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教育的根

2023-05-07     校長傳媒

原標題:家,是教育的根

一個負責任的家長,不僅要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工作,還要準備做好孩子的「終身老師」的工作。

沒有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長早早就把孩子送進早教機構,希望能「贏在起跑線上」。

他們將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承包一切家務甚至包括幫孩子清理書包,希望為孩子創造最好的讀書環境……

可是常常事與願違,再好的學校再優秀的老師也不如父母的家庭教育更重要。

因為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你們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們的言傳身教就是孩子的人生課堂。

1

教育的根到底在哪裡?

——家

一提起教育,我們都自然地想到了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在學校中實施的教育,按水平可分為幼兒學校、初等學校、中等學校、高等學校,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

其實,孩子從呱呱墜地起,就欣喜地來到了他們的學校,那就是他們幸福的家,父母就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

所以,我們要把孩子教育的大廈建牢,就要打好教育的地基,紮好教育的根,那麼我們追問——教育的根到底在哪裡?

其實,教育的根不在學校,也不在社會輔導機構,教育的根就是家。

2

養育孩子的另一副重擔

——家庭教育

當我們感慨「生一個孩子容易,但養一個孩子很難」時,我們就已經意識到了:養育孩子的另一副重擔——家庭教育。

孩子成長的第一次區分就是從「家」開始,要不為什麼都是老天賜予的小天使,為何有的孩子各個方面都出類拔萃,而有的孩子卻一切平平?

其實,作為父母要把「家」看做孩子健康成長的原動力, 要從家庭生活的點滴細節中發掘孩子的天賦,並適時引導,這才是成就孩子的教育之道。

3

家是培育孩子成長的土壤

有個智慧的人培養孩子總結了三句話:

第一句話:「孩子,爸媽沒本事,你要靠自己了。」不包辦,把責任還給孩子,讓孩子擁有了責任心。

第二句話:「孩子,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傷害別人的事情。」講德行,告訴孩子做人的標準。

第三句話:「孩子,撒開手闖吧,實在不行,回家來還有口飯吃。」無私的愛,無盡的愛!

而同樣的問題,有些人在培養孩子時的三句話就截然不同:

第一句話:「寶貝,你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爸爸媽媽幫你搞定!」剝奪了孩子負責任的權利,培養出了沒有責任心的孩子。

第二句話:「寶貝,出去不能吃虧,別人打你一定要還手!」基本的做人準則都沒有教對,可能培養出「缺德」的孩子。

第三句話:「我告訴你,你要是再不好好學習,長大沒飯吃別來找我!」有條件的愛,根本不是真愛。

4

家長是一種職業

教育的根是從家延伸出來的,而家的經營關鍵在家長。

一直在思忖把「家長」這種身份和責任用一個什麼名詞來形象而準確地描繪一番,不經意看到一個網友的個性簽名 ——家長是一種職業。

我的眼睛一亮,正說到我的心坎上。

能把「家長」這個光榮而沉重的頭銜頂起,是需要我們像對待職業一樣擁有一份敬畏與擔當。

「溫暖、和諧、親密」這些字眼,是孩子成長中最寶貴的「養分」;

父母恩愛相處,同擔責任,教育步調一致,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環境;

如果這樣,我想就再也沒有「事業成功,家庭失敗」的說法了,至少會少些。

5

父母要做孩子的終身老師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要說,父母要做孩子的終身老師。

西方有一個富有哲理的故事頗給人啟發,故事是「兒子眼中的父親」:

7歲:「爸爸真了不起,什麼都懂!」

14歲:「好像有時候說得也不對……」

20歲:「爸爸有些落伍了,他的理論和時代格格不入。」

25歲:「『老頭子』一無所知,陳腐不堪。」

35歲:「如果爸爸當年像我這樣老練,他今天肯定是個百萬富翁了……」

45歲:「我不知道是否要和『老頭』商量商量,或許他能幫我出出主意……」

55歲:「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說實在話,他的看法相當高明!」

60歲:「可憐的爸爸!您簡直是位無所不知的學者!遺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生活是一本耐讀的書。

當孩子們到中年,或步入晚年時,才會更多地想起雙親,感念父母對自己人生的影響,以至於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模仿著當年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所以這些想說明什麼?我想說的是, 一個負責任的家長,不僅要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工作,還要準備做好孩子的「終身老師」的工作。

來源 | 北師大基礎教育教材,轉自教師博覽(有刪改)

延伸閱讀:

俞敏洪|家庭教育抓三點:人品教育、心情教育、鼓勵教育!

孫隆基|中國家庭教育誤區:將兒童當作成人,卻將成人當作兒童!

顧明遠:陳舊的人才觀、質量觀、學生觀,是教育本身的病根

魏書生:讓教育回歸草根、回歸心田,別總瞎嚷著創新

李培根:批判性思維與理性、存在、科技、教育

黃玉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人」

造成如今不理想的教育生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從作業本里見學習狀態(轉給家長)

顧明遠:「減負」不僅僅是減少作業,最根本的是……

家長最好常翻翻孩子的作業本

想知道孩子在校表現怎麼樣?不用問老師,翻翻作業本就知道啦

李希貴講透家校共育: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f7c15007397595e440a9dd5ad777b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