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10周年特輯 - 璀璨奪目的青銅時代

2022-07-11     Uni旅圖

原標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10周年特輯 - 璀璨奪目的青銅時代

每個博物館,每個展覽的設計都會遵循一定的脈絡,比如這個主題按照時間順序是如何發展的,都有哪些重要類型,具體到這些類型里又有哪些品類,有些不起眼的東西之所以擺會在展櫃之中而讓另一些更精彩的東西在倉庫睡大覺,是因為它是整個鏈條上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環。

嵌綠松石饕餮紋罍 商代 中國國家博物館 本人尚未見展出過

但這種情況對於國家博物館的展品來說幾乎不存在。國博的國寶密度太高了,幾乎沒有地方放等級低的文物。這導致在國博看東西總有一種不知道該如何著眼的感覺。偶爾覺得這件可以不看,沒準就是大國寶。

上期我們介紹了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幾乎件件都是國寶,而且青銅器展廳規模比陶器大了起碼3倍。

鑒於篇幅,本篇我們以商代青銅器的發展為主,因為這是青銅器從0到1,也是神性最強烈的時期,最具有代表性。

由於20世紀80年代後出土的文物已很少調撥國博,所以其實國博的青銅器從時間線上來說是有些缺環的。

5300年前,一把大機率來自西亞的青銅刀被埋在了甘肅臨洮,青銅時代序幕被拉開。

4000年前,甘肅齊家文化出土了本土製作的青銅鏡。

山西陶寺出土了最早的樂器紅銅鈴和作為臂環的砷銅齒輪。開啟了銅器的本土化鑄造。

到二里頭三期(3600年前後),二里頭出現了代表了強烈的禮器屬性的青銅器。

中國正式進入青銅時代。

青銅爵 二里頭文化 1984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

一般我們用二里頭指代夏代晚期都城,位於今天洛陽偃師二里頭,二里崗則指的是商代早期都城,位於鄭州。兩地相距不過百餘公里。

隨著對兩遺址文化分期的逐漸深入,我們發現二里頭三期晚期時,已經進入了商紀年(距今3560年左右),雖然當時二里頭的宮殿,道路仍然在使用,大型貴族也仍然存在,但這時期的墓葬中二里頭人自己的盉,爵組合逐漸已經開始被商人的爵,斝組合所取代,說明商文化已經開始影響二里頭。

而這個時間點,正是二里頭大量青銅器出現的階段,關於二里頭是否就是夏代都城至今無法確定,我們也不作討論,但由此可以看出,商人的崛起,和青銅器的突然爆發,可能有著密切的關係。

青銅斝(jiǎ) 商前期 1953-1955年河南鄭州白家莊出土

這件青銅斝屬於二里頭晚期/二里崗下層的風格,距今3500年,但出土於較晚的墓葬,很明顯不是當時的產物。

鄭州作為王都將近200年,發展出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但現在鄭州地區出土的早期青銅器數量卻不多,反而在500公里外的武漢出土了很多商代早期青銅器。

為什麼?

青銅鼎 約公元前15世紀 1974年湖北黃陂盤龍城出土

青銅器在古代被稱為吉金,是金色或銀色的。

青銅器為銅錫鉛合金。鉛負責降低銅的熔點,錫負責改善銅的硬度,錫含量越高,顏色偏銀色,成品越脆。

但中原地區至今沒有發現有開採價值的錫鉛礦。而遙遠的湖南,江西等地則有優質礦源。所以商代青銅器的大爆發和控制了長江下游的礦源應該有著緊密的關係。

青銅器不僅僅作為祭祀用的禮器,更重要的是兵器,國家安全從古至今對任何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自不必言。

所以商朝建立不久,商人就建立或者從二里頭人手中接管了地處江漢平原要衝的盤龍城地區。一來鎮守商王朝的南部邊界,二來保證錫鉛礦的運輸暢通。

國家博物館藏一件春秋時期的曾伯漆簠(fǔ)上有四個特別重要的字反映了此事的重要性——金道錫行

「曾伯漆」簠(蓋)春秋早期 清代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但是無論夏代,商代還是西周,其勢力都沒能進入長江以南地區,但錫鉛礦作為戰略物資又不能沒有。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聯姻,以血脈關係聯合當地的勢力以保證原材料的供應。

交流一定不是單向的,在這個過程中,南方的石家河文化的玉神面通過盤龍城進入中原(其實可能更早範圍更廣),影響了青銅器的紋飾設計。出現了今天所謂的「獸面紋」——實則應為神面紋。

青銅斝約公元前15世紀 1974年湖北黃陂盤龍城出土

中原神面紋初期十分規矩,沒有任何動物元素在內,但南方則沒有必要祭祀中原商王的祖先,加上南方動物多,所以他們可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自己的各種動物神。在與北方的交流過程中,動物的元素逐漸融入到神面紋,原本沒有動物傾向的神面長出了尖牙,利爪。

這裡有個很有意思的事,縱觀先秦以前所有神性的文物,均沒有後來佛教傳入以後的慈眉善目的形象,雖然尋求保佑的最終目的沒有變過,但早期富含神性的器物都比較猙獰,大概寓意著你想要達成心愿,必須經過鬼神的考驗。

無論神面紋如何受影響,它仍然是神是神是神而不是動物!

