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後「重聚」中國,4位頂尖海外學者眼中的未來全球科技觀

2023-11-08     DeepTech深科技

原標題:三年後「重聚」中國,4位頂尖海外學者眼中的未來全球科技觀

隨著陰霾褪去,線下生活逐漸復甦,全球科學界的跨國對話正在積極重建中。

11 月 2 日,杭州未來科技城,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最新一屆「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全球及亞太區的揭曉現場,4 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傑出學者——奧克蘭大學教授、紐西蘭皇家學會院士 Elizabeth Broadbent,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二維材料與石墨烯研究中心主任、智能功能材料研究所聯合主任、材料科學及工程系傑出教授、物理系傑出教授、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Antonio H. Castro Neto,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印度國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Seeram Ramakrishna,和麻省理工學院高級研究科學家、美國核學會 Fellow 胡玲文「重返」現場,共同分享了他們對未來科技發展和創新的獨到見解,探討了科學發展速度、新興技術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全球合作等重要議題。

圖丨「科技如何賦能發展」巔峰對話

他們的領域,出現了哪些新的科技命題?

Elizabeth Broadbent 正在嘗試打造一種社會化的機器人。擁有電氣工程學背景的她,從 1990 年代開始就以此為自己的職業目標,尤其關注人類如何與機器人建立起情感聯繫,以及如何在機器人中構建情感智能和共情技能以在醫療場景下幫助患者。她透露,讓機器人具備更高的倫理水平和信息精確性是其正在關注的重要方向。

圖丨奧克蘭大學教授、紐西蘭皇家學會院士 Elizabeth Broadbent

Antonio H. Castro Neto 是一位石墨烯、二維材料領域的專家。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他正在關注到全球性的挑戰,包括能源、水資源和環境問題,尤其強調了將科學技術市場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新技術融入人們的生活中。這也是為什麼他正在將自己關注的領域從非常基礎的科學轉移到應用科學上的原因。

來自材料科學領域的 Seeram Ramakrishna 分享了他在材料工程學上的最新研究方向。他指出,材料科學在製造可持續性、低碳排放材料以及智能材料方面有重要作用。

提到材料領域的未來趨勢,他提出了兩個關鍵方向,一是可持續材料的研究,二是使材料更加智能化尤其是智能化:「全球人口不斷增長,已經超過 80 億。在材料學領域,有兩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我們需要考慮如何生產更可持續、碳排放更低的材料。同時,我們也需要思考如何創新,尤其是在微觀領域要有所突破,以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功能。

此外,過去人們只視材料為材料,但現在我們開始認識到材料也可以具備智能。因此,設計更加智能的材料已成為重要研究方向,許多研究中心也在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相關研究。」

圖丨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印度國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Seeram Ramakrishna

作為一名核物理學家,胡玲文描繪了核能的前景。她同樣也在進行某種程度上的研究重心的轉移——從實驗室研究轉向探索核能究竟會對全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她表示,核能在多個領域具備廣泛的應用潛力,不僅可以作為電能的可持續性補充,還在核醫學、農業、科學和輻射應用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包括 X 射線等技術的應用。雖然核能領域的工程師相對較少,但核能被認為是未來最安全和可靠的無碳能源之一,核能在實現 2050 年凈零排放目標方面可以做出重要貢獻,而實現這一目標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

技術從高校實驗室走到企業,還能更快嗎?

除了分享各自領域正在發生的重要變化,高校和企業在科技生態中的位置和關係,是在現場引發 4 位嘉賓深入討論的另一個話題。

有人關心大學結構改革。 Antonio H. Castro Neto 表示,大學的傳統結構可能需要改變,去鼓勵大學裡的企業家精神,才能促進更快的科研進展。他特別提到大學中的助理教授角色。很多時候,科研論文是否發布、是否進行課程授課都會影響到他們的職稱評級,而這一點不能促進他們去進行「真正」的研究。

圖丨新加坡國立大學二維材料與石墨烯研究中心主任、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Antonio H. Castro Neto

有人關注資金資助機制的設計。Seeram Ramakrishna 分享道,在全球範圍內研發方面的資金資助約 1 萬億美元,目前 50% 的資金來自於納稅人。受此壓力的影響,大多數國家對於研究的資助和方法都是側重於短期的目標。但是,他認為,資金資助機制應更加注重長期項目,而不僅僅是短期目標。

