授王季思先生作序。
《白樸論考》
王季思教授對於胡世厚先生的這些論文進行了認真審讀,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好評,特別指出,胡世厚先生認為,「白樸的年代和他的戲劇創作時期,都早於王實甫二三十年」,這一解釋要更合理一些,於是王季思教授在序文中說:「白樸可能是受董解元說唱文學《西廂記諸宮調》的影響,並與之抗衡,爭勝而創作雜劇《東牆記》的;王實甫是在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借鑑了白樸的雜劇《東牆記》而創作《西廂記》的。」(見《白樸論考》第2頁)
王季思教授的分析與判斷肯定了胡世厚先生的觀點是「獨得之見」,這對於當時關於《西廂記》的研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於當時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剛從事研究工作不久的年輕同志來說具有一定的教育和示範的意義。胡世厚先生本人也從自己學術上的初步成功,感受到從事學術研究的價值與樂趣,從此更加專心致志地在中國古代文學的學術園地里努力堅守,辛勤耕耘,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關於白樸研究,胡世厚先生在《白樸論考》出版之後,又繼續進行著廣度的拓展與深度的開掘。他自從1981年發表第1篇關於白樸研究的論文之後,到2012年發表《白樸晚年生活與卒地考》為止,在漫長的32年的歲月中,先後撰寫了31篇研究白樸的文章。
在《白樸論考》一書的基礎上,他又增加了8篇論文,修改了《白樸傳略》和《白樸年譜》,編成《白樸著作生平論考》,於2014年由中國台北某出版社出版。
《中國古代戲曲家評傳》
在此之前,胡世厚先生還曾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鄧紹基先生合作,主編了《中國古代戲曲家評傳》,其中的一篇《白樸評傳》,即是由胡世厚先生撰寫的,該書於1992年7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胡世厚先生在研究白樸的過程中,也早就確立了整理校注白樸集的計劃,只是由於他的專業研究工作頭緒較多,這件事一直沒有付諸實施;尤其是他在擔任河南省社科聯副主席職務之後,行政工作繁忙,因而一直沒有抽出足夠的時間來做白樸集的整理校注工作。
到了2012年退休之後,胡世厚先生已年屆八十,又耗費六年心血,編校了8卷12冊的《三國戲曲集成》,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時胡世厚先生已經年過86歲,但是他依然寶刀不老,壯志未銷,又繼續賈其餘勇,將白樸著作集的校注項目重新上馬。又經過幾年的努力,胡世厚先生終於完成了這部《白樸著作集》書稿,可以說了卻一樁心愿,也為他數十年間所進行的白樸研究工作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白樸集校注》的正文分為五編:
第一編,《白樸評傳》,包括四章,分別論述白樸生平、白樸的雜劇、白樸的散曲、白樸的詞《天籟集》。
這裡的《白樸評傳》,同胡世厚先生原來撰寫的並且已經在刊物上發表過的舊作相比,有所增補,或者對於舊作的某些表述作了一些必要的更改,也吸納了學術界關於白樸研究的某些新觀點,代表著胡世厚先生研究白樸的整體成就,反映了作者進行學術研究能夠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與包容精神。
白樸公園
第二編,《白樸的雜劇》,包括存本、殘曲、存目。
據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記述,白樸一生共寫了16種雜劇,今存全本的雜劇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3種,今僅存有殘曲者《韓翠苹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鵰》2種,此外僅存目者有《高祖歸莊》《十六曲崔護謁漿》《唐明皇游月宮》《秋江風月鳳皇船》《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莊王夜宴絕纓會》《蘇小小月夜錢塘夢》《薛瓊瓊月夜銀箏怨》《漢高祖澤中斬白蛇》《蕭翼智賺蘭亭記》《閻師道趕江》共11種。
白樸是中國文學史、戲曲史上重要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戲曲作品是他的著作的主體,因而第二編是本書的主體。如今學術界對於當代學者古籍整理方面成果的價值認定,不僅要看他同前代學者相比做到了什麼,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同前代學者相比多做出了什麼。
白樸的戲曲作品《梧桐雨》《東牆記》《牆頭馬上》原來被收入《改定元賢傳奇》《孤本元明雜劇》《古名家雜劇》《元曲選》等戲曲選本的時候,都是沒有校注過的;當代20世紀王季思先生主編《全元戲曲》收錄白樸雜劇,只校未注;張月中等主編《全元曲》收錄白樸雜劇,只注未校。
《全元戲曲》
前代學者對於白樸戲曲作品的整理進行了可貴的篳路藍縷的工作,這當然是應該給予肯定的成績,但是客觀上也存在著各種不足和遺憾。現在,胡世厚先生的工作正是在同前代學者的比較中顯示出後來居上的優勢。
本書中,胡世厚對於白樸的全部戲曲作品,每一種在開頭的位置都加寫了《解題》,其中說明該作品的文獻著錄、劇中情節、本事來源、版本情況,以及其他需要必須指出的問題。《解題》既抓住作品的本質,又簡明扼要,是胡世厚先生作者關於這一作品的主要觀點的精鍊與濃縮,這樣的內容無疑地都具有研究的性質。
對於白樸尚存有全本的3種雜劇《梧桐雨》《牆頭馬上》《東牆記》,胡世厚先生都做了詳細的注釋,其中對於《梧桐雨》在「校記」和「注釋」之後附錄了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舊唐書》中的《后妃列傳·玄宗楊貴妃》和唐代陳鴻的《長恨歌傳》,這些文獻對於人們認識雜劇作品《梧桐雨》本身當然都是重要的原始資料。
