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人、大先生們
1980年代,社會環境空前寬鬆,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大學校長。這批優秀的大學校長,恢復或重建了大學精神,讓大學更像大學,甚至可以說為大學重新注入了靈魂,他們因此被一些大學稱為「大學之父」。這批校長大都在民國時期完成大學學業,對正常的大學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可以說接續了優良傳統,他們永遠被懷念。
你心目中的的大學校長是怎樣的?
民國時期,優秀的教育家燦若星河,僅大學校長而言,蔡元培、馬相伯、梅貽琦、郭秉文、羅家倫、張壽鏞、蔣夢麟、任鴻雋、張伯苓、竺可楨、茅以升、唐文治、薩本棟、陳裕光、吳貽芳……這個名單可以很長很長。
而1980年代呢?1980年代意味著什麼?那是一場浩劫之後的重建,是對此後30年高等教育拓荒的奠基與構想,這是意義深遠又責任重大的時期。幸好,1980年代湧現了一批優秀的大學校長,他們恢復或重建了大學精神,讓大學從骨子裡更像大學——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甚至可以說為大學重新注入了靈魂。他們都在民國時期完成大學學業,因此可以說接續了優良傳統,他們永遠被懷念。
朱九思院長
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
朱九思1916年2月出生,武漢大學肄業,1953年至1984年任原華中工學院副院長、院長、院長兼黨委書記。在華科大,朱九思被人稱為「華工之父」。朱九思卻稱,他在華科大其實只乾了兩件半事:一是採取超常規的辦法廣攬了一大批人才;二是提出了發展新思路,「走綜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學的前面」;半件事是植樹造林。」
1972—1979年,朱九思頂住壓力,不惜一遍遍修改黑檔案,共調入教師625名,分別來自20多個省市500個單位,許多被壓得直不起腰、用非所學的知識分子,在這裡受到信任和重用。他們進入華工以後,華工的教學水平和科研學術能力很快提升。從八十年代初開始,從前默默無名的華工迅速躋身全國一流名校之列。
在剛剛恢復高考那幾年,大學裡重理輕文的現象十分普遍,不僅工科學生輕視人文學習,連老師們都不太重視這方面。而朱九思卻一直有個信念,要培養工科學生的人文情懷。正式提出要把華中工學院辦成綜合性大學。
章開沅校長
華中師範大學
章開沅,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1951年9月入華中大學(即今華中師範大學),在歷史系先後任教員、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1985年8月至1991年3月擔任華中師範大學校長。
他獨闢蹊徑,在辛亥革命史、中國教會大學史、南京大屠殺歷史文獻等諸多學術領域均有開創性貢獻,著述宏富。他從事教育工作65年,並擔任華中師範大學校長6年,育人無數,華中師大的學子們非常擁戴他,特別喜愛聽他的報告。
章開沅在報告中談到知識分子要善於獨立思考,大學應該培育優良的學風,良好的大學學風應該引導社會世風,而不是受其影響和污染。他講到教師節,省委某副書記、某副省長、省教育廳領導及其各路媒體去他家慰問、採訪,被他拒之門外。他說,尊師不是面子工程,而應該做實事。
對於大學,他反覆強調「兩個回歸」:回歸常識,回歸大學本位、教育本位。不能把大學管得像一個行政機關,完全是行政命令的。他認為自己當校長堅持了一個學人應有的品行,敢於談與領導不同的意見,有的會不去開,有的事不去做。
2002年,章開沅被學校聘為資深教授,這個待遇能夠享受包括每年十萬元的津貼福利,但隨後的三年,章開沅先生四度提出辭去資深教授,且言辭懇切地表示「榮譽可以終身,待遇應該退休」,最終,學校決定同意他的請辭,章開沅也因此成為我國人文社科界辭去資深教授的第一人。
丁石孫校長
北京大學
丁石孫,數學家,數學教育家。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1984年至1988年北京大學校長、教授。
在北京大學的40多年中,丁石孫的大部分時間花費在教學上,先後教過20多門課。最小的課是用兩個小時給圖書館系的學生講現代數學的分類,大課則有為數學系200多學生講1年的高等代數。教學方式由淺入深,給學生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石。
他認為教學對於開拓教員的知識面很重要。每教一門新課都會感到壓力,邊教邊學,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即使有的課程重複地教也會加深對於知識的理解,因此,他的教學贏得了所有學生由衷的尊敬與愛戴。
在管理學校上,他強調從嚴治校,但希望能給學生營造寬鬆的成長環境。「個人需要自由發展,老師也需要自由發展。我覺得校長並沒有高人一等的地位,你唯一的辦法是創造條件讓大家能夠自由發展。」他後來如此回憶當時的治校理念。
