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製造業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重要力量(經濟新方位)

2024-06-20     環球時報

本文轉自【人民網-人民日報】;

裝備製造業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重要力量(經濟新方位)

五月份對全部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超百分之四十五

中國船舶,18艘超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建造項目,創下全球最大單筆造船訂單紀錄;

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進入77個國家及地區,5月出口量同比增長267.5%;

中國一重,交付12台世界最大3000噸級鍛焊加氫反應器,刷新世界紀錄……

前5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製造業增長6.7%;裝備製造業增加值5月份同比增長7.5%,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重要力量,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4.5%、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11.8%,均保持兩位數增長。

行業發展由大到強

「5月份,我國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持續推進,高端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國家統計局工業司統計師孫曉說,特別是裝備製造業「壓艙石」作用凸顯,電子、汽車行業支撐作用明顯。

看總量,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已連續10個月高於全部規上工業平均水平,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連續15個月保持在30%以上。5月份,裝備製造業對全部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45.7%。

看細分,裝備製造業中,電子、汽車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4.5%、7.6%,合計對全部規上工業增長貢獻超三成;其餘6個行業也實現增長。

今年以來,裝備製造業表現亮眼,得益於過去一段時間的厚積薄發。裝備製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2年的28.0%提升至2023年的33.6%,「由大到強」邁出堅實有力步伐。

「飛天探海」,向世界展示「中國硬科技」。「天問一號」探秘火星,神舟飛船遨遊太空,「奮鬥者」號逐夢深海,深地鑽探開啟「萬米時代」……一批大國重器相繼亮相,我國裝備製造業完成多項世界級科技突破。

「互聯互通」,向世界展示「中國新速度」。從2008年第一條高鐵開通運營,到智能型動車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再到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中國高鐵發展速度令人驚嘆。C919、ARJ21……一批民用航空航天裝備研發實現突破,多型號機型逐步進入國際國內民用航空市場。

「高效清潔」,向世界展示「中國『雙碳』行動」。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從2012年的不足2萬輛,攀升至2023年的949.5萬輛,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能源裝備方面,2023年,我國風電機組等關鍵零部件產量占全球比重超70%,光伏多晶矽、矽片、電池片和組件產量占全球比重均超80%。

需求改善帶來發展機遇

賽迪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關兵分析,今年以來,裝備製造業發展持續向好,除了得益於行業自身實力的提升,還得益於需求側的改善。

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帶來發展機遇。

設備更新方面,今年印發的《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業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政策支持下,前5個月,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7.5%,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0.0%。帶動設備需求持續釋放,5月份,廣播電視設備製造、通信設備製造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0.7%、15.7%;數控鍛壓設備增長17.2%,電子工業專用設備增長11%。

以舊換新方面,隨著各地消費品以舊換新配套政策陸續落地,疊加「618」網購促銷活動提前,新能源汽車類商品銷售上漲。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5月份,新能源乘用車交易量增長38.4%。

與此同時,外需也在逐步回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今年包含貨物和服務的全球貿易量將增長3%。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伊維拉認為,得益於全球供應鏈的韌性和穩固的多邊貿易框架,全球貿易復甦取得進展。

以船舶工業為例,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自2021年起,全球新造船市場開啟新一輪發展周期,市場復甦趨向高位平穩,主流船廠接單不斷突破。協會預測,今年我國造船新接訂單量約5500萬載重噸。

供給升級、需求增加,海關總署統計顯示,前5個月,船舶工業累計出口船舶2363艘,同比增長25.0%;出口額達1209.8億元,同比增長100.1%。

「再加上我國汽車、鐵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行業研發投入不斷增加,產品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出口占比增加、規模擴大、結構優化。」孫曉說。前5個月,汽車出口交貨值較上年同期增長19.4%;鐵路船舶航空航天、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金屬製品等行業增長8.0%至34.0%,增長幅度均高於全部規上工業平均水平;汽車、電氣機械、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專用設備等行業出口交貨值占全部規上工業出口比重均有提高。

轉型升級走深走實

「工業機器人和桁架機器人的發展,助力三一重能建立5G全連接柔性智能製造工廠。」三一重能首席數字官彭旭說,由於裝備製造業業務相對複雜,多為定製化、柔性化生產,數字化轉型難度較大。風電機組的每個訂單都需要根據客戶需求個性化生產,一條產線往往需要兼容3兆瓦到15兆瓦等多種規格風電機組產品的生產,而改造後的智能工廠可做到2小時下線1颱風機、10秒完成換型轉換,達到了降本增效、精益管理的目標。

關兵認為,今年以來,裝備製造業發展態勢良好。但也要看到,外部環境更趨嚴峻複雜,企業盈利水平較低等問題仍需應對。持續推進裝備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促進行業轉型升級走深走實,至關重要。

堅持創新引領,推動裝備製造業邁向高端。我國已建設增材製造、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農機裝備、智能網聯汽車等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持續鍛造全球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工程應用能力。

堅持數實融合,推動重點領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規模超3.2萬億元,無人駕駛裝載機、鋪路機、搭載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的乘用車等智能裝備先後投入使用。「我們將聚焦重點領域數字化需求,加快智能裝備工程化和產業化,改造提升一批存量裝備,升級換代一批新型裝備,原創發展一批前沿裝備。」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說。

堅持綠色發展,行業綠色轉型步伐加快。在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方面,大量傳統裝備製造業進行綠色化升級改造,其中電力行業綠色轉型表現亮眼。在綠色新興裝備方面,節能技術及裝備產品不斷推廣應用,環保裝備製造業持續發展。

關兵表示,展望未來,裝備製造業有望延續良好發展態勢。前5個月,裝備製造業投資增長12.2%,高出製造業投資2.6個百分點。投資持續高位增長不僅帶動了生產恢復,也為後續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20日 03 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22ff8959866d0f409fa05418357e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