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魔音甜菜。
除去那部合家歡電影《外太空的莫扎特》,陳思誠就沒有失手過,他的成功作品履歷包括《北京愛情故事》、《唐人街探案》與《誤殺》系列,現在加上了另一部電影《消失的她》,這部影片的總票房在「貓眼瘋了」的熱搜之下,預測直指30億+。
票房數字之外,這些成功也包含有其他意義。
「唐探」系列開創了中國首個大片宇宙,在衍生開發上也走在了市場前列,「誤殺」系列和《消失的她》讓一批有才華的青年創作者快速進入大眾市場,也讓懸疑類型廣受市場好評,懸疑電影的華語電影賽場很明顯地被拓展了。
曆數華語電影導演人物,票房最穩定的有二人——郭帆和陳思誠,而從電影公司規模和扶持年輕導演角度來看,寧浩和陳思誠是走得更遠的兩個人物,他倆讓一種可複製的擴大生產的監製模式成為可能。
從哪個角度來看,若論中國電影的少壯派代表人物,陳思誠都是那個需要被提及的。電影少壯派意味著,他們的一部又一部作品,不僅讓資方、市場和觀眾都受益,同時塑造著華語主流市場的模樣,尤其是在類型片領域。
可以說,這屆年輕人喜歡的主流商業電影,被陳思誠們影響與洗腦著的,這些電影也往往有著一些共性特徵:在類型上直給不逾矩,也更具有本土話題性。
陳思誠樣式的商業電影,類型化是基地,藝術性和話題度而言往往後者更重要。直白的解釋在於——這批洗腦年輕人的商業電影,需要吸引年輕人進影院的要素,在觀影之時又會給到你一些超出預期的驚喜,而在觀影之後讓你產生強烈的內容分享慾望。
《消失的她》憑啥30億+?
如果不是仔細去看《消失的她》導演是誰,你一定會認為這部戲的導演是陳思誠。在片花里,他上場指導演員如何演這場戲,在路演現場,他也一直出現解答有關創作上的問題,在宣傳上,他也不遺餘力還跟王寶強互相推薦各自的電影。
陳思誠其實是這部電影的編劇和監製,但在業內外來看,他一定是這部戲的核心和靈魂人物,承接《誤殺》懸疑犯罪的特色,這也是一部明顯帶有「陳思誠電影氣質」的作品,只是電影的主題往男女情感方向深化了。
在市場反饋上,這部作品明顯成功了。
它有一個不錯的懸疑故事,一開場導演就將強懸疑點釋放出來,這個到底是不是男主的妻子,將觀眾的同情點放置在男主身上,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慢慢將視線移轉,並在最後半個小時揭曉謎題,並進行了故事反轉。
《消失的她》更多的著墨點實則是放到了情感上,相比較一個懸疑故事,這更是一個涉及男女之間的情感故事,一個賭博男人對妻子的徹底背叛的故事。男女情感的表達,成為這部電影成功的關鍵。
用導演自己的意思就是,「你的電影內容要真正地和當下的觀眾去產生連接」。這部戲的連接之處在於,情侶觀眾和夫妻都會在這部戲中看到愛情、婚姻更幽暗的一面,觸摸到人性之中自私、貪婪的一面。
觀察今年五一檔兩部大勝的影片《人生路不熟》和《長空之王》,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曾在《15億的五一檔,卻是平庸》一文里說道「抖音式電影」的概念,無論是抖音式短視頻集合或者是能夠在抖音平台上話題發酵的電影,都能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
從這個角度來看,《消失的她》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歸列在這個範疇之內,路演現場有路人總結,「前有秦昊帶你爬山,後有朱一龍帶你看海,索命隔山海,渣男送棺材」,也有路人向朱一龍提問,飾演這個人物是否參照了渣男人設如陳導之類的……
這些話題在抖音等短視頻平台上發酵並擴大熱度,一定程度上,讓這部電影大大地出圈,加之影片在情侶關係上的觸及,讓影片的大眾討論量級明顯地擴大了,於是也讓越來越多的觀眾,想要走入影院一探究竟。
隨著討論度的累積與提升,電影進入到第5天,票房預期明顯提升,其票房不斷逆跌的趨勢,讓票務平台已將其最終預期提升到了30億,有望打破懸疑犯罪類型片的天花板。《消失的她》再一次地證明了,當下時代相對於更高的評分,更高的大眾討論度和話題度,對一部商業電影的票房更加重要。
用一個模式,去製造更多「陳思誠電影」
在華語電影市場,以自身力量扶持更年輕電影人領域,走得更遠的兩位導演,分別是寧浩和陳思誠。
一方面,這是導演個性使然,他們有動力去與年輕導演合作,另一方面,這兩位導演很早就意識到,只有與更多導演合作,才能從「工業」層面去擴大電影產能。