青銅器鑄造技術的發展,加上南方元素的輸入。使得青銅器進入了第一個高峰——白家莊期/二里崗上層二期,距今3400年左右。

青銅尊 商前期 1955年河南鄭州白家莊出土

白家莊期的青銅器神面紋犀利威武,線條幹凈利落。一定要記住青銅器的最佳觀賞角度不是俯視或者平視,而是仰視。

試想當它在台案之上你在台下跪拜,抬起頭看見它,是否也會被震懾。

白家莊期後,商代開啟了頻繁的遷都模式,商建國後總共五次遷都,全都出現在這段時間之內,父死子繼的王位傳承模式也變成了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並存。持續時間長達100多年,史稱「九世之亂」。一直到盤庚第五次遷殷後商王朝才穩定下來。

現代學者認為史記所描述的「九世之亂」並不準確,相反,這時期是商王朝大肆擴張的時候,頻繁遷都可能和擴張有著密切的關係。

國土擴張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武器和祭祀,需要更多的原料,這時商王朝和南方地區的聯繫更加頻繁和緊密。

畢竟你不可能把所有礦石運上千公里去王都,肯定是在本地提煉成鉛錠,錫錠再進行運輸。這可能也是江西有著先進的青銅文明的原因——在交換中獲得了青銅器鑄造技術。

雙耳扁足銅鼎 商代 1974年江西省清江縣吳城出土

這件扁足鼎是典型的長江風格,上面兩個立虎和作為扁足的龍/鱷魚在新干大洋洲商墓中也有出土。

如果說商代中原青銅器充滿想像力,那江西的青銅器則是給想像力插上了翅膀。神面紋雖然大體模仿中原,但多了很多裝飾性的零碎。大量動物元素的出現也體現了當時的人與動物的相處模式,不是趕盡殺絕,而是敬畏並存。

大洋洲風格的青銅器大機率從吉安的吳城進入鄱陽湖,再進入長江,逆流而上,影響了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長江流域沿途各省。這其中,就有我們熟悉的三星堆。

龍虎紋青銅尊 商代 1957年安徽阜南月兒河出土

青銅斝商後期 1957年安徽阜南月兒河出土

四羊方尊 商 1938年湖南寧鄉黃材出土 圖片來自國博官網

青銅面具 商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

到了距今3250年左右,盤庚的侄子武丁繼續四處征戰,史稱「武丁中興」,其配偶王后婦好是我們迄今為止唯一發現未被盜掘的商代王族墓葬,也是目前我們考古發掘能和文獻對應的最早的中國人。

這一時期的青銅器進入第二個高峰——鼎盛期。鼎盛期青銅器繼承了白家莊期以來共用形的設計,開始把一個完整的獸面紋分割成兩個獨立的龍紋,輔以其他獨立神獸紋飾,大量採用浮雕風格,青銅器上原本單純是神的化身,現在則濃縮了商人心中的宇宙。

上海博物館把這一時期定為「鼎盛期」,除了工藝和審美達到頂峰,也意味著著商人信仰的成熟和定形。綜合來講在整個青銅時代中達到巔峰。

從此時起一直到西周中期,超過300年的時間內青銅器的大體風格沒有太多變化

杜嶺一號方鼎 1974年出土於鄭州張寨南街窖藏

『子龍」青銅鼎 傳20世紀20年代河南輝縣出土

自古至今,正統王朝之所以被稱為正統,正在於其規矩。這種規矩直接體現在器型上。敦厚,方正,威嚴等詞正是中原器型的寫照。

婦好墓中出土了眾多不同尋常的東西,比如偶方彝,三聯甗這種不走尋常路的器型,犧尊,梟尊等動物形象的酒器,這些被我們稱為特別的東西恰恰並不符合規矩的特點。

司母戊鼎 1976年出土於殷墟婦好墓

司母戊鼎(近年來的「后母戊鼎」是國博自己改的,但至今沒有得到廣泛承認)上雙身共首龍紋組成新款的神面紋,鼎耳上虎噬人紋等都是長江流域青銅器的特點。

重達800多公斤的司母戊鼎是現存最大的單體青銅器,但絕不是歷史上最大的青銅器。考古人員在殷墟的孝民屯鑄銅遺址F43發現了直徑達17cm的鼎腿內芯,F54發現了直徑長達1米54的青銅器內模,苗圃北地PNⅣF1出土了內徑達117公分的方鼎鑄銅底座。要知道這些都是內芯,成品都要比這些尺寸大一大圈。

