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的張衡地動儀:我身世複雜,但不是假的

2022-08-22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失傳的張衡地動儀:我身世複雜,但不是假的

貝弗里奇曾經說過:"偉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謙虛謹慎的。"小謹慎多制勝,然而,目前來看,無論是熱愛散布謠言的網絡,還是各個學術界裡所謂權威的大佬們,大多都不具備謙虛謹慎的美德。

真品早在張衡去世以後就失傳了

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一直以來都是國際上權威的人類智力作品維護者。在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大廳,曾經展覽我國政府1980年所贈送的景泰藍張衡地動儀,彼時同框的還有美國第一次登月時帶回的石頭。

可以說,這是在某一方面上肯定了中國古代科技技術水平。

張衡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東漢時代各地經常發生地震,根據《後漢書》記載,在公元92年間到公元125年間的三十多年內,一共發生了26次大地震。

地震不止引起江河泛濫、山崩地裂,還導致許多百姓房屋倒塌、流離失所,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難民。張衡心繫百姓,開始鑽研如何掌握地震動態。也就是如此,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候風地動儀"於公元132年誕生了。

這台候風地動儀並非擺設,在公元134年12月13日,龍機吐出銅球,成功地在洛陽預報了西部隴西地區的地震。兩地相隔一千多里,可見張衡地動儀的測震靈敏度極高。

不過,遺憾的是,所展覽的這個景泰藍張衡地動儀和其他地動儀一樣並非真品,僅僅只是專家們根據古書記載的圖樣和文字而還原的複製品,真品早在張衡去世以後就失傳了。

張衡地動儀身世複雜,開始遭受質疑

然而,這樣一個偉大的發明卻開始遭受許多質疑。

1980年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將景泰藍張衡地動儀展覽於大廳內之後,開始有許多人關注到這個外表精湛典雅、充滿藝術韻律和民族風格的"國禮"。

圍繞著張衡地動儀是否具備被展覽的資格,許多學者開始研究起張衡地動儀是否真的能測震。其實早在1882年近代地震學之父約翰·米爾恩就對這個世界上第一台測震儀器感興趣,並做了有關"立柱驗震"的相關實驗。

約翰·米爾恩

不過,約翰·米爾恩最後並沒有成功,他認為張衡地動儀只能在懸擺的情況下才能進行驗震,此後也開始有了張衡地動儀應當為懸擺柱的說法。

不單是約翰·米爾恩,在其以後的多國學者都並不能成功利用立柱的方式驗震。於是自1969年開始,國外有些刊物就開始發表有關質疑張衡地動儀的學術文章。

文章大多表達一個觀點,張衡地動儀除了代表中國古代的科學創造力以外,並沒有精確的科學理論支撐。甚至出現了張衡地動儀是"華夏科學停滯特點的典型表現"這樣的言論。換句話說,便是直接公開批評張衡地動儀並沒有測震的能力。

由於不止一位外國學者發表這樣措辭嚴厲的學術文章或質疑或批評張衡地動儀,網絡也大範圍地散布了張衡地動儀並不能立柱測震的謠言。

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最後決定將一直擺放在展廳的景泰藍張衡地動儀撤下。

國內也有大部分人開始產生了嚴重的不自信

甚至令人寒心的是,就連國內也有大部分人,因外國學者的否定開始對張衡地動儀能否測震產生了嚴重的不自信。國外波瀾未平,國內也有某些科普作家開始興風作浪。

2010年12月1日,有些學者在網上公開發表質疑張衡地動儀是否管用,表示失傳的張衡地動儀經過復原以後,只是一個不具備監測功能的"藝術品"。

對於張衡地動儀的原理,這個面向千萬大眾的學者,竟然沒有通過任何全面研究就直接全盤否定,聲稱張衡在當時並沒有根據物理學及地震學知識,知識根據陰陽原理。

這位學者不是國內的個例,國內還有人直接寫信給教育部長,要求教育部撤掉教科書中關於立柱式地動儀的記載,這也導致最後所有教科書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部分都被刪掉。

然而,這些充滿質疑、毫無根據的言論,不但殃及中國古代技術成就在國際上的可信度,對於張衡地動儀及它的發明者而言,也是十分不公平的。

立柱重心恰好位於其著地面正上方

目前世界上所有展出的"張衡地動儀"都並非真品,均為不同學者根據古籍複製得來的擺式地動儀。二十世紀50年代我國考古學家王振鐸也曾經成功複製了一台張衡地動儀。不過,早在王振鐸測試過後就得出了無法有效靈敏驗震的結論。

儘管如此,責任也並非在張衡以及他的發明身上。這些缺乏深度定量分析的"懸擺柱"無法代表張衡本人製作的"都柱"。

2005年,我國又對張衡地動儀進行了一次模型復原,參與復原的馮銳曾經公開表示,2005年版的地動儀具備驗震功能,並且此結論已經經過多名國家院士鑑定。

而在七年前,我國中科院資深的天文儀器研究員胡寧生先生也以其多年以來從事天文儀器精密性研究的經驗重新實踐了"立柱驗震",並且僅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成功地完成測震,同時還直接解開了困惑眾人的立柱驗震謎團。

胡寧生先生通過實驗,明白了張衡整個儀器的核心所在必須達到"立柱重心恰好位於其著地面正上方"這個要求。然而,要達到這個要求卻並不簡單。

完成整個測震實驗,不但需要立柱本身和地面之間做到同心,還得滿足中心線的絕對對稱。這就要求學者必須在立柱的外側通過給予一定量的平衡重,來實現立柱的"平衡調整"。

再者,立柱以下的支撐平面必須精準到絕對平行,這就要學者們考慮到精細調平的細節同時還得具備精細調平的能力。而一旦沒有達到精細的標準,整個測震實驗就失去了意義,因為成功測震的前提早就被破壞了。

胡寧生先生揭示了其他學者一直忽略的地方:立柱的絕對直立及立柱亂倒。胡寧生先生表示,對於靈敏度十分高的立柱來說,要實現它的絕對穩定是十分難的。這不但考驗了學者在實驗之前的分析能力還考驗了學者們的解決能力。

然而,大多數學者並沒有重視這個問題,甚至在測震失敗以後都並不清楚導致整個實驗失敗的原因。而在大多數失敗者相逢的時候,也只是會一味的否定整個發明罷了。

各國學者都忽略了張衡地動儀的驗震立柱,僅僅把它當作普通的柱子對待,殊不知這隻驗震立柱,其實是整個實驗里最需要認真對待的精密零件。只知道用粗糙的立柱來完成實驗,更別提會對地面作任何平衡調節了。

張衡地動儀得到了正名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自七年前起特地主持召開有關張衡地動儀學術研討會。目前國內所有專家都認可了胡寧生先生對立柱驗震原理的說明,也完全認可了張衡地動儀的測震功能。

四年前的11月,中國科學技術學會特地為張衡地動儀"立柱驗震"的準確性和精確性召開學術鑑定會,與會專家們也都肯定了張衡地動儀作為立柱式地動儀的可行性。

郭沫若先生曾經為張衡題詞:"萬祀千齡,令人景仰。"無論是一千多年之前還是一千多年之後的今天,張恆都是活在世人的讚譽之中的。這樣一位品德高尚的學者,我們毫無理由懷疑其會不顧聲譽而製造一個不合格的東西向世人展示。

如今,張衡地動儀也得到了正名,討回公道,向我們證明了它歷時一千多年的驕傲和輝煌,張衡地動儀不是假的的,它是不容被懷疑和輕視的,那些所謂的汙衊和謠言如今也不攻而破。

文/滿關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ff5728c8da7b1a7632b3a56718e46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