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7歲當挑夫,30年拼出一個王國,卻眨眼丟了400億

2023-11-01   華商韜略官方帳號

原標題:他,17歲當挑夫,30年拼出一個王國,卻眨眼丟了400億

歇氣的心態,非常可怕。

文丨華商韜略 耿康祁

中國,正成為世界上最愛吃榴槤的國家。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三個 「九」。

9月15日,滙豐銀行報告顯示全球榴槤需求同比飆升400%,中國占到91%。即全球每新增十個榴槤,有九個都是中國人吃掉了。與之對應的是,中國人吃的榴槤,九成以上靠進口,而這些進口,大多來自總部設在重慶的——洪九果品。

【跌慘了】

2022年,我國穩坐「全球最大榴槤進口國」:榴槤進口總量達82.5萬噸,在所有進口水果中位列第一,市場規模高達40.3億美元。

這滋養了泰國等榴槤大國,甚至讓榴槤飆升到千元「天價」,作為這一領域的絕對領導者洪九果品,也是賺得盆滿缽滿。

有「水果搬運工」之稱的它,不生產水果,也不直接向消費者賣水果。其核心業務是,從國外進口水果,然後分銷給國內的商超、水果批發商等B端客戶。

盒馬鮮生、拼多多,全國十大商超中的八家,都是它的忠實客戶。

榴槤,則是洪九的獨家優勢。「洪九一出手,整個泰國榴槤市場就開始漲價」、「中國人每吃掉10個榴槤,就有1個來自洪九」,是它作為中國榴槤大王的寫照。

不只是榴槤,洪九果品還是國內最大的東南亞水果分銷商、最大的進口火龍果分銷商,第二大進口龍眼分銷商和市場領先的山竹、進口車厘子和進口葡萄分銷商。

你在國內吃到的泰國榴槤、山竹、龍眼;越南紅心、白心火龍果;智利紅提、車厘子等流行「貴族水果」,大都是洪九集團供貨。

為什麼是這六大果品?背後的生意邏輯粗暴但不簡單。

洪九的選品邏輯是,選擇增速更高,而且中國更缺的品種。中國普通水果年消費增速僅約9%,而上述六大單品每年增速可達到20%-30%,並且要麼很少在中國種植,要麼可以做成反季節單品,有著極大的稀缺性。

洪九創始人鄧洪九曾分享說,當你在整個市場占到10%會有話語權,占到20%會有控制權,占到30%就擁有規模化運輸成本優勢和定價權優勢,利潤和帳期都會受益。

而洪九果品,就是那個擁有規模優勢和定價權優勢的。

鄧洪九說,「這是我用了30多年時間、大量試錯之後,琢磨出來的。」

這一老辣的洞察,讓洪九在水果這一薄利行業,成為近年來增速最快、利潤最高的水果巨頭。

2019年到2022年,通常被認為是困難的幾年,但洪九果品的年營收一年一個台階,從20.78億元一路飆升到150.81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水果分銷商,其經調整利潤更在2022年達到14.545億元,也是中國最有賺錢力的水果經營者。

其中,來自6大單品的營收占比超過一半,單是榴槤去年就賣出近40億,毛利率高達24.5%。

2023年前三季度,洪九果品實現收入約134億,同比增長26.4%,凈利潤也是同樣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

但業績如此亮眼的洪九果品,到了資本市場,卻是驚喜之後變驚魂。

2016年開始,洪九果品先後完成6輪融資,被中信建投資本、深創投、招商資本等十幾家投資機構熱捧。2020年阿里巴巴更以5.91億元認購8%股權,成為最大的外部機構股東。

2022年9月5日,洪九果品登陸港股上市,4個月左右市值就飆升到537.5億元,被投資者稱為「跨年第一妖股」,但衝破500億的第二天,它就開始斷崖式下墜,如今更是大跌近9成,市值落到60億左右。

鄧洪九家族的身價,也縮水超百億。

但即便如此,鄧洪九也依然足夠傳奇。

【棒棒的逆襲】

進入水果這一「甜生意」的鄧洪九,是在苦水裡長大的。

1975年,5歲的鄧洪九失去了父親,全家靠著母親種紅薯勉強過活;10歲時,鄧洪九和媽媽在大雨天往家裡趕,路上的泥濘仿佛生活的磨難,不知怎的,媽媽突然要拉著他跳河。

鄧洪九一下跪到地上:媽你放心,我絕對努力過上好日子。

依靠一根扁擔幫人挑擔貨物上坡下坎的「棒棒軍」,曾是山城重慶一景,17歲那年,鄧洪九來到100多公里外的重慶碼頭,成為幾萬名棒棒軍中的一員。

一心想要多賺點錢的鄧洪九,總是處處多一個「心眼」,然後發現一個機會:

