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韓劇接連大爆,推出了不少口碑之作:《二十五,二十一》《語義錯誤》《少年法庭》《再次我的人生》等等。
其中,評分最高、最引人共情的,是這一部——
《我的解放日記》
《我的解放日記》又叫《我的出走日記》。
4月開播後,它評分一路走高,從剛開播的豆瓣8.9分攀升至9.1分,是近期口碑最好的一部韓劇。
雖然分數很高,但它跟我們熟悉的主流韓劇又不盡相同,沒有懸疑探案,沒有禁忌尺度,沒有政商勾結,沒有甜蜜愛戀……
它只是映照時代,扎紮實實地拍我們的職場、情感與生活。由於太真實,它被不少網友盛讚為「終於有人演出我畢業後的生活了」「這劇仿佛偷窺了我的生活」。
如果你因愛情失意感到痛苦,因職場社交感到焦慮,因上下班通勤不便感到疲憊,那你大機率可以從中收穫共鳴、撫慰與溫暖。
《我的解放日記》是一部強強聯手的優質作品。
導演金錫允,代表作是《住在清潭洞》《耀眼》《至上之法》;編劇朴惠英,出道至今只推出過4部作品,但卻部部經典,走「致郁+治癒」路線,獲得過百想藝術大賞電視類最佳劇本的《我的大叔》就出自她之手。
金錫允和朴惠英之前合作過《住在清潭洞》,這一次是他們再度聯手。
《住在清潭洞》
劇中故事,主要圍繞廉家三姐弟所展開。
三姐弟居住的山浦市,是京畿道下的一個小山村,相當於是首爾的郊區,用他們的話說,「京畿道就像蛋白,包圍著首爾的蛋黃」。
三姐弟都在首爾上班,每天7點起床,先乘公交再換地鐵,單趟通勤時間高達一個半小時。周末難得休息,還要從都市生活中走出,和父母一起干農活。
漫長的通勤,給他們帶來了嚴重的消磨,到家已經入夜,常常連黃昏都看不到。
除此之外,他們還要面臨各自的糟心事。
大姐基正個性洒脫,嚮往愛情,但始終遇不到自己的真命天子,總是相親失敗。她既想很快找人戀愛,又希望戀人的素質在80分以上。
現實中,像基正這樣的恨嫁女數不勝數。明明比誰都渴望找良人出嫁,可愛情偏偏對她避而遠之。
《我的解放日記》里,編劇借基正好友之口,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基正單身的原因所在——相親戀愛時,總是無視對方的優點,放大對方的缺點,有著不成熟的愛情觀。
二弟昌錫是個平平無奇的便利店店員。
開場沒多久,他就經歷了一場分手,女友對他百般數落:家住太遠約會總是遲到,作風寒酸總吃過期便當,說話老土還沒有70後時髦……
昌錫的痛處被女友一一戳中,他深知自己不是女友的最佳選擇。於是,自尊心作祟的他,加速了戀情的結束。
他將分手歸咎為自己家境貧困,沒有一輛像樣的汽車,因為「沒車,情侶都沒地方接吻」。他想貸款買輛電車,卻被父親一口回絕,搬出了他之前貸款的不良記錄。
沒車又沒房的他,除了「有趣」別無所長,一把年紀依賴父母啃老,始終無法擺脫自己小鎮青年的標籤。
三妹美貞敏感內向,就職於首爾的一家大公司,是當代社畜的典型代表。
她起早貪黑地工作,卻沒能換來優秀的業績。辛辛苦苦完成的文件,常常被上司貶得一文不值,塗滿刺眼的批註。
工作不順,似乎與她不善經營人際交往密切相關。
有點社恐的她,在公司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透明,雖然一直努力合群,卻始終游離於人群之外,難以融入。
同事邀她去保齡球館團建,她硬著頭皮去了,結果現場的所有歡鬧,都與她無關。部長問她家住哪裡,她認真作答,但對方沒等她說完,就轉身投入球場。
輪到她上場打球,她丟出保齡球,結果一個瓶子都沒碰到,她尷尬回頭,卻發現現場沒有一個人注意或在意她的窘態。
