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AI成為解放城市公共空間和生態管理的手臂

2024-10-23     千龍網

「過去」正在被「現在」拾起。

23年前,科幻影片大師史匹柏拍攝了《人工智慧》,電影主角是一位由AI生成的小男孩「大衛」,他擁有智能的出場設定,和人類的媽媽進行情感的交流和互動,賺足了無數觀影人的眼淚,也打開了許多人對AI世界嚮往的大門。

23年後,《人工智慧》中關於AI的理解和片段也逐漸從電影走向現實。

「現在」正在窺見「未來」。

「當前以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慧(AIGC)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正在和實體經濟進行密切的融合,對生活和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它實現了管理降本、服務提升創收,AI和機器人正在幹人不願意乾的事。」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李長霖在9月25號舉辦的人工應用創新智能專場活動中表示。

這是「科創中國」創新創業聯合體擬聯動京津冀成員單位,攜手舉辦的人工應用創新智能專場活動,為的就是推動人工智慧應用與實體經濟的結合。

人工應用創新智能專場活動

給生態空間裝上AI大腦

AI繪畫、AI寫作、AI智能體......AI不僅改變了圖文生成方式,甚至還改變了科研、生產、管理等等諸多方面。

公共空間和生態空間領域的智能管理,就是新的落地和體現。

什麼是「公共空間」和「生態空間」?

實際上,建築以外的空間都可以叫做公共空間和生態空間。據不完全統計,現代城市大概有40%的空間都是公共空間,城市建設用地外差不多一半以上也都是生態空間。

這些空間占地面積很大,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管理,但管理的投入則是巨大的。比如,一個全面積約3km的公園,若管理和運作起來,至少需要上百人。而城市公園的管理,還面臨綠地規劃管理缺乏剛性、養護經費不足、養護管理人員綜合能力亟需提高、人員流動性大、部分遊人自覺性差等難題。

除此之外,有些生態空間建成時間長、設施不健全、更新完善不及時,這不僅影響了空間的正常運營和養護,也制約了服務質量和城市活力的提升。

一些科技智慧公司的探索,解決了城市公共空間和生態空間的管理難題,也為行業的降本增效提供了一條有效的解決路徑。

2016年,具有UCL和北林雙碩士的李長霖和北林、央美、中科院的幾個夥伴一起創辦了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基於此前創立的lefun研究虛擬展示和互動設計的項目,以及跟政府和地產公司一些項目的落地,甲板智慧科技逐漸確立了城市公共和生態空間這條賽道,提供智慧公園、園林和科技景觀、智能水務等一系列解決方案。

作為建築學人,李長霖對城市空間和生態領域的感知異常明顯。

他這樣感慨,「城市公共空間和外部的生態空間,需要大量的管理,來維護城市的生態基地。但這個工作崗位的待遇通常比較低,工作也比較辛苦,基本招聘到的工人平均年齡已經到了65歲,管理起來難度很大。」

工作中的一些小片段,更是讓李長霖感到行業需要智能化。

彼時,他去林場考察護林員,發現護林員需要爬上一個20-30米的塔。通常,護林員都需要爬到塔頂,在更廣泛的勘測視野中去測量哪些地方有沒有著火,「風一吹塔就在晃,看得人膽戰心驚,十分幸苦。」

類似的大量工作如果可以通過AI設備來完成,是不是一件更好的事情?

「實際上,不管是無人機、機器人或者探頭等一系列AI設備,都可以優先推廣到人工不太願意做的地方或者領域,讓城市運行與AI結合起來,科技重塑人居,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城市活力,讓AI去做人不願意做的事情。」李長霖解釋。

秉著科技重塑人居的理念,成立8年,甲板智慧科技通過一系列探索,截至目前,擁有數十項發明專利,先後完成了全國智慧公園、智慧園林、智慧體育、智慧景區等經典案例800+,落地了全國首個AI智慧公園海淀公園、全國首個低碳主題公園溫榆河未來智谷,及城市更新典型北京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及山東淄博火車站片區智慧化建設,逐漸成為了行業領頭軍。

甲板智慧公園智慧管理系統

智能體如何助力城市管理?

羅馬非一日建成。

實際上,前些年Transformer大模型遠沒有那麼火,為了實現城市公共和生態空間生態AI技術的管理,甲板智慧科技做了很多傳統技術的嘗試和努力。比如,用傳統的卷機做影像識別,結合天上的衛星做數據分析,去普查各種資源,捕捉信息的實時變化。

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推進,包括衛星數據測試蒸騰量也能結合AI和多光譜的算法,地圖上隨意圈出來的植物碳匯量都可以用大模型去檢測,甚至無人機巡檢、蟲害,原來這些需要大量消耗人力的事,現在都可以用人工智慧去實現。

甲板智慧科技還實現了體系化和多功能智能體升級,讓系統能自動分析、主動發現問題、輔助解決、數據記錄和及時聯動,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和生態空間的管理效率和智能化,實現電子執法與人工執法的有效結合。

在這些系統的賦能下,甲板智慧科技推出了一個個科技感滿滿、又技能十足的「智能體」。

在海淀公園,甲板智慧科技為海淀公園推出了智能導覽系統升級,融合了人工智慧和大模型技術的新系統,讓遊客可以解鎖更多智能遊園新玩法,一鍵解鎖AI虛擬導遊、遊覽路線規劃、AR合影拍照……

在京張鐵路遺址公園,通過「1個中控智能體+n個哨兵智能體+n個智能機器人」,讓涵蓋7個街鎮、總面積不到20公頃的京張鐵路遺址公園,變身一個超級科技公園。在公園內部,設置了不到10個智能體,輕鬆實現園區內的客流管理、智能站崗和智能保潔,還能24小時捕捉公園的違規行為。

隨著一系列應用的落地和對行業的逐漸深入,甲板智慧科技越來越感受到生態空間智能化的價值和意義。

「城市公共空間和生態空間領域比較特殊,它實際上屬於民生問題。比如,為了方便老百姓,目前北京各個地方都在拆圍欄,但拆完以後原來的管理單位發現還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一些騎行、甚至遛狗的人都能輕鬆進入公共區域,於是就有很多老百姓打『12345』熱線投訴,但管理單位卻根本沒辦法管理。」李長霖感慨。

甲板智慧科技布局的一套AI技術系統,可以有效規範上述問題。當有騎行和遛狗等行為出現時,該系統就會自動報警;甚至還可以安置一些巡檢機器人,去及時捕捉違規行為。

而除了在管理側,甲板智慧科技還做了很多體驗和服務。比如在公共領域設立智能運動場,通過肢體識別遊戲的方式實現互動,在智能體框架中搭建「數字鳥」系統,實現人與自然科普的互動。

凡此種種,不僅可以縮減公共空間的管理成本,讓AI輔助商業運營,讓場地更有煙火氣。同時,在科技的加持下,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城市活力。

正如在創立公司的最初,李長霖將公司命名為「甲板科技」。因創業就像在大海中航行,只有揚起風帆、傲立甲板才能遠航。

在實現空間生態的智慧化時,甲板智慧科技還需依賴各方技術的運行。不僅僅是物聯網、大數據,還有硬體嵌入式以及無人駕駛、機械臂技術,都需要共同發力,AI的優勢才能發揮出來。

把握了大數據、人工智慧發展機遇,就等於把准了時代的脈搏。李長霖感慨,「科技重塑人居,智能改變世界,AI和機器人正在干越來越多人不願意乾的事。這不是理想主義,它正在快速落地並開花結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22e250e131317189564a245eff9ca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