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
▇ 採訪:陳瑜(本報記者)
▇ 嘉賓:李建偉(上海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上海市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
民營經濟領域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首部基礎性法律
文匯報:10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正式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作為我國第一部專門關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同時也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重要舉措,如何認識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提出背景及其對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
李建偉:從政策背景角度,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報告都明確強調「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近年來黨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從基本經濟制度層面明確了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次提出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進一步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這些大政方針和相關政策,為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從實踐背景角度,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政策支持下,我國民營經濟不斷蓬勃發展。截至2024年6月底,我國註冊民營企業數量已達5500餘萬戶,個體工商戶1.25億戶,民營經營主體總數超過1.8億戶,占全國經營主體的比例達96.4%。民營經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財富創造、稅收貢獻、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就業促進和社會公益等方面,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積極貢獻。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與積極作用,為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法律制度具有剛性和穩定性,中國首次制定專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有利於真正落實民營企業和企業家長期對公平競爭、政策同等、法律平等的期盼與呼籲,提振民營企業和企業家信心。
首先,民營經濟地位得到了法律的確立。立法明確了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其次,民營經濟發展有了法律的支持。立法圍繞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做出了一系列明確規定:如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支持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領域發展、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積極發揮作用,鼓勵其參與國家科技攻關,牽頭承擔重大技術攻關任務等。再次,民營經濟權益有了法律的保障。立法在民營經濟市場准入、要素獲取、經營管理、平等競爭、智慧財產權,尤其是民營經濟組織及其經營者人身、財產權利保護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確立法保障。
因此,本次民營經濟領域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首部基礎性法律的制定,對於新時代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具有重大積極意義。
立法草案的六方面亮點值得關注
文匯報:近年來,我國已經就促進民營經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與此前提振民營經濟信心的政策相比,此次草案有何亮點?
李建偉:《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草案,具有六方面亮點。
一是突出政策落實。立法重點將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關於民營企業的一系列政策固化為國家法律。立法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明確寫入國家法律,把黨中央對民營經濟平等對待、平等保護的政策用法律固化下來,明確將「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寫入立法。
二是著力引領推動。立法在確立「平等對待、公平競爭、同等保護、共同發展」原則基礎上,立足「促進法」定位,明確提出: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規定了各級人民政府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工作的職責,支持民營經濟組織發展新質生產力、參與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牽頭承擔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領域投資和創業。
三是聚焦問題解決。立法聚焦關係民營經濟發展的市場准入、公平競爭、要素獲取、資源使用、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參與、投資融資、信用修復、政企關係、執法司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完善相關制度機制,制定解決問題的制度措施,規範履職盡責,法治化破解突出問題、優化發展環境。
四是加強權益保護。立法專設「權益保護」一章,對民營經濟組織及其經營者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經營自主權進行全面保護。重點對相關主體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人格權,人身自由權,依法徵收徵用,依法查封、扣押、凍結,規範異地執法,帳款支付等,作出全面明確保護性法律規定。
五是堅持規範並重。立法草案既突出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又注重規範和引導。通過專設「規範經營」一章,對於民營企業遵守勞動用工、安全生產、職業衛生、社會保障、生態環境、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網絡安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法律法規,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經營違法違規治理,財務制度規範等,作出全面規範。
六是強化法律職責。立法通過「服務保障」和「法律責任」兩章,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中的依法履職盡責,作出專門規定。重點對相關部門和人員在公平競爭審查、徵收徵用、查封扣押凍結、帳款支付、政企溝通機制、政策公開便利、依法行政執法、失信懲戒與信用修復等方面依法履職,及其違反規定應承擔的處分等法律責任,作出明確規定,強化法治剛性。
讓法治更好賦能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
文匯報: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牢牢把握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作用。草案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積極發揮作用,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法治如何更好為民營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保駕護航?
李建偉: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發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要素的新質生產力,是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和重要任務。應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賦能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專設「科技創新」專章,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積極發揮作用。立法重點在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參與數字化共性技術研發和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參與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牽頭承擔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參與標準制定,加強新技術應用,培養使用創新型技能人才,加強原始創新、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為民營經濟發展生產力提供立法引領、推動和保障。
圍繞法治更好為民營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保駕護航,結合本次立法,主要應推進完善以下工作。首先,激勵和保障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積極性、主動性。在立法保障民營經濟組織公平競爭、要素獲取、市場准入、投資融資、智慧財產權等權益基礎上,應促進廣大民營企業加強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企業高質量發展之道的認識。在《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基礎上,通過相應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立法舉措,支持民營經濟組織科技創新,促進民營經濟成為新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其次,進一步推進基於科技創新的民營經濟產業升級。我國民營經濟主體已占全部經營主體的96.4%;但很大一部分還集中在傳統產業,亟需實現產業升級。新質生產力是對傳統生產要素提質重組的先進生產力,應通過促進性立法,推動創新要素優化配置、前沿技術不斷突破,通過新科技賦能,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推進民營經濟產業結構的發展升級。
再次,在多年來我國民營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的良好局面基礎上,通過研發平台共享、合作機制共建、科技成果共創等制度措施,促進民營經濟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重大科研創新項目的能力,完善民營經濟組織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建設。從要素—技術—產業—組織形態—企業建設等環節全方位全鏈條支持、賦能民營經濟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最後,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從法律層面支撐頭部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同時,也應通過法治方式激勵中小民營企業的創新,形成聯合創新生態。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誌是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通過立法,推動廣大民營企業強化、優化科技創新能力、協同創新能力、機制創新能力、管理創新能力等綜合創新效能,從而推進未來我國民營經濟整體高質量發展。
健全完善「兩個毫不動搖」法治規範體系
文匯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作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首要任務。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如何進一步完善「兩個毫不動搖」的法治規範體系?
李建偉:「兩個毫不動搖」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核心,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關鍵,是健全完善以憲法為根本、黨內法規為引領、法律法規為支撐的「兩個毫不動搖」法治規範體系。
一是以憲法為根本。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法規的總依據。在構建、完善「兩個毫不動搖」法治規範體系過程中,必須堅持憲法的國家根本法地位,堅決維護和切實貫徹《憲法》關於「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等相關條款規定,將其細化、具體化到《企業國有資產法》《民營經濟促進法》等法律規範體系建設完善中,保障「兩個毫不動搖」法治規範體系的法制統一與健全完善。
二是以黨內法規為引領。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台了《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等一系列促進國有經濟、民營經濟發展的黨內法規和黨內規範性文件。相關黨內法規,對於統一全黨思想和行動,引領和推動全社會支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為「兩個毫不動搖」法律法規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礎和政治引領。
三是以法律法規為支撐。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提高立法質量。首先,在《企業國有資產法》《外商投資法》基礎上,制定好《民營經濟促進法》,在市場准入、公平競爭、要素獲取、政商關係、執法司法、權益保護、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健全民營經濟發展的立法保障。其次,建議適時啟動《企業國有資產法》《外商投資法》修訂。通過上述法律及法規建設,在法治軌道推進包括國有經濟、民營經濟以及外資經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
作者:
編輯:陳瑜 責任編輯:楊逸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