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村、黃瓜營、、、雲南這些「怪哩咕咚」的地名,真的很怪!!!

2019-08-04     盤龍MoreLife官方號

雲南一直是一個具有複雜神秘的人文氣息的省份,從「摘下草帽當鍋蓋,三個蚊子一盤菜」這樣的雲南十八怪,到傈僳族、布朗族、獨龍族、基諾族、普米族、拉祜族等15個雲南獨有的少數民族......

可以看出,雲南真的很「怪」



比如前幾天,小雲在使用地圖的時候就發現一些奇奇怪怪的地名,比如「貓鼻子山」「雞叫山」「雷打山」「癩石頭山」




最容易讓人想偏的地名


【菊花村】

昆明市菊花村的盛名,連外省的朋友們都聽過。「菊花」一詞已經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外地同學聽到這個都露出會心一笑,那麼菊花村到底是幹什麼的呢?


其實,人家這個地方也是十分純潔的。

菊花村地處昆明的東部,五十年前是一個並不引人注目的小村。解放初期全村八十四戶人家,後山高大的麻栗樹,遮天蔽日,村前一片茂密的菊花萬紫千紅,故得名菊花村。


【吹簫巷】

在昆明,能和菊花村一樣出名的地名,唯吹簫巷莫屬了。不要在上揚嘴角露出奇怪的微笑了~


吹簫巷其實是個很文藝的地方,其實這條不起眼的小巷早在明清時期就存在,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因為這裡曾有藝館戲園,琴瑟和鳴,常常飄出美妙的簫聲,是才得此名。


後來的吹簫巷逐漸蕭條了,抗日戰爭時期又被慘遭轟炸,重建之後也沒有了昔日藝館戲園的蹤跡,成為了一條除了名字以外都很不起眼的小巷。


【酒井】

聽到這個名字,不少同學已經心癢毛抓了:「不要攔著我,我要跳進去喝個夠!」如果你生活在清朝,那麼恭喜,你真的可以在這個地方里喝個夠。


酒井哈尼族鄉位於普洱瀾滄縣境東部,酒井得名於鄉駐地酒房。清朝末年,此地善煮酒,酒業興旺,名揚四方,當時人們稱此地酒如井水,常流不息,故得此名。


【黃瓜營】

看了前面的菊花村,你肯定以為黃瓜營里都是種黃瓜的。哈哈哈,大錯特錯!其實,黃瓜營根本就沒有黃瓜!


黃瓜營位於昆明市西山區。明代的時候這裡是駐兵營地,首領姓黃,大家就叫這裡黃官營。後來,昆明方言你懂的,說著說著就成黃瓜營了。

說起昆明以「營」為地名的地方,真的是和歷史有著說不明道不明的關係。

長官姓氏設為營、盤江東側張官營

旗官姓氏設為營、穿金西有王旗營

金汁河西官姓任、因此得名任旗營

村子原名黃官營、久之改名黃瓜營

張姓村民獻大刀、因此得名金刀營

戰時豆腐供軍用、因此得名豆腐營

村民紡線為副業、因此得名麻線營

大觀河西種棕樹、因此得名棕樹營

大姓大族設為營、昆明多得數不清



最文藝的地名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作為旅遊熱門目的地為人熟知,因為聽的多了,大家也就慢慢習慣了這樣特別的地名。


其實香格里拉是迪慶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

這裡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下轄市及首府所在地,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橫斷山區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區交界地,也是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景區所在地。香格里拉藏區歷史悠久,自然風光絢麗,擁有普達措國家公園、獨克宗古城、噶丹松贊林寺、虎跳峽等景點。


【普者黑】

和香格里拉一樣,少數民族聚集地取名的依據都是按照當地特有語言取成。


普者黑彝語意為「魚蝦多的池塘」。從地名上我們就可想像:清澈的湖水,水中魚蝦肥美,遊人既可享受游湖之樂,又可品嘗魚蝦之鮮。現在去普者黑玩一玩,一樣能體會到著魚米之鄉的溫情。


在普者黑,還有一個名字大氣的草場,叫做捨得草場。這裡的「捨得」也是是彝語。舍:箐;得:窪,含義是窪塘箐。捨得景區主要以草場、高原風光、名優特產、濃郁的民族風情及革命根據地五絕而著稱。捨得草場面積達10多萬畝,是雲南省最大的草場,被譽為文山的」小香格里拉」。




最具有吃貨屬性的地名


【一窩羊】

一窩羊位於昆明市圓通山東北面,原來緊挨著古城牆的外邊叢生著一大片青灰色山石。從山腳到山頂,一堆一壘,大小不一,從城牆上往下望,它們分布得雜亂無章,或聚或分,一塊塊一簇簇地從土裡冒出來,乍一看就像羊群在山坡上悠然吃草。特別是冬天下雪後,那些「羊群」的模樣更是栩栩如生,因此人們以形喻名,稱這一帶為「一窩羊」。


