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好書推薦

2024-11-01   川渝本地消息

《信仰之源》

內容簡介: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人民共同的信仰是國家和民族存續與發展的精神紐帶和力量源泉。國家強盛離不開國民精神的支撐,民族的進步有賴於全社會文明的成長。人民有沒有信仰,是關係國家有沒有力量、民族有沒有希望的大事。本書分為如何樹立理想信念、如何夯實理想信念、如何發揚理想信念三個篇章,從理論和案例的角度論述了如何樹立人生信仰、民族信仰、家國信仰,更好地提高黨員幹部黨的建設理論水平,從思想上、源頭上貫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為國家發展助力,為民族進步鑄魂。

作 者:張榮臣、蔣成會 著

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鹽鐵論

內容簡介:

鹽鐵論》中記述了當時對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的一場大辯論。全書分為10卷60篇。前41篇是寫鹽鐵會議上的正式辯論,自第42篇至59篇是寫會後的余談,最後一篇「雜論」是作者寫的後序。桓寬的思想和「賢良文學」相同,所以書中不免有對桑弘羊的批評之詞。書中語言很精練,對各方的記述也很生動,為現代人再現了當時的情況。

《鹽鐵論》涉及國家的產業政策、貨幣政策、官員選拔制度等諸多方面,其所蘊含的思想,提醒中國學人如何基於數千年中國歷史實踐,對經濟學這一舶來品進行本土化創新。而且還是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特別是西漢經濟思想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作 者:桓寬 著 陳桐生 譯註

出版社:中華書局

《虛擬資本》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了虛擬資本如何侵占我們的未來,以及金融體系的複雜運作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經濟和個人生活。書中詳細闡述了虛擬資本的概念、起源,以及它如何通過槓桿效應、衍生品交易和複雜的金融工程手段不斷膨脹。作者通過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豐富案例和數據,展示了虛擬資本如何扭曲市場信號,影響政策制定,導致資源錯配,加劇貧富差距,探討了金融化對實體經濟、科技創新和社會福利的潛在影響。此外,書中還介紹了一些新興的金融現象,如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以及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並分析了它們對虛擬資本和整個金融體系可能帶來的影響。

作 者:[法]塞德里克·迪朗 著;陳榮鋼 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地平線:現代科學的全球起源》

內容簡介:

為什麼要透過地理看歷史?地理是歷史發展的舞台,對文明的演進起至關重要的制約作用,相對脫胎換骨的人類演化,地理環境的變化幾乎可以忽略,只有在切實還原的地形圖上才能理解歷史發展的隱含邏輯。以地理的視角來看,歷史會格外簡單清晰。本書用500餘幅彩色歷史地圖,隨文辨繪,讓學史的過程簡單化、通俗化,讓知史的方式立體化、邏輯化。

作 者:[英]詹姆斯·波斯基特著;孫亞飛 譯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

《了不起的國寶三部曲》

內容簡介:

《了不起的國寶三部曲》包含《國家寶藏》、《消逝古國》和《國寶檔案》三冊。《國家寶藏》一書詳細介紹了中國歷代關於寶藏的神秘傳說和歷史典故,從秦始皇陵到「南海一號」沉船,內容豐富且考據嚴謹。通過這本書,您可以發現藏在精美古畫里的國家寶藏,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消逝古國》則帶您走進那些曾經盛極一時的古國文明,如樓蘭、大宛、夜郎等。書中通過追蹤考古遺址和遍考史書古籍,真實再現了這些消逝的古國,讓歷史變得清晰明朗。《國寶檔案》介紹了青銅器、玉器、陶瓷等中華文物,每件國寶都配有精美圖片和詳細的背景介紹。通過這些斑駁的瑰寶,您可以走進已經遠去的往昔歲月,體驗歷史的滄桑與變遷。變遷經歷的歷史性轉型,展現出一幅全新的唐代歷史面貌。

作 者:牟彥秋等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中國文化之美》

內容簡介:

對美的追求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國文化之美,流淌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藝術表現與日常生活中。本書由美在品格、美在藝境、美與生活三部分組成,選取引人駐足的13個坐標,圖文並茂地呈現中華大地上鐫刻的文化與大美。

作 者: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編輯:張雯婷

校對:凌 銳

審核:侯祖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