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壁壘?審美差異?給《指環王》打一星為哪般?

2021-04-20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文化壁壘?審美差異?給《指環王》打一星為哪般?

作者 / 無念

截止目前,重映後的《指環王1:護戒使者》(下文簡稱《指環王1》)已經突破了3000萬的票房。

這個數據雖然算不上多好,但是在影院復工後的所有重映影片里,已經排在第六名了。而即將於本周五開畫的《指環王2:雙塔奇兵》隨著拷貝的陸續到位,在排片率以及票房上將有望實現新的突破。

縱觀整個電影史,《指環王》三部曲的經典地位恐怕已經無需贅述了。誕生於世紀之交,「中土」浪潮席捲全球,它不僅開啟了一個傳奇瑰麗的冒險世界,更是直接影響了後世的很多文學藝術作品。而且,剛剛重映的第一部《指環王1》距今也過去了整整20周年,在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時間點能夠在大銀幕上重溫這個系列,光是想想就覺得很滿足了。

不過,隨著《指環王1》的熱映,院線君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豆瓣上本片的評分始終穩定在9.0,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58名,經典地位可見一斑。然而在除豆瓣以外的其他評分平台上,比如貓淘,本片卻出現了不少打一星的用戶。

文化壁壘?審美差異?給《指環王》打一星為哪般?

左:淘票票平台;右:貓眼平台

一般來說,相比豆瓣,貓淘雙平台上的觀眾評分相對是比較寬鬆的,很多在豆瓣上7、8分的片子,在貓淘上很容易就能達到9分以上,評分也基本呈現出經典的「F型」。但為什麼反而《指環王1》這樣的經典佳作,會有不少觀眾給差評呢?

情報君翻看了一些這兩個平台上打一星觀眾的評價內容,實在是五花八門,令人哭笑不得。

20年後經典重映口碑卻遭「翻車」,究竟是《指環王》系列不香了,還是這屆觀眾不行了?

文化壁壘?審美差異?給《指環王》打一星為哪般?

《指環王1》真的只值一顆星嗎?

看了一下淘貓平台上的差評內容,給差評的觀眾們,吐槽的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片子太長了,劇情拖沓,看睡著了。」「看了3個小時都沒有結尾,差評!」「不知道他們在幹嘛,好無聊啊!」甚至還有觀眾說「為什麼要拿老片子出來放,還以為是新片呢」,感覺自己受到了欺騙。

文化壁壘?審美差異?給《指環王》打一星為哪般?

文化壁壘?審美差異?給《指環王》打一星為哪般?

上為淘票票評語(滿分5顆星),下為貓眼評語(滿分10分)

整體看來,大多數差評的內容都集中在影片的時長,和片子「沒有結尾」這兩點上。至於其中的大多數差評,看上去都更像是簡單的「情緒發泄」,似乎都沒有特別有說服力的理由。

首先,《指環王》這個系列確實很長,前兩部的院線版都有3個小時,第三部更是有200分鐘,三部曲加在一起將近9個半小時。這還不算加長版和藍光加長版,如果是藍光加長版的話,三部曲加在一起超過12個小時,都趕上半天的時間了。這次上映的3小時版,就是原始的院線版,那些覺得有刪減的觀眾,可能是把院線版跟加長版里的情節給弄混淆了。

原著《指環王》本來就是一部世界觀相當宏大,架構異常豐富的史詩傳奇冒險小說。據百度百科頁面顯示,《指環王》原著約108萬字,作者J·R·R·托爾金寫了12年,原小說涉及到了近十個種族,十幾種語言。導演彼得·傑克遜光是籌備第一部就花掉了7年。這麼看來,就算沒有3小時,恐怕也承受不了如此厚度吧。

其次,因為《指環王》全書被分為三卷出版,所以大家常誤認為這是「三部曲」。但其實,這麼做只是單純因為原著創作於二戰期間,而二戰後紙張缺乏,所以只能分開出版。事實上三卷合在一起才叫《指環王》,三部電影連在一起也才是《指環王》的完整故事。