上圖是老照片里的圓通城牆和「一窩羊」,可能由於當時技術限制,拍不出那些「石頭羊」了,同學們只能自行想像了。


【菠蘿村】

此菠蘿村可不是海綿寶寶的菠蘿屋,也不是買賣或者種植菠蘿的村子。


菠蘿村位於昆明市北市區,菠蘿村是昆明精神病院所在,昆明人在說笑時常說「你給是菠蘿村後牆倒了跑出來的」,意思就是在調侃對方是神經病。


根據資料記載,菠蘿村原名滇陽驛,是元代昆明通往中原與京都的重要通道。


【小花椒巷】

位於近日公園以南,東起東寺街的獨口巷。民國初軍官馬伯庵在此建房成巷,以與花椒巷相連得名。


【炒豆巷】

炒豆巷位於昆明翠湖公園以南,武城路以北的獨口巷。因清末巷內有兩家人善營炒豆得名。


最難念的地名


【牛戀村】

牛戀村在晉寧縣城東北9公里,走高速去玉溪的必經之路。要是L N不分的小夥伴,看見這個地名可能舌頭都要打結了,niu、liu、niu......


一說是從前這個村的漁民,賣一頭耕牛到滇池對岸的海口,後來牛從海上游水歸來,所以村子就被稱為「牛戀」。另說是有一群牛在滇池中吃水,戀而不去,最後化為石,因此而命名為「牛戀」的。

祿脿

赤鷲

漾濞

羊苴咩城

苴力鎮

寧蒗

者竜鄉

澧江

窪垤

還有這些,生活中不經常用到的生僻字,這樣的地名你能把他們讀對嗎?


別猜啦,螢幕前的你肯定是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來看正確答案唄。

【祿腋】在當地,通常被讀做lù piǎo,但官方讀音是lù biǎo。

祿腋為彝語,意為"白石頭多的"。祿腋是安寧縣通往滇西的通道,歷代皆在此設"鋪",稱祿膿鋪。

【赤鷲】正確讀音:chì jìu

赤鷲鄉隸屬雲南省昆明市富民縣北部,鄉內有甜楊梅、紅櫻桃、大板栗萬餘畝,是全縣最大的板栗集散地。

赤鷲鄉歷史上森林茂密,曾有一種赤色羽毛的鷲鳥棲息, 因此得名。


【漾濞】正確讀音:yàng bì

漾濞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是博南古道、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滇緬公路、大保高速公路、320國道和大瑞鐵路穿境而過。

【羊苴咩城】正確讀音:yáng xié miē chéng

「苴咩」的讀音,《蠻書》卷1原來有註:「上音斜,下符差切」。「苴」讀「斜(xié)」,《集韻》徐嗟切,平麻斜。古城名,故址在今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唐代南詔國徙都於此,始建城。城池遺址在今大理古城及其以西地區。


還有 【寧蒗 níng làng】 【者竜鄉 zhě lóng xiāng】【澧江lǐ jiāng】【窪垤 wā dié】

你讀對了嗎~


最有歷史故事的地名


【洪化橋】

你有沒有聽過吳三桂的故事?聽過的話你對這個地方一定不會陌生。

吳三桂之孫吳世璠稱帝改年號為「洪化」,並將其居住的府邸稱為「洪化府」,門前的石橋遂改為「洪化橋」,這便是洪化橋的由來。

講武堂南門與洪化橋老照片


【逼死坡(篦子坡)】

昆明人都知道的「逼死坡」,就在五華山之西,今華山西路中段陡坡地帶(昆明市婦幼保健院旁邊)。

這個地方的名字來源,還是和吳三桂有關。

明代末年,永曆帝朱由榔在李定國、白文選等旌擁下入滇,以昆明為滇都、五華山的宮殿為王宮。

清順治年間,吳三桂率清兵臨滇,永曆帝逃往緬甸瓦城。後在清兵威逼下,緬王交出了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四月,吳三桂在坡頭的金禪寺內,縊死了永曆帝,於是民間就把這個坡,稱為「逼死坡」。

清政府官方為避「逼死坡」有損聲譽之諱,取「昇平盛世」之意,於道光年間(1821—1850)更名為昇平坡(昇平坡)。但是倔強的民間還是稱它逼死坡。


現在這塊碑還在,上面署名處的「三迤士民恭立」,是民國元年(1912)雲南都督蔡鍔所為~


【象眼街】

相傳象眼街從前是叫鸚哥花街,清朝末年由緬甸進貢來的一匹大象,來到象眼街,跪在街口半個時辰之久才起身離去。

大家認為這是吉兆,就在大象跪的地方用紅、白、黑、三色石拼成象的頭形,這就是象眼街的由來。


【魚課司街】

唐南詔時,此地設管理水產、徵收魚稅的衙門「魚課司」,由此得名。魚課司街東起書林街,西至東寺塔,緊臨雲南第一人民醫院到了今日也是一條熱鬧非凡的街道。


(轉自:一部手機游雲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xTQYmwBUcHTFCnfO0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