賣水果的小販一天能賺到自己幾倍的錢。

鄧洪九開始攢錢,並在一個月後成了一個挑擔販賣的水果小販。然後他還繼續留「心眼」:

碼頭遊客大多停留短暫,買多少稱多少的方法,費時費力,何不直接按袋賣。

由此,他成為水果按袋賣的創始人,不但賣得更多更快,也賣出更高利潤。

自己摸索出門道後,鄧洪九還義氣得很,帶著其他棒棒同鄉一起更好地搞錢,也因此很快成為碼頭上廣受崇拜的「九哥」。

1990年,攢下2000多元、準備回老家孝順母親的鄧洪九,迎來了改變命運的大轉機。

他在路上看到,有一個村裡成熟的紅橘全都爛了在地里,打聽後了解到這是因為當地生產太多,賣不出去。

鄧洪九的生意頭腦立馬又開動了:這是個機會。他甚至顧不得回家,直接拉了一大車運回重慶,以比批發市場更便宜的價格,推銷給他熟悉的水果小販們。

一車紅橘很快賣完,此前一年也存不下2000塊錢的鄧洪九,幾天就賺了2000多元。

這讓他的生意頭腦再次升級:要放下扁擔,搞批發!

而且,他很快摸出新門道。

比如,西瓜剛開始上市時,批發商們都想搶頭籌、賣好價,進貨價格水漲船高,鄧洪九卻看而不動。直到一場連續一周的大雨,讓行情暴跌,很多批發商虧慘了,再也不敢進貨了,此前只是每天到瓜棚閒聊不下單的鄧洪九,卻敢拿出全部身家以很低的價格狂進西瓜。

因為,他料定:大雨之後,就是持續高溫天氣。

據報道,這樣的案例中,他往往兩三天,就賺到上萬元,而且越做越順。

1993年,鄧洪九更在重慶市菜園壩水果批發市場租下攤位,向專業的水果經營靠攏。到2001年,他已是重慶知名的水果批發商,是扁擔挑成百萬富翁的傳奇。

也是在2001年,鄧洪九再次升級了自己的生意。

當年8月,鄧洪九趕往廣東採購砂糖桔,卻空手而回。因為別人不相信他一個個體戶,實力、信譽、資金能有多大保障,「他不只不跟你簽合同,連談都沒有餘地。」

打道回府的鄧洪九既有生氣,更有爭氣,他下決心走上更正規可持續的經營之道,於2002年成立洪九果品公司,並作出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決定:

重新拿起扁擔!

不但自己又挑起了擔子,回到街頭叫賣。甚至,他還將碼頭上的兄弟姐妹都召集起來,一起這樣干。不光妻子覺得離譜,同行也覺得新鮮:

「到底是土農民,做不了大事,成不了氣候」。

但這又是鄧洪九不按常理出牌的高明之處。他這次挑扁擔,不是為了賣貨,而是 「為了調查、掌握各個居民區的消費水平和顧客需求,因為十年前跟現在已經不一樣了。」

兩個月後,市場一手信息在握的鄧洪九宣布了一件大事:打入超市,給超市供貨。

為了進入這個大市場,他什麼苛刻條件都一概答應,即便是供貨到超市要提前3天報價,且只能降不能漲,而3天後的進貨價可能上漲,鄧洪九也「咬牙」高價買、低價賣。

只用3個月,鄧洪九就賠了100多萬元。

越賣越虧讓他心急如焚,達不到一些超市的要求,更會被下令整改,但鄧洪九還是覺得這個生意是做得通的,並且一門心思地找訣竅,差不多半年後,他終於找到了個「翻盤機會」。

他發現7點前的早高峰進貨價更高,8點以後急於出貨的老闆會降價30%左右。因此,一次配送改成多次配送,既能滿足超市供貨,也能在價格低谷時大量採購,節約成本、減少風險。

就這麼簡單一個事兒,也不是秘密,但很多人視而不見,習以為常,而愛動腦筋,也會動腦筋的鄧洪九卻從中煉出了金,然後他一路求新求變求財,也一路做大做強。

2006年,洪九果品打進重慶和成都等地的70多家超市,銷售額達到1.5億元。此後,鄧洪九又將這一模式複製到廣東、四川、陝西等10多個省市,並在2012年銷售額突破4億元。

【永遠的危機感】

如今的中國水果江湖,有著「南百果、北鮮豐、西洪九」的說法。

但普通消費者對洪九果品並沒有太多認知。一個重要原因是,相比於百果園發展了近6000家水果門店和近8000萬會員,洪九果品所走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意路。