因此,大家認為的「沒有結尾」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電影沒有結尾。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部《指環王1》全片的3小時,只相當於其他正常電影的前1/3,甚至連衝突都還沒展開,高潮還沒爆發呢。如果這樣就能讓大家給差評的話,那本周上映的《指環王2》,恐怕差評會更多,因為那部不僅「沒有結尾」,更「沒有開頭」。

至於有些觀眾認為的「劇情拖沓」、「節奏漫長」,主要也是出於這點。考慮到原著的龐大架構以及紛繁複雜的人物線和背景基礎,確實需要足夠的時間來給相應的角色進行充分的鋪陳。相比其他的重視效的奇幻大片來說,這部里五顏六色的特效鏡頭確實沒有那麼多,再加上特效技術也是20年前的,很多出場角色(比如咕嚕、獸人等)看起來又很「丑」,自然難以引起觀眾的興趣。

文化壁壘?審美差異?給《指環王》打一星為哪般?

打一星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在微博知名電影博主「桃桃淘電影」發布的關於這一現象的微博下面,有一條回復得到最多贊,被頂到了最高的位置:「主要還是市場下沉了,更多人看得起電影了。」

文化壁壘?審美差異?給《指環王》打一星為哪般?

坦白來說,這雖然是一句戲謔的調侃,卻在某種程度上暴露出了這個問題的本質。

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正如這位網友所說,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不斷擴張,市場化帶來的必要結果就是觀影用戶的下沉。

2002年4月,《指環王1》首次登陸國內院線,當年的票房才不過區區5000多萬。那時,全國影院數量為1024家,銀幕數量僅1845塊,甚至直到2003年,我們才有了第一面IMAX銀幕;而如今,我們的銀幕數量已經達到了7萬塊左右,是當年的380倍。

想當年,人們想要看一次《指環王》,可能只有在大城市的影院,甚至是相對比較富裕的家庭,才能有此機會。如今,無論是在哪裡,都能同時觀看到這樣一部經典之作。電影市場飛速發展,人們的觀影慾望提高了,觀影條件升級了,觀影人次也擴大了,但是觀影的口味卻變得更加多元了。換句話說,人與人的口味之間也形成了一定的差異,而這個鴻溝不是簡單就能被填平的。

文化壁壘?審美差異?給《指環王》打一星為哪般?

其次,可能是觀眾們的觀影期待產生了一定的偏差。

正如上面提到的,在完全不了解的情況下,抱著想要看一部絢爛繽紛的視覺奇幻大片的心態走進影院,那很可能會感到失望。《指環王1》的劇情可以說只是交代了一個大致的背景,「護戒同盟」是如何聚在一起的,一路上又發生了什麼事,以及最後又是如何分開的。到這裡,真正的冒險可能在剛剛開始呢。

最後,相比《哈利·波特》或者《冰與火之歌》,《指環王》這個系列在國內也確實受眾相對有限。

《指環王》的整個創作框架和背景基本上都根植於西方神話傳說,書中對於所謂神明、精靈、侏儒、獸人等各種群體的描寫,也都是西方文學裡會出現的東西。這些內容更適合擁有廣泛宗教信仰的西方人,對於一直以來浸染東方傳統文化的觀眾們來說,理解起來是有一定的差異。

而且,當年才剛剛進入21世紀,曾經那些有過「中土情懷」的觀眾和影迷們,現在恐怕也都逐步邁入了壯年。而現在市場上的觀影主力軍早已越來越趨向年輕化,如今的年輕人對於《指環王》這樣一個IP也沒有什麼情懷和認知度。忠誠善戰的阿拉貢、風度翩翩的精靈王子、博學睿智的甘道夫,這些經典形象在他們看來,可能只是一個個普通的角色,缺乏了當年的那種「一見傾心」。

文化壁壘?審美差異?給《指環王》打一星為哪般?

再加上,現代人在看慣了「狂轟亂炸」「五顏六色」式的好萊塢特效大片後,再回過頭去看這樣一部慢慢講故事鋪概念塑造人物的片子,不太感冒可能也是正常的。

總之原因是多樣的,年代不同了,看待一部影片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了。

文化壁壘?審美差異?給《指環王》打一星為哪般?