周圍總是不乏能輕易活躍氣氛的人,但美貞卻連附和都不擅長。
美貞每天都要掐著時間趕末班車,如果回家時間太晚,她就不得不和哥哥姐姐一起拼車回家。
可同事對此並不理解,總是報以「何不食肉糜」式的問詢:「你怎麼可以每天都把青春耗在回家路上?」
男同事對美貞的評價,是「五官看上去很漂亮,整體卻很平凡的樣子,看上去沒什麼魅力」;她以為在工作中交到了朋友,但對方與其他同事周末結伴出行,卻唯獨沒有邀請她……
對內向的人來說,社交就是工作。社交中的每一秒,都是一種內耗。而一潭死水的生活,就像一汪沼澤,把人拽往更深的深淵。
透過美貞,我們可以看到由內而外的時代倦怠:「我不知道是從哪裡開始出了問題,但我就是累了。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像在工作,清醒的每個瞬間都在勞動。」
公司里,與美貞境遇相似的還有兩位同事:一個是被視為老古板的中年科長,一個是獨自帶娃的離異男子。
他們是公司」幸福支援中心「的重點關注對象,總是被公司反覆叫去談話,問他們何時加入同好會,變得「更合群」。
在公司其他人看來,所有人必須保持一致的步伐節奏,才能跟上幸福。
這種步調一致,其實是一種看不見的職場規訓,與美劇《人生切割術》里的「記憶切割」異曲同工。
對此,美貞三人非常無奈,總是止不住地吐槽——
「他們就不能放任內向的人待在自己的小角落嗎?」
「我有必要認識全公司的人嗎?」
「難道大家學生時期,都當過文娛委員嗎?」
不想參與職場社交的他們,結果卻陰差陽錯地成了同好。
他們群策群力,成立名為「解放俱樂部」的同好會,將自己從同好會和他人定義中解放出來,「大韓民國雖然在1945年獨立,但我們還沒獲得解放」。
從這時開始,《我的解放日記》正式引出主旨,在致郁外衣下,顯露出它令人感動的治癒內核。
治癒(解放)的力量來自哪裡?答案在田園生活和具先生。
導演在色調上用了鮮明的配色去區別鄉間風光和城市街景。鄉間風光是高飽和的暖色調,是明媚鮮亮、生機勃勃的自然風光;
城市街景是低飽和的冷色調,是灰暗低沉、高樓林立的水泥森林。二者放在一起做對比,孰治癒、孰致郁,看上去一目了然。
與此同時,具先生的意外走近,也給美貞掀起了一陣情感漩渦。
具先生是廉父請來的幫工,平時一聲不吭,基本不與人交流,除工作時間外,其他時間都在拚命酗酒。
美貞因遇人不淑,背上了一份債務,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她不得不拜託住在隔壁的具先生幫忙接收催繳貸款的信件。
兩人因此有了細微的交流。
神秘的具先生並非普通人,他來到郊區生活,是為了逃避過往,但具體逃避什麼,在前面幾集裡,該劇並沒有明確揭曉。
有一天,美貞的帽子被風吹走,具先生縱身躍過堤坎幫美貞拾回帽子。這讓美貞看得出神,仿佛看到了她所嚮往的「解放」。而具先生這一刻在心底默念的,正是美貞之前對他說過的一句話:春天到了,你和我,一定都會蛻變。
不難想見,循著治癒這條路走下去,美貞和具先生勢必會像《我的大叔》里的男女主那樣,重新出發,互相治癒。
雖然《我的解放日記》的設定喪到極致,但它卻通過對負面情緒的精準拆解,讓人產生了真切的共鳴,為接下來的治癒做好了鋪墊。
劇名中的「解放」,包含了釋放心靈、與自己和解的意思,意在讓人重拾勇氣,堅韌前行。
目前,就「解放」議題來看,該劇還只是給出了一個引子,對於如何解放,還沒有給出太多的具象化表達。希望在接下來的劇情里,該劇可以在心靈共情和情感修復上多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