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清宮劇還是書籍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清朝士兵的胸前會寫有一個大大的「兵」或者「勇」字,這兩者看似只有一字之差,殊不知卻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那麼,他們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清朝的軍隊體系中為什麼要這樣設置呢?
「清軍只有兩個兵,一個負責吃,一個負責拼……」,這是清朝末年,民間童謠里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卻是非常形象的詮釋了「兵」和「勇」兩者的區別。
所謂「兵」,主要指的是滿清的八旗子弟,這些人大多是滿清入關前就已經組建的部隊,當年八旗軍在馬背上馳騁疆場,殺得大明王朝人仰馬翻。怎奈入主中原之後,無仗可打,軍紀渙散,後期的八旗軍大多是世襲罔替,有真才實學的人寥寥無幾,這些人大多只是裝裝樣子,戰端一開,只能是任人魚肉。
而「勇」字,主要指的便是「綠營」,所謂「綠營」,便是由漢人組建的部隊。起初由於清朝對漢人的警惕性很高,不僅在各方面限制漢人的行動,更加不允許漢人組建軍隊。可是到後期,八旗軍逐漸衰落,政府不得已啟用了漢人軍隊,尤其是在太平天國運動中,以湘軍和淮軍為代表的「綠營」初露鋒芒,讓統治者看到「綠營」的能力,因此在軍隊編制中正式承認了「綠營」的地位。
從性質上來說,八旗軍是吃皇糧的正規軍,即便好吃懶做,依然會有一筆不菲的收入。綠營則恰恰相反,大部分的綠營官兵都是由地方募集的民兵,這些人戰時是兵,閒時則回家務農,國家也很少給予補助。但是這些人為了在軍隊中改變自己的命運,打仗時卻是異常英勇,所以正是應了民謠里的那句話,八旗負責吃,綠營負責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1d74985ff8dc0688cba2222905fb1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