丁石孫的電話號碼在北大是公開的。有學生覺得食堂太難吃,直接打電話向他投訴,他立刻進行食堂改革,引進競爭機制,讓飯票在各食堂通用,才有了現在北大食堂的質量。除此之外,他還常讓王義遒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意見,他自己也常常直接跟學生對話。有一段時間,他幾乎每周固定和一些學生見面交流。這些學生思維活躍,關心國內國際大事,雙方常就學校改革平等交換意見。他的開明,深受學生的喜愛。
江平校長
中國政法大學
江平,1930年生。1948年至1949年就讀於燕京大學新聞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1956年畢業後回國進入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任教。1983年至1990年歷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校長。1983年中國政法大學成立,校長由司法部長兼任,江平是主管教學的副校長,主持校務。他不僅是中國政法大學的精神符號,也是整個法學界的精神符號,被稱為「中國法學界良心」。
江平主持校務期間開創了極為寬鬆、自由的法大文化和精神傳統。江平時代首創了法大學生選老師的自由選課傳統。法大同一教研室的幾位老師同時開課,任由學生選擇。學生的選擇給老師也帶來壓力,努力提高教學水平。那個時代的學生說:「與其說我們當時在法大學到了什麼知識,不如說我們從來沒有被強迫灌輸意識形態的教條。」江平擔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期間,發揚民主,按期召開的學生對話會,帶領同事與學生展開對話,並積極回應學生的合理訴求。
江平愛護學生的事例不勝枚舉,雖然只在1988到1990年間擔任了兩年中國政法大學校長職務,但卻被法大人稱為「永遠的校長」。江平卸任校長以後,為中國的法治建設奔走呼號,以其「只向真理低頭」的精神品格和人格魅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法律人。
江平在2012年法大60年校慶上的演講中指出,中國政法大學儘管成立60年,但作為一所大學應有的精神基礎還很欠缺,法大的校風尚未成型,法大的精神傳統更有待於完善。人格獨立和學術自由才是大學的靈魂,沒有人格獨立和學術自由的大學就沒有靈魂。
劉道玉校長
武漢大學
劉道玉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原武漢大學校長,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教改風雲人物。「四人幫」被粉碎後,他被「借用」到教育部,擔任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主抓高等教育的撥亂反正。在鄧小平召開科教座談會期間,他作為座談會的組織者之一,建議來自武漢大學的代表查全性當面向鄧小平建言,廢除了「文革」中盛行的大學推薦制,從而恢復中斷多年的高考招生制度。
高考的恢復,是全國改革的先聲。就是在這種春潮湧動的關口,以身體不適為由辭卻教育部一切職務的劉道玉,回到了武漢大學,旋即被任命為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1981年,他48歲,被任命為武漢大學校長,成為當時中國重點大學當中最年輕、最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氣的校長。
上任不久,他就大刀闊斧,從教育體制入手,進而對教學內容到管理體制進行全面改革:學分制、主輔修制、轉學制、插班生制、導師制……推行新制度的時候,他從不向上頭打報告,堅持認為這些都是校長的職責和權力。這一系列現代高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模式,均始於武大。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自此拉開,擴散全國,武大也被稱為高校戰線上的「深圳」。
改革是劉道玉一生的關鍵詞,際遇、世故、權力甚至歲月都無法從他身上奪走對教育改革的執著。1988年,劉道玉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被免去武漢大學校長之職,原因眾說紛紜。在很長一段時間,武大校長的名冊里甚至沒有劉道玉的名字,校報也不刊登他的文章。然而,幾乎每一個武大學生都認為,劉道玉校長是這所學校的精神力量,是他們「永遠的校長」。
那個時代的大學校長還有很多,比如上海大學錢偉長校長、北京著名的「十校長」,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不得不說,時勢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