三聯甗 圖片來自國博官網:

偶方彝 圖片來自國博官網

婦好犧尊

婦好鴞尊

青銅盉

以上所有的青銅器上的元素,無論是虎噬人,雙身共首,青銅盉上的人面,包括不屬於國博的象牙杯,扁足鼎等,還有大面積滿雕花紋,都是南方的特點。

婦好墓中還出土了很多玉器,其多樣的形態以及跽坐人,石牛等形象目前看來可考的最早出處都是婦好墓。由此可以看出婦好帶來的改變是驚人且幾乎全方面的。

玉鳳

這件玉鳳出土於婦好墓,但它在當時已經屬於古物,一直以來說法都認為這是婦好的收藏品,也因此把婦好看做目前最早的收藏家。

但這樣的看法可能稍顯片面。這會不會是婦好從老家帶來的東西,這是不是南北融合的一個物證?

婦好墓中如此多不同於以往中原特色的青銅器和玉器,眾多的南方元素是否帶表婦好可能是南方人?這些器物是否是婦好從南方帶來的工匠所做?你會發現這些風格的東西似乎僅短暫出現於武丁時期一段時間,到商代末期再度消失。

當然,以上是本人自己的猜測,請大家謹慎相信,我請教過唐際根教授,唐教授回復婦好雖然有很多南方器型,但也有很多中原器型,現有證據不能證明婦好一定是南方人。

考古學家一定是嚴謹的,但我們可以不用那麼嚴謹:既然不能證明是,也不能證明不是吧?畢竟這麼多不同點在眼前,我覺得如果沒有懷疑的精神,才是對文物的一種褻瀆。

玉人 圖片來自國家博物館官網

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婦好本人的形象。

青銅器的核心是神性,台案上青銅器的神面紋是神/祖先在人間的化身,商人通過祭拜這些神,達到與祖先以及更高神溝通的目的。

但是到了商代末期,比如著名的商紂王(帝辛)時期,對先王們的祭祀作了極大的改革,最直觀的改變是不再像武丁時期事無巨細都要占卜詢問吉凶。在學術界這被稱為「偶像破壞」。

不再相信或者過分相信青銅器溝通鬼神的功效,自然意味著青銅器神性的下降。

國家博物館入藏的兩件作器者名為:作冊般的青銅器被普遍認為屬於帝辛時期的器物,上面出現了較長的敘事銘文。除此之外,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所藏小臣艅犀尊也是帝辛時期帶長篇銘文的青銅器,安陽考古出土的戌嗣子鼎則可能為商末或周初。

作冊般黿(yuán) 商

作冊般甗

這兩篇銘文翻開了一個新的時代。

從此以後,青銅器開始走下神壇,從充滿神聖的祭祀對象,逐漸轉變為記錄家族的榮光。

雖然仍舊要祭祀,但也要把自己的事跡寫上去,祭祀的時候告訴祖先我有多厲害,或者讓後人記住我有多牛叉。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攻下了商朝國度朝歌(今河南淇縣),商紂王自焚,商朝滅亡。

落後的小邦周管理先進的大邑商有著巨大的困難,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能繼承的都繼承。青銅器的紋飾和銘文記錄方式皆被周人繼承了下來。

西周初期兩件重要的青銅器均記載了有關周武王滅商的事情,其中著名的利簋更是把周滅商的這天精確到小時。

利簋 1976年陝西省臨潼縣零口鎮窖藏出土

利簋銘文

天亡簋 傳清道光年間陝西眉縣出土

天王簋銘文

整個西周的青銅器皆因其銘文所記載的內容而聞名,極少因為器型特殊而聞名。由此也能看出商周的青銅器雖然樣子看著一樣,但精神內涵完全不同。

西周初期的曾國同樣作為鎮守周王朝南土的最強諸侯國,承擔起了再次守衛金道錫行的任務,並且又一次把長江流域青銅器的風格引入了中原,影響了中原青銅器的發展。

「盂」青銅鼎 周康王時期 傳陝西郿縣出士

「盠」青銅方彝 西周中期 1955年陝西郿縣李村出土

「盠」青銅駒尊 西周中期 1955年陝西郿縣李村出土

虢季子白 青銅盤 西周晚期 清道光年間陝西寶雞虢川司出土

到了西周中晚期,周人也找到了自己的設計方式。神面紋逐漸被從青銅器上移到耳朵,腿等沒那麼重要的位置。

「頌」青銅壺 西周晚期

周禮的制定意味著祭祀的程序開始流於形式,不再是因為我從祖先神那祈求什麼,而是大家都這麼干,制度也規定這麼做,那我就這麼做,但是我窮,所以行駛到了就行,內容不用太較真。