寧浩此前推出了「72變電影計劃」,推出了包括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申奧執導的《受益人》和溫仕培的《熱帶往事》等等,其中《我不是藥神》最終票房更是超過了30億,叫好又叫座。陳思誠也不遑多讓,相繼推出了《誤殺》系列兩部的戴墨與柯汶利,以及這部《消失的她》的兩位導演崔睿和劉翔。
事實上,兩位導演的扶持模式也同自身的導演風格有莫大聯繫,文藝片出身的寧浩更喜歡琢磨電影的藝術性,其監製的導演作品往往在人文關懷上著墨,電影本身並不具有強類型色彩。而一直浸潤在商業電影中的程思誠,其扶持的電影作品,具有強類型性,更確切地說是聚焦在了懸疑犯罪電影賽道之中,這成為目前陳思誠監製出品電影的最大特色。
從《誤殺》系列和《消失的她》,又能看到陳思誠監製模式的一個慣用模式:購買國外版權或基於現實故事,找契合故事的具有號召力的演員,以及將犯罪故事放在東南亞地區。
《誤殺》系列分別翻拍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和美國電影《迫在眉梢》,《消失的她》改編自前蘇聯電影《為單身漢設下的陷阱》,部分創作靈感來源於2019年震驚全國的孕婦泰國墜崖案,據悉也取得了當事人的改編授權。
一定程度上,改編已經拉高了影片的上限,讓故事不至於出錯。而將犯罪故事放置在東南亞,則規避了相當大的公安審查風險,讓敵我雙方可發揮的空間更大,如講醫患關係的《誤殺2》一定要放在東南亞才成立。
再細分一下,《誤殺》系列和《消失的她》在懸疑犯罪底色之上的情感表達上又有著區別,《誤殺》系列更多講述的是社會困境,第一部講社會階層強弱的對立,第二部講醫患關係,其中都講述著弱者的無力和政治的腐敗。《消失的她》某種程度上將「社會」這個語境拿掉了,轉而講述人與人之間細微、幽暗的情感。
毫無疑問,導演陳思誠找到了一種工業生產模式,能夠去「批量」生產更多帶有陳思誠氣質的電影。相比較個人兩三年間去創作一部電影,去扶持培養更多的商業片導演,這更是一件值得贊耀的事情,只有如此,導演人才方能更快進入電影市場,推動電影市場的前進。
「陳思誠們」超越好萊塢,慢慢成為習慣
陳思誠也有失手的時候,2022年暑期《外太空的莫扎特》上映,最終票房只拿到了2.23億,相比較科幻設定以及演員的重成本支出,這部電影已算得上商業上的慘敗。慘敗的緣由只有一條,從項目開發上這個項目太算計了。
陳思誠一開始就想做一部能夠在商業鏈條上充分開發的電影,打造一個系列電影大IP,不僅要掙內容的錢,還要整玩具衍生品甚至線下實景娛樂的錢。於是它更像一個多元素拼盤的電影:科幻幻想題材、合家歡類型、國民度級別的演員,還有一個可供開發的熊貓角色。
但最終這只是一個平淡到無法同時討好成人觀眾和小孩的電影,及這並不是一部好的電影作品,最終影片票房撲街,後續衍生開發以及系列電影打造也都沒有了根基。
從開發邏輯來看,《外太空的莫扎特》特別好萊塢思維,且是陳思誠學習好萊塢模式在前期策划上最接近的一部作品,但它卻敗得很慘。
弔詭的是,無論是唐探宇宙還是《誤殺》系列以及這部《消失的她》,反而先從本真內容出發,在取得大眾成功後,反而具有了衍生開發的可能性。據悉,《誤殺3》已經在項目開發進程之中了,《消失的她》也具備了系列開發的可能性,而《唐人街探案》無論是電影、衍生甚至實景落地都一直沒有停過。
2014年,電影局派了五個電影人去好菜塢交流學習,其中有路陽、寧浩、陳思誠、肖央和郭帆。回過頭來看這件事有著深層意義,不知不覺間,這些除去肖央之外的導演都展現出一股極強的本土電影的創造意識,寄希望通過創造一批本土系列電影,來同好萊塢電影一試高下。
單純從陳思誠來看,他既能掌控住唐探這般對工業化程度頗高的大場面、大製作,並往其中添加契合情緒的大眾喜劇橋段,也能監製並製造出如《誤殺》《消失的她》一般強類型的商業電影,在類型之上輾轉騰挪賦予現實連接。在一部部的作品中,陳思誠影響著這一代年輕人對商業片的感知。
這種形式的造成有兩個背景要素,一是好萊塢受審美疲態的長期影響,局部則是部分好萊塢大片並不是一部出色的影片,更多的差等生讓好萊塢在華語市場逐漸式微,行至今年,一部好萊塢影片突破10億票房就是難事,這讓好萊塢無法影響這一批年輕觀眾對商業大片的感知。
另一方面,以陳思誠為代表的少壯派電影導演,他們創作的本土影片,在大眾話題度和連接受眾上,有著天然的優勢,尤其在短視頻平台上與用戶的互動上,他們用一部部的作品,去「洗腦」著這一代年輕人對商業電影的認知——電影要好看的同時,也要有話題討論度。
也即解答了一個問題,什麼電影能夠吸引年輕人走進影院,看完後也樂意與其他人分享與討論。
或許陳思誠不需要再向好萊塢學習什麼了,因為他知道了怎麼套框架,而最重要的是,他越來越懂當下中國市場的絕大多數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