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種滑鼠叫ROG,戰刃3無線版內部一瞥

2022-03-08     觀緯測評

原標題:為什麼有種滑鼠叫ROG,戰刃3無線版內部一瞥

ROG玩家國度,並不是一個專門的外設品牌,但近幾年他們的產品在外設領域的影響力也明顯提高,伴隨銷量的增長更明顯的是他們對滑鼠的理解加深,「很專業」這種感覺在多次拆解ROG滑鼠後變得強烈。從最初的虛有其表到劍走偏鋒,再到現在有自己的風格,多少玩家一想到ROG滑鼠就是微動可換,這是它對耐用度和體驗上的一種追求,看似沒必要,但堅持下來了就有成就,這和我們做人做事是一個道理。滑鼠微動可插拔和鍵盤軸體的熱插拔體驗相似,體驗豐富還可維修方便。之前測試時順手拆了戰刃3無線版,簡單看一下內部。

Gladius III戰刃3之前叫大G比較多,已經有兩代了,因為支持免焊接換微動,所以拆開是不破壞保修的,這樣任何用戶都能輕易的看到它的內部做工。對於稍微懂一些滑鼠的朋友來說,這個內部構造看起來能讓人感覺踏實。

除了外觀ID和握感上的改變,看看三代相比二代的內部結構變化,能發現思路更為清晰縝密和巧妙,減少了兩個銅柱、改進了按鍵回彈限復位,並與時俱進的採用鏤空結構優化了殼體重量,從整體到細節都有進步,而按鍵結構的設計則是最大的改變(稍後介紹ROG在戰刃3上的按鍵調校技術)。

左右核心按鍵提供了硬度高過ABS的耐磨墊片,提高按鍵壽命,(按鍵柱耐磨或可修復)讓可換微動變得更有實際價值,如果再配合現在流行的按鍵表層的可替換防滑貼,再加上新加入的軸式按鍵結構,一個曾經滑鼠最容易壞的地方徹底壽命逆天,而且微動彈性衰減可隨時替換。

此外,為了降低滑鼠重量,又不變成洞洞滑鼠,戰刃3的內框也採用鏤空結構,方形和蜂窩狀的結合,可以剔除不少不必要的塑膠料重量,所以這隻體檢較大、結構略複雜的滑鼠的重量還能控制在89g,ROG保持著理性打造輕量化無線滑鼠的態度。

再來看看前面提到的軸式按鍵技術,和雷蛇毒蝰終極版的原理類似,ROG通過「彈簧+軸」的組合來降低按壓阻力,同時解決空行程,所不同的是ROG採用鋼製軸,雷蛇的是塑膠。按鍵以軸式結構為力臂點,末端下側再加一個適當的彈力,既能讓按鍵擊柱時刻保持「預壓」狀態,挨著微動的觸發杆,也可加快按鍵回彈後的復位速度。現在不少滑鼠廠商都重視主動按鍵技術,比如羅技和達爾優,ROG也不甘落後,專業外設廠商會的它也很OK。

從電池的位置來看,戰刃3無線版也考慮了的重心位置,實際體驗來看,重心基本居中。而且為了滾輪的穩定和中鍵的手感,特製了一個浮動的滾輪托架,搭配方形編碼器,整體效果也是可圈可點,相比大G二代,這個結構設計專業得多。

左右按鍵配插拔底座,紅色是Kailh為ROG定製的專屬微動,非常搶眼的敗家紅色。其實,ROG從很早之前開始推出左右鍵微動可插拔技術,那時候微動壽命多數1~2000萬次為主,旨在延長使用壽命。即便現在的微動壽命都高達5000萬次甚至更高,他們依然保留了這個設計,並且提供兩種手感不同的微動(如日產灰點)給玩家體驗。現在大部分滑鼠的附件都是做減法的,還送微動的?先得敢讓你拆才行,但ROG一直在堅持。

核心引擎為原相PAW3370,主控是ST意法32位處理器,同級別里ROG滑鼠配置性能沒差過是真的。有時候,用戶是老鐵or韭菜就看主角的一念之差,不少廠商希望用戶的不斷的復購、升級換代自己的產品,所以在品質方面只希望扛過質保期就是最好,而ROG是真的想把最好的東西帶給玩家,而且延續性做得好,一個型號你往上再追2代,這種感觸會更強烈,希望ROG繼續保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ee5ca1a244cd48bedc36f54962d59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