從西周晚期開始,青銅器神性不在,家族榮譽也不再被重視,卿也還沒掌權陷入了一種極為尷尬的境地,今天發現的諸如三門峽的虢國,梁帶村的芮國墓地等此時期的青銅器大多慘不忍睹。無論從製作精細到紋飾風格都非常差。

青銅器迎來了至暗時刻。

「射」壺 西周脕期

不過好在這個時間並不長。

春秋中期之後,不但周王室的威嚴不再,連地方諸侯的地位都開始被動搖。

孔子曰:「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田陳篡齊,三家分晉,種種此類事件意味著一開始幫諸侯打工的卿大夫開始走到台前,替換掉國君,並且自己設置鑄銅作坊,產生自己的風格,一旦事情是為自己而做,那麼更大,更精美,更奢華自然成為了首要條件。青銅器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迎來了最後一次高峰。

這種改變首先從春秋中期的楚國開始出現,地處南方的楚國被誰都瞧不上,所以發憤圖強在中原紋飾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自己更加獨特噩風格。製造出了無數極致精美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的製作方法至今都存有爭議——比如失蠟法。

王子午 銅鼎 1978年河南省淅川縣下寺2號墓出土

「鄂君啟」錯金青銅節 戰國 •楚 1957年安徽壽縣出土

透雕蟠螭紋銅鏡 戰國 •楚 1976年湖北江陵張家山出土

楚國青銅器反過來又影響了山西的晉系青銅器,兩大風格各自輻射形成了晉系,楚系兩大派系。

結合中原和南方地區殘留的商代影響等,最終春秋晚期到戰國中期這段時間出現了楚系,晉系,秦系,齊魯系,燕系,徐舒系,吳越系,巴蜀系等諸多不同風格的青銅器。

是中國青銅器最豐富多彩的時期。一些新的工藝諸如嵌紅銅,錯金銀,鎏金等開始出現。青銅器的神性和家族榮光的屬性進一步衰退,藝術品的屬性大大增加。

鳥形青銅匜 春秋•燕 1952年河北唐山賈各莊出土

嵌赤銅狩獵紋壺 1951年河北省唐山市賈各莊出土

「秦公」青銅簋 春秋 •秦 傳1921年甘肅天水出土

銅手鉗 戰國•秦 1979年陝西鳳翔出土

武士斗獸紋青銅鏡 戰國 • 秦 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

「洹子孟姜」青銅壺 春秋•齊

人形青銅燈(附勺) 戰國 •齊 1957年山東諸城出土

「吳王光」青銅鑒 春秋•吳 1955年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

錯金青銅和 戰國 •韓 1965年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

「令狐君嗣子」青銅壺 戰國 • 韓 傳1927年河南洛陽金村古墓出土

嵌綠松石勾連雲紋鍅 戰國 1957年河南陝縣後川出土

嵌赤銅鳥獸紋青銅壺 春秋 傳1923年山西渾源出土

鎏金嵌玉鑲琉璃銀帶鉤 戰國 • 魏 1951年河南輝縣出土

蔡侯申壺 春秋·蔡 1955年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

青銅缶 戰國 ·曾 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

錯金銀馬首形青銅䡇(yuè) 戰國 ·魏 1951年河南輝縣出土

犧形青銅尊 1956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出土

虎鈕青銅罍(lei) 春秋•鄭 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

「徐王義楚」• 青銅盥盤 春秋•徐 1979年江西靖安出土

「陳侯」青銅壺 春秋•陳 1963年山東肥城出土

「邾公華」 青銅鐘 春秋 •邾 傳山東鄒縣出土

三輪青銅盤 春秋 1957年江蘇武進出土

青銅提梁卣 (you) 春秋 湖南湘潭出土

青銅缶 戰國 •蜀 1955年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

戰國晚期到西漢,隨著人們對黃金的逐漸重視,單純的銅器的神性和藝術性已經完全消失,廉價的鐵器發展也蠶食青銅器的實用屬性,雖然鐵質兵器完全替代銅還需要幾百年的時間,銅也仍然作為一種貴重的物資,在使用的時候還常在上面刻上「何時何人購於何地,購買數量以及重量」等關鍵信息,但已經近似於今天企業對資產的管理。

戰國以來隨著瓷器的成熟,很多原本用作禮器的青銅器也被以瓷器代替。

神性,實用性,祭祀功能,戰爭功能都各方面都被擠壓的青銅器,再無太多特殊性可言。

璀璨了將近2000年的青銅時代終於落下帷幕。

在國博110歲生日這天,都去博物館吧,和它們面對面,靜靜感受它們對著你訴說著那些早已被埋在黃土之下的故事。

除特別註明外,圖片撰文均來自那個老撕機

攝影師版權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更多旅拍好圖請瀏覽旅拍網 www.traphotos.co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4eae28b0824f14c23eeaa624ba14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