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款牛排產品比較試驗:原切牛排蛋白質含量高於調理牛排

2022-10-13     消費者報道雜誌社

原標題:23款牛排產品比較試驗:原切牛排蛋白質含量高於調理牛排

按:原切牛排VS調理牛排,你會pick哪一種?

市面上的牛排可以分為原切牛排和調理牛排兩種。原切牛排是僅經過物理分割、包裝,不添加任何輔料的牛排,一句話就是「純牛肉」;而調理牛排通常是在牛肉中添加額外的水、調味料、添加劑等進行腌制、滾揉而成。

那麼,到底原切牛排和調理牛排在營養成分上有哪些區別?

最近上海市消保委就選取了市面上23款銷量較大、品牌知名度較高的牛排,從質量安全、營養成分、產品標籤等方面進行了比較試驗,一起來看看吧。

1、原切牛排蛋白質含量要高於調理牛排

測試發現,原切牛排蛋白質含量在16.7-22.9 g/100g之間,平均含量約為20g/100g,不同牛種、不同部位含量差異不大,均富含蛋白質;調理牛排蛋白質含量在9.42-13.9g/100g之間,平均含量約為12.1g/100g,大致為原切牛排的60%。

註:據GB 2805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每100克食物含不少於中國營養素參考值的20%的蛋白質(12克),即屬於「高蛋白質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2、不同品種、不同部位的牛排脂肪含量差異明顯

脂肪是牛排中重要的營養成分,對豐富口味和提升口感起到了關鍵作用。檢測發現:不同品種、不同部位的牛排脂肪含量差異明顯。原切牛排的平均脂肪含量為10.0g/100g,調理牛排平均脂肪含量為2.1g/100g。

在原切牛排中,菲力是脂肪含量最低的部位,如:和牛牛排三個部位中,菲力(平均8.5g/100g)<西冷(平均13.4g/100g)<眼肉(平均18g/100g);安格斯牛排三個部位中,菲力(平均3.1g/100g)<眼肉(平均7.3g/100g)<西冷(平均9.4g/100g)。

3、原切牛排和調理牛排都是膽固醇含量較低的肉製品

人一日膳食中膽固醇攝入總量不宜超過300mg。試驗發現,原切牛排和調理牛排的膽固醇含量差異不大,都是膽固醇含量較低的肉製品,測試平均值分別50mg/100g 和54mg/100g。

幾種常見肉類的膽固醇含量

註:不同肉類食物膽固醇數據引自《中國食物成分表》標準版 第6版/第二冊內容。

另外,安全方面,上海市消保委還測試了重金屬污染物(鉛、鎘、鉻、砷)、PH值、澱粉、水分等,均符合相關標準要求;還對肉色、氣味、觸感、纖維狀態等進行了感官查驗,也未見明顯異常。主流品牌的牛排在安全方面表現優秀。

如何區分牛排種類?

注意食品配料表信息

一般來說,包裝上的配料表上只有「牛肉」二字,產品執行標準是GB 2707,說明就是原切牛排;如果配料表中除了牛肉,還包括蔬菜、醬油、黑胡椒汁、鹽、谷氨醯胺酶、大豆分離蛋白、食用膠、卡拉膠等,說明是經過腌制的調理牛排。

大豆分離蛋白、卡拉膠、谷氨醯胺轉氨酶等配料是可以在食品中使用的,只要按照標準規範,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添加的目的是為了優化牛排的嫩度和口感,更易於咀嚼和消化。

烹煮調理牛排應全熟,

建議不放或少放調味料

調理牛排要經過解凍、滾揉、腌制等加工過程,牛肉內部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為了健康考慮,調理牛排應該在烹飪時保證肉的內部全部熟透。另外,調理牛排經過腌制後,含鹽量較高,家長要注意控制調味料的使用量,避免孩子攝入過量的鹽。

來源:消費者報道綜合上海消保委、深圳市消委會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e147da7c623b111810b06e3cb04c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