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2020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軼聞》。
陳新代(作者像)
過去,人們對有政績的父母官很是敬仰,常以他們的姓氏來命名他們所主持的建設成果,以示紀念。如蘇東坡在杭州任知州時,帶領百姓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湖泥築堤,利民交通,人們便把此堤命名為「蘇堤」。「蘇堤春曉」成為西湖十景之一。
九江出南門口也有條重要的堤壩,過去稱南門堤,俗名「小壩」。2003 年,有關部門正式命名為「李公堤」。該地名在 2006 年被評為九江市城區「十大經典」地名之一。2008 年出版的《九江老地名》一書,稱該堤是唐朝江州刺史李勃修築的,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將堤壩稱為甘棠堤,亦名李公堤。
編者配圖 圖源:掌中九江
李勃,字澹之,洛陽人,唐朝長慶元年(821) 任江州刺史。早年曾養了一隻白鹿在廬山山麓讀書,該地後成為「白鹿洞書院」。他勤政愛民,在唐長慶三年(823) 正月修築了一條堤壩,但卻非此「小壩」,而是現廬山路的「新壩」。
古時,九江廬山路的一段地勢是湖水連河通江,即志書上所稱「湖水與大江相連屬」,「農民病涉」。據清嘉慶九江知府方體《重修南門湖堤記》載:李勃「築石堤以障江水之泛溢,而民於是獲耕耘之利,故名西成堤,即今新壩也。」並指出「新壩去南門堤里許。」
編者配圖 圖源:掌中九江
在古時,這道西成堤、新壩也叫甘棠湖堤,從清朝或民國的地圖上來看,新壩就是現在的廬山路。該堤後來又經過幾次重修,為了解決通航和蓄水的問題,明朝時在堤中段建了一座石閘。一般為春夏開閘,秋冬閉閘,這就是現在稱「閘口」的那塊地方。閘口過來原本還有一座橋,因擴寬廬山路而橋、閘都已拆去,仍保留有涵道通長江。地貌幾經變化,這帶已經完全沒有過去那種堤壩的樣子了。
原文配圖
修築「李公堤」的實是另一地方官胡宗虞。胡宗虞,號鹿游,江蘇武進人,清初順治十五年(1658) 任九江府推官(正七品)。他修築這堤在《德化縣誌》卷五「水利」中有明確記載:「南門堤,即胡公堤,司李(註:明至清初對推官的尊稱)胡宗虞修築…… 堤近城南門,故名。」故而現在所稱的「李公堤」,當年實稱「胡公堤」。
原文配圖
地名都是人們擇定的,李公堤也好,胡公堤也罷,本意是紀念先賢的政德,用以激勵後人,雖無大礙,但應還其真相。如廬山歸宗寺後的那座曾建有鐵塔的金輪峰,大學者胡適前來游山,寫了幾千字的文章,考證出這座峰宋以前是名紫霄峰,叫金輪峰有誤。但一直這樣叫下來,約定俗成,金輪峰也就是現在的地名了。
李公堤長 1.3 華里,是蘇堤長度的四分之一,過去兩岸植柳,後改為法國梧桐。這些年下來,長得濃蔭蔽日,散步堤上,涼風習習。平整的地面磚,可供行人憩息的長欄石椅,拱橋古寺,湖光山色,景致並不比蘇堤遜色多少,古時就有「儼然一西湖小景」之評。如今,城區發展,已是城市中心地帶的交通要道了。願這座歷史上先賢修築的堤壩,能長久地保住它的風采。
編者配圖 圖源:掌中九江
讀後記:我也寫過一篇關於小壩的文章,寫作時參考陳新代老師的這一篇。陳老師這篇文章還是比較客氣的,仍稱之為李公堤,我可不客氣。有興趣的讀者可移步閱讀: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1月23日 · 南門湖上的那道堤
對待這道堤的歷史態度並不重要,它的的確確是九江最美的一道風景線。
潯陽敘話:記錄贛鄱歷史,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