對於白樸的僅存有殘曲的《韓翠苹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鵰》2種,胡世厚先生也附錄了有關文獻,如宋代張實《流紅記》、《舊五代史》中的《唐書·武皇本紀上》、《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紀·莊宗上》,以及《北史》中的《長孫道生列傳附長孫晟》等,這也都是重要的原始資料。
第三編,《白樸的散曲》,收錄散曲作品「小令」12題、共37首,「套數」4套。
關於白樸的散曲,原來曾散見於一些選本中,當代學者也曾選收,皆未加校注。如今胡世厚先生都全部加了注釋,並且寫出了「解題」,這些內容無疑也都具有研究的性質。
第四編,《白樸的詞集<天籟集>》。
這也是胡世厚先生非常下功夫並且最能體現編者學術功力的一編。因為《天籟集》的版本情況比較複雜,散失嚴重,前人的整理基礎薄弱。白樸的詞至清代才得以流傳於世。現在能夠見到的流傳之本,清代刻本有3種,清代鈔本有7種,此外又有20世紀以後的當代刊本。
《天籟集編年校注》
胡世厚先生把各種刊本、鈔本加以比對、校勘,所花費的學術勞動量可想而知。《天籟集》原來的刊本、鈔本都是沒有校注過的;2005年5月徐凌雲的《天籟集編年校注》由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雖然有校注也不甚完備。
現在,胡世厚先生不僅對《天籟集》作了完整的校記與注釋,而且對每一首詞都寫了「解題」,其中說明了這首詞的寫作時間、寫作對象、寫作背景等,這些都是胡世厚先生的研究成果,對於讀者閱讀以及專家學者研究白樸的詞作都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第五編《附錄》,包括白樸「家世、生平資料」,「清代以前之評點」,「研究評述」,「近百年研究論著、論文目錄索引」。
這些可以說是關於白樸的研究資料彙編,以前還沒有人專門做過,胡世厚先生把它們彙輯在一起,分類編定,成為一部系統的關於白樸的個案研究資料,這對於白樸的學術研究,對於高校文科進行文學史、戲曲史、文化史的教學,都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從以上五編的內容來看,胡世厚先生完成的《白樸集校注》,實際上並不是單純的對於白樸著作集的整理與校注,而是包括了對於白樸進行全面研究的許多內容,可以說是關於白樸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其中也涵蓋著對於白樸全部著作的文本整理與校注。這樣來觀察問題,我們就更能充分理解胡世厚先生的良苦用心,而不至於低估胡先生這部書稿的價值與意義。
胡世厚先生九十大壽
此書的出版,將是學術界、出版界、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尤其是會受到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專家學者及廣大讀者的關注,並為全國各大圖書館、資料庫及專家學者個人收藏,顯示出良好的社會效果與傳世價值。
作者王永寬(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物特殊津貼專家)
2023年1月16日
後 記
《白樸集校注》原打算2020年4月1日前出版,作為我88歲生辰的禮物贈送親友。此情,我在2018年11月27日給中州古籍出版社送書稿時,曾與副總編馬達和社長張存威陳說過,他們欣然同意,並表示屆時還可以召開出版座談會。
由於出版社人事變動,副總編馬達調往河南文藝出版社出任總編輯,社長張存威調往河南人民出版社任總編輯,責任編輯劉曉更換為高雪薇,未能如期出版。
2020年8月30日,我收到責任編輯高雪薇寄來的《白樸集校注》一校稿,我翻看之後,覺得校稿中有許多問題需要和責編溝通商量,於是便約她面談。
《古稀集:中國古代戲曲小說論》
9月3日,我去中州古籍出版社見了責編高雪薇和其編輯室主任閔世勇,商談了書中需要校改的問題。9月21日,我將校改過的書稿寄給了高責編。她審看我校改的稿件後又讓我寄去我所用的白樸著作底本和參校本,她和校對將對照底本核對校改。
2021年3月5日,我與中州古籍出版社簽訂了圖書出版合同,約定2021年12月31日前出版。後因新冠肺炎疫情,出版又推遲。
2022年11月,《白樸集校注》三校結束。我仔細看了三校稿,又做了一些校改。高責編審核了三校稿後,交排版改排。
2023年1月,老友原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資深研究員王永寬應我之請,撰寫了《白樸集校注》序。
2023年5月26日,高責編將最新校稿和封面設計發給我。我看了新排的校稿和設計的封面,和高責編反覆商量,一致同意修改封面底圖,正文前增補白樸畫像、書影和戲畫,正文天籟集跋後增白樸畫像贊四則。
人們常說,好事多磨,慢工出細活。《白樸集校注》經過了幾年打磨,多次審核校改,終將以高質量圖書的面貌問世,令人高興。
《紅梅韻語》
如今,在《白樸集校注》即將出版之際,特向重視古籍整理的古籍出版社和支持關心該書出版的張存威、馬達、許紹山、鄭雄、閔世勇先生,向撥冗勞神寫序的王永寬先生,向精心審校的責編高雪薇以及校對排版的女士先生,向幫助我打字編排書稿的趙青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謝。
胡世厚
2023年5月31日
校注者簡介
胡世厚先生
胡世厚,1932年4月生,河南汝南人。中共黨員,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研究員,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曾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1992年離休。現任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名譽副會長,河南老年詩詞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古代戲曲學會、中華詩詞學會、河南省文學學會顧問。出版著作有《白樸論考》《花甲集——文學散論》《古稀集——中國古代戲曲小說論》《耄耋集——文學評論與散文》《米壽集——詩與文》等二十餘種,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白樸論考》曾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