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上影節「創投」看到了什麼?

2023-06-17   第一製片人

原標題:我們在上影節「創投」看到了什麼?

2023年6月17日刊總第3446期

6月9日,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如期而至。與此同時,代表新生力量的上影節電影項目創投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由於原定於2022年舉辦的電影節順延至2023年,SIFF PROJECT兩年間共計收到679個有效項目申報。經過評選,共有33個項目入圍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最終有14部影片獲獎。

評委會特別推薦項目

《兩個時區》

創意推薦項目

《遙遙傳》

青年導演推薦項目

《閒雲野鶴》

製作中推薦項目

《拜拜,拜拜》

阿里影業特別關注項目

《同桌媽媽》

《無人知曉的故事》

《寒冬里的盛夏》

萬達菁英+計劃特別關注項目

《寒冬里的盛夏》

愛美影視特別關注項目

《門牙》

百納千成特別關注項目

《餘燼》

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特別關注項目

《寒冬里的盛夏》

天工異彩特別關注項目

《醒來覺得甚是愛你》

莫非影畫新聲關注項目

《她坐在那,像個普通人一樣》

畫林映像特別關注項目

《時間旅館》

源源不斷的優秀創作者出現在上影節,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未來的希望。

要被看見,也要「落地更根」

近年來,基於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與行業納新的迫切需求,各大電影創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但在熱鬧背後,國內創投市場的景象如何?那些從創投活動嶄露頭角的項目是否真的落地生根?結果是令人惋惜的,不少創投項目僅僅停留在某一個階段,或因資金困難,或因發行失利等種種原因,錯失了與觀眾見面的機會。

當行業內半途流產的項目比比皆是,上影節的托舉之功便不言而喻。自2007年上影節創投設立以來,已成功舉辦15屆,見證87個項目進入製作,其中有44部影片入圍A類電影節,共計63部影片實現院線上映。例如張猛《鋼的琴》、韓傑《Hello!樹先生》、陳正道《幸福額度》、徐浩峰《師父》、徐昂《十二公民》、徐展雄《蕎麥瘋長》等等都因此而被觀眾所熟知。

而剛剛在6月16日登陸全國院線,由7印象文化創作出品,管虎監製,梁靜擔任總製片人,那嘉佐導演,李九霄、黃米依、余皚磊、沙寶亮、姚櫓主演的劇情電影《街娃兒》(原名《狂徒/狂途》)也是從上影節走出來的。該項目在2017年曾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的青年電影計劃單元,被選為「檸萌最具潛力視野項目」。2020年,又再次回到上影節,入圍電影項目創投的製作中項目單元,獲得生動數碼特別關注項目榮譽。

談及上影節,那嘉佐坦言就像「回家」一樣,因為上影節和管虎、梁靜結緣,《街娃兒》是在29歲拍攝完成的,而今年已經34歲了,「我希望在我40歲的時候,還能夠熬得動夜,還能夠像拍《街娃兒》一樣玩命。」

那嘉佐導演 (左)在2020年SIFF PROJECT 洽談現場

為創作者的未來從長計議,實現完整的成長閉環

不難發現,此次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的名單中,有不少像《街娃兒》一樣,經過上海國際電影節「6+1」階梯型新人培育體系孵化的項目。例如,青年導演項目和創作中項目單元的《南方畫室》《出頭鳥》《九號熱帶氣旋》和《夜奔》(原名《萍聚》)由SIFF NEXT創投訓練營項目孵化而來,而製作中項目單元的《醒來覺得甚是愛你》(原名:《暴風雨與仲夏夜》)《命運交易》和《所有憂傷的年輕人》曾在SIFF PROJECT以劇本形式入圍,如今在製作階段回到上海亮相。而《虎腹之中》導演賈特拉·悉達多的前作《愛與承諾》(Love and Shukla)曾於2018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

而在電影項目創投中,類目也更加細化,目前已形成青年導演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創作中項目、製作中項目4個單元,針對不同氣質、階段的項目,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孵化、融資、推介等活動設計和對接服務。

由此可見,上影節將人才培養和作品孵化的周期拉長,通過全成長周期扶持培養,包括人才選拔、綜合培訓、項目扶持、展映評選、人才輸送等等,助力創作者開啟螺旋式上升的發展之路。而這種為創作者的潛能和未來從長計議的過程,也實現了完整的成長閉環。

不再局限於單一題材,而是更多元、更多樣

今年,電影項目創投邀請了知名導演、編劇、製片人烏爾善出任年度推薦主席,製片人陳祉希、導演忻鈺坤擔任年度推薦人。他們從項目的開發製作、陳述邏輯、市場潛力等方面作出專業性指導。

烏爾善發現今年很多作品都開始關注「成長」主題,這對新人創作者來說是一件好事。忻鈺坤也表示,個人的經歷和感受,是導演早期創作最好的支點。「把創作的種子植根於生活,生長出來的可能是想像力很強的東西。」

而項目類型的多樣化,也讓評委們十分驚喜。陳祉希更是直言,五六年前去創投,十個項目裡面有八個都是犯罪題材,不是神經病就是變態,要麼就是殺人犯,「你在看文本的時候就會特別生氣,為什麼都在寫同一類題材,跟我們的生活毫無關係,在生活里根本不會遇到這樣的事兒,全部在臆想在編造,只是因為這樣的人物張力大,比較容易入手嗎!但這一次就會發現類型的豐富性非常好。」

例如入圍作品中,類型新穎的維語電影《閒雲野鶴》,充滿「懷舊復古」風的作品《夜奔》,女性電影《同桌媽媽》,融入武俠元素、以獨特視角闡釋華人文化的《遙遙傳》,青春文藝片《九號熱帶氣旋》,荒誕喜劇《叄局兩勝》,聚焦都市生活中的職場危機的《沒有影子的女人》,體育勵志類型《第一次選擇》,家庭黑色幽默題材《爸爸的爸爸叫爺爺》,展現閩南文化的《拜拜,拜拜》,印度版「楢山節考」《虎腹之中》等等,都讓人眼前一亮。

作為推薦人,烏爾善也特別開心能到更多新的主題和表達方式。「其實新導演不一定年輕,也有和我差不多年紀的。」烏爾善認為,參加創投的電影人,最大的特點是夠「新」。

而類型的多元也讓今年的評獎思路跟以往不一樣,陳祉希表示,「以往創投的獲獎作品會過於集中,而這次我們也會平衡其他項目。好的作品都會有所獲,我們會最大限度地鼓勵更多創作者進行創作。」

如今,影視投資熱的塵囂逐漸散去,整個行業趨於理性。作為平台,上影節創投不把「選」當作創投的終極目的,而是認真做好創作者的「售後」,引導創作者們以專業且理性的思維認識市場、認識作品的價值,更好推動人才和作品落地,無疑發揮了榜樣作用。

而從整體而言,上影節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內循環,它以專業、包容、開放的態度連接著創作者、市場、資方和觀眾,不僅為優秀的行業從業者和優質影片提供展示平台,助力優秀的電影藝術邁向國際,也與藝術電影市場建立緊密聯繫,與電影人實現生態共生。作為此次電影節的親歷者,「第一製片人」已深刻地感受到,無論參與其中的人身處哪一環,都是能夠在這裡自由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