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聽牛老師的歷史閒談~
朱由檢(明思宗,崇禎皇帝,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字德約,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母為孝純皇后劉氏,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
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3歲,後諡為"懋孝烈皇帝",葬於十三陵思陵。
按理說,崇禎至此已走投無路了,偏偏遇到的對手是個鼠目寸光的人。話說李自成粗人一個,都打到復興門那兒了,居然給崇禎寫信和談,只要價撥付100萬銀兩及要求把西北給他,實現高度自治。也就是說,李自成都打進北京了,還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麼,可見他根本沒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此時的各位"忠臣"個個義憤填膺,誓與北京共存亡,李自成的建議直接被崇禎的最高國務會議無視了。最終結局大家都清楚了,崇禎孤獨地走向了煤山。
當時崇禎已經有了南遷意願,找人私下商量也得到了南遷的明確建議。原來大明祖宗當年遷都北京時借鑑宋高宗趙構的成功案例,非常英明地設南京為陪都,那裡有一套現成的完整的行政體系可供崇禎利用。多好的時機!卻被崇禎的猶豫寡斷葬送了。
原來,當年有規定,說皇帝的重大決策也得得到政府支持才行;加之,崇禎怕留下日後罵名,打起了小九九,想讓群臣提出建議他最後再勉強同意。沒想到那些臣子一個比一個精,裝聾作傻,誰也不想出風頭留下烏紗帽隱患,再說家產帶不走,南北合併還牽扯裁員問題,結果折騰了一個多月還沒有出來結果,崇禎再想拍板也無濟於事了:北京城已經出不去了;即使出去,也沒法去南京了,沿途大多已經姓李了。
牛老師覺得崇禎的死與僵化的體制、僵化的思想有關,與空談誤國的群臣有關,也與他喜歡文山會海拍個板比蓋棟樓都難有關。好了,今天分享的歷史小故事就到這裡了,觀眾朋友們,您還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