也有人關心情感秩序的建立。Elizabeth Broadbent 表示,以人工智慧技術為例,新技術是有著無限的潛力的,也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但是在實現這些好處之前,要確保這些技術給人們的情感或認知上的感受是安全的。

整體來看,嘉賓們的觀點非常積極,胡玲文更是直接向青年創新者們發出了鼓勵和邀請。她認為,人類目前對科學技術的興趣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年輕的創新者和創業者們不要等到所有條件百分之百準備好才開始商業化。

她說:「你在實驗室能走的距離是有限的……但你可以冒一些風險,自上而下地去做出商業化的應用。我認為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許多研究者都有機會將他們的成果轉化為商業和工業應用。MIT 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你可以在研究過程中出現一些成果的時候就成立自己的公司,將它成功轉化。」

解決全球性問題,跨國界、跨領域的合作仍是共識

討論新興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時,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新技術具有巨大潛力,但也伴隨著風險,如隱私問題和人工智慧的濫用。他們呼籲政策、制度等應更加注重人類利益,確保新技術的應用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

在全球合作方面,專家們提出科學家之間的合作應超越地緣政治限制,以圖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

其中,Elizabeth Broadbent 認為溝通和相互理解是一切合作的基礎,尤其對於青年科學家來說,如果能夠更多地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僚一起工作乃至生活,將會在各個層面上大大提高對彼此的了解和理解。

Seeram Ramakrishna 則從機制建設的角度給出了 2 個關鍵建議:首先,需要建立專注於全球科學研究的資金或基金會,類似於國際發展組織如世界銀行為全球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這將為科學研究提供更多的專門基金,以促進國際合作。其次,在科學研究中強調跨地域合作,設立涵蓋兩個或更多國家和地區的統一標準,使跨國合作更加順暢、高效。他認為,在全球範圍內建立這種機制將具有深遠影響力。

Antonio H. Castro Neto 也坦言,科學家是天然歡迎交流合作的群體,自己就有幸能與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和科學領域的人合作,跨越領域、國界並不是問題。即便新冠疫情曾改變過這種合作方式,限制了面對面的交流,但現在事態正在逐漸恢復正常,「對科學家來說,合作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有機過程,我們期待互相分享並獲得知識和經驗」。

作為核物理領域的專家,胡玲文特別以最近上映的電影《奧本海默》為例,談到政策和政治因素會對科技合作產生影響,以及全球性的科技協作和組織的必要性

她說:「在電影《奧本海默》的觀影過程中,我汲取了一項重要的教訓:儘管你可能充滿聰明才智、付出極大努力,也可能會發現非常有趣的事物,但政策和政治等外部因素卻是無法準確預測的,你也無法確定它們對你的研究或生活的影響。

所以,在 20 世紀 50 年代初,也是曼哈頓計劃之後,艾森豪宣布了一個涉及原子彈計劃的倡議,旨在建立全球核能機構和組織。為了實現成功的合作,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共同的目標。其次,面對污染、化石燃料、氣候變化和二氧化碳排放等問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自解決,而個別國家的行為會影響全球各國。因此,我們需要建立有效的機制,以促進我們對共同合作的理解,從而造福全人類並創造更美好的環境。」

圖丨麻省理工學院高級研究科學家、美國核學會 Fellow 胡玲文

展望未來,4 位專家都表達了樂觀的態度。

Elizabeth Broadbent 和 Antonio H. Castro Neto 都十分關注高校教育的問題。其中,Elizabeth Broadbent 表示要想促進跨學科的發展,本質上需要去思考教育模式,其中會牽涉到相當廣泛的話題,而在面對新生事物(如大模型)的潛在正負面影響時,人類也是剛剛開始學習如何管理這種技術。Antonio H. Castro Neto 則認為,面對全球性的挑戰,僅僅依靠企業的力量是不夠的,高校需要對自身的架構進行改革,承擔起作為新想法、新發明的發源地的重要職責。

Seeram Ramakrishna 相信,教育應當致力於讓先進的科學技術更加普及、更加深入人心,亟需提高教學水平和資源投入。同時,我們應該更加深入、全面地思考如何讓科學技術為更多人帶來積極、有益的影響,除了物質的、身體的方面,還要關注人類精神層面的福祉

最後,胡玲文也再次鼓勵在場的年輕創新者、創業者們,認為只要有好的想法、好的技術,再加上自身的熱情,最終一定能夠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像「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這樣的評選,將會在這個過程中提供極大的幫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3899ed336451879d74392331b5697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