捍衛你打一星的權利,

但要警惕「盲目一星」

說了這麼多,其實並不是要給所有人的觀影品味分出個三六九等,更無意要評價每個人審美趣味的高低優劣。

觀眾們買了票去電影院觀影,結果發現影片並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出來之後給影片打一星,這樣的行為當然無可厚非。任何人都有對一件事物評價的權利,而審美和品味也沒有什麼等級之分,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個人喜好本來就是眾口難調的一件事。

退一步說,就算是「經典」,難道觀眾就沒有不喜歡的權利了嗎?當然不是。在院線君看來,能夠質疑經典是一件十分有勇氣的行為,更是一種值得鼓勵的態度。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當擁有挑戰權威,質疑權威的精神,並對「被封神」這件事保持清醒。

那麼,既然我們如此捍衛觀眾們「不喜歡」的權利,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們究竟在聊什麼呢?

文化壁壘?審美差異?給《指環王》打一星為哪般?

在院線君看來,需要警惕的不是觀眾們的差評,而是這個差評背後的東西,是那個潛意識裡可能會操控你的東西,是每一個帶有情緒性和發泄性的字眼背後的東西。

比如,「三個小時太長了,坐不住。」

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237分鐘,貝拉·塔爾的《撒旦探戈》450分鐘,如果這些你都看不下去,沒關係,《復仇者聯盟4》同樣也有181分鐘,但是很多人卻說沒看夠。時長當然會影響觀眾們的觀感,但是有沒有考慮過,很多時候其實是自己的問題,是自己沒有那個耐心了。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我們正處在於一個越來越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廣告推送、流行符號、快餐文化、三五分鐘的短視頻正在瘋狂地占據著我們的時間,我們習慣了這樣一種瞬時的思考,也習慣了去獲得短暫的情緒滿足。人們變得很難有耐心靜下來去看一部長電影,閱讀一本長篇小說,人們正在被這種碎片化的信息所「綁架」,這是科技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我們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再比如,「看不懂,為什麼沒有結尾就結束了。」

如果是稍微了解一下影片的相關背景,可能就會明白,雖然這是一部獨立的電影,但是其實只是原著里1/3的情節。對於一部長篇小說而言,精彩才正要開始。

換句話說,電影為什麼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結尾,才算是好的電影呢?我們在看一部電影之前,究竟需要建立什麼樣的期待?類型片尚且可以為了迎合觀眾口味從而選擇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局,但那些非類型片呢?我們是否應該讓創作者放棄個人表達去滿足大多數人的喜好?這些問題,恐怕都是大家需要好好考慮的。

文化壁壘?審美差異?給《指環王》打一星為哪般?

當然了,我們並不是需要所有觀眾都變成專業影評人,也並不指望觀眾們走進影院前對於影片的背景介紹和相關知識都了如指掌,更沒有這個必要。

提出這些問題,院線君也明白,在現階段的國內而言,並不會有任何的答案,本來這些問題也沒有標準答案。

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電影仍然是一種娛樂手段和消費商品,人們走進電影院,想看的是那種不需要太多思考的,能夠給予強烈感官刺激的片子。這些電影要麼具備普世的情感表達,要麼具備強烈的情緒煽動力,要麼則能讓人捧腹大笑。至於那些不符合觀眾觀影預期的片子,出於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反而往往不怎麼被待見。

但院線君認為,去討論它,仍然是有必要的。不管是好評還是差評,能被聽到就已經是觀點交鋒的第一步了,至於剩下的,當然還需要持不同觀點的人去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文化壁壘?審美差異?給《指環王》打一星為哪般?

說到底,對大多數觀眾而言,《指環王》當然是經典的好電影,這點毋庸置疑;而那些打一星的觀眾可能也是真的不喜歡,這也沒什麼好苛責的。但是,在個人品味和藝術價值中間的鴻溝,卻是真實存在的,也是人們需要去反思的。

究竟是去想辦法彌合縫隙,還是繼續跟隨自己的喜好,都沒有對錯。重要的是,是否擁有獨立思考、學習和辨別的能力,能夠自由地聽從內心做出選擇並坦然接受它,這或許才是給《指環王》打一星背後,需要我們所有人警惕的東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xkV7ngBrsvY2_Uuod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