其商業模式是「端到端」:原產地直采,自有工廠加工分揀,銷售給全國終端批發商、新興零售商、商超等客戶。

水果市場一直小而分散,從種植、采後處理、加工、包裝、倉儲、運輸到銷售,中間渠道越多,水果損耗就越大、利潤率也越低。

早在2011年,鄧洪九就意識到水果二級批發商難以具備價格、質量和貨量優勢。於是,他開始從國內到國外,從原產地到終端,自己來做端到端的唯一中間商。

異國經商,果農不認、語言不通,他豪擲一億成立泰國工廠,聘用中泰雙語人才擔任職業經理人。甚至提前一年支付現金,以期貨形式收購水果,讓果農和當地政府放心。

如今,洪九果品在全球擁有100多個優質水果原產地直采,在全國設立了23家銷售分公司及60個分揀中心,覆蓋超300個城市。

依靠這一格局,洪九果品練出規模優勢,拿貨、議價及利潤能力,行業獨一無二。

甚至,泰國的榴槤果農都要等著它報完價,再和其他商販做生意。洪九果品買走大量榴槤後,市面上榴槤減少、進貨價走高,它的收購成本也隨之變得相對更低。

海運、陸運空櫃,也會優先給到單量更大的洪九果品,讓它清關更快、上市更早。

這讓洪九果品形成超級賺錢力。2022年,對應150億營收,它整體經營開支費用率只有3%左右。水果損耗率則只有0.93%,遠低於行業1%-5%的平均水平。

更關鍵的是,只要資金充足,洪九就能不斷擴大規模,形成難以撼動的護城河。

但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生意,洪九果品的這個生意里,最難的也是資金。因為它的客戶,無論是批發商,還是商超等終端客戶,都有著壓款的行規,而且帳期越拖越長。

最近幾年零售業被衝擊,使得其中一些更有著應收成為壞帳的風險。

財報顯示,2019年到2022年,洪九果品貿易應收款及其他應收款項,從13.84億元飆升到89.96億元,占了當期流動資產的94.89%。貿易應收款項周轉天數,也增加到144.8天。

以至於,洪九果品出現了一邊狂賺錢、一邊現金流量凈額長期為負的「怪事」。

在不少市場人士看來,應收帳款奇高,疊加消費下行,國產水果逐步替代貴族進口水果對生意底層邏輯的動搖,也是導致洪九在資本市場被看空的關鍵原因。

這也讓鄧洪九繼續動腦筋,用老革命解決新問題。今年6月的企業內部講話中,他無不憂慮地說:「躺在功勞簿上歇氣的心態,非常可怕。以前的一切優勢、成果,隨時將被別人搶走。今後,很有可能是險象環生、荊棘密布。」

然後就是,一系列的新主意和新措施。

比如,加大核心水果產區標準化和端到端數字化供應鏈建設,優化下遊客戶信用管理,把老模式作出新效益;比如,與抖音、快手等平台合作,加強品牌曝光和引流,培育新的增長極。

從最苦草根一路闖到「中國水果大王」,鄧洪九的成功秘訣,很簡單卻也很難:一靠敢想敢幹的闖勁和堅持,二靠眼光和心思敏捷,持續求新求變,三靠始終居安思危,始終還想搞個更大的。

他常說,「創業初期重慶人大多富有激情,敢拼敢闖,但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後,老闆就容易變成『老牛拉慢車』——跑不動了。」

特別是生鮮行業,做起來難、倒下卻異常容易。大起大落見多了,鄧洪九也就從不敢喪失鬥志,更不敢懈怠。

敢闖敢幹的他,卻也從不亂闖亂干。

他清醒知道,每個人都想一夜致富,實際上成功的人1%都不到。一棵小樹要長成參天大樹,需通過幾十年、上百年沉澱,中途挪窩就長不大。

比如,端到端模式,就是「我花費36年,沉澱出最為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

鄧洪九認為,自己最大的優點就是專注於水果行業,並長時間思考應該怎麼做好、做大。

從目前看,雖然其股價依然爬在地上,但鄧洪九最新一輪的努力還是有效果的:

10月23日,洪九果品財報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約134.27億元,同比增長26.4%,且經營性活動現金流入凈額約為2690萬元,顯示出好轉跡象。

【參考資料】

[1]《中國人每吃掉10個榴槤,為何有1個源自洪九?》南方周末

[2]《億萬財富出自一根扁擔》致富經

[3]《闖者鄧洪九:從山城棒棒到西南「水果大王」》鳳凰網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