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養魚兩不誤!全球首個風漁融合裝置「國能共享號」落戶福建莆田

2023-09-26     科普大世界

原標題:發電養魚兩不誤!全球首個風漁融合裝置「國能共享號」落戶福建莆田

如今海上風電項目在我國正處于飛速增長的階段,風力發電機可以利用海洋上的風能轉換成電能,為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提供清潔能源,不過今後風電機或許不只是用來發電了,也能用來養魚!

據《科技日報》等媒體9月25日報道,今年9月24日上午,全球首個漂浮式風漁融合項目「國能共享號」平台抵達福建莆田南日島海上風電場水域,這個「國能共享號」平台就是一個既能發電又能養魚的裝置。

該平台由龍源電力負責開發建造,其由「漂浮式風機+養殖網箱」組成,包括浮式平台、4MW風機、系泊錨固系統等。其下端既是風電機的基座,也是一個巨大的網箱養魚結構,基座上聳立一台4兆瓦的風電機,發電養魚兩不誤,既能產生綠色能源,也是一座「藍色糧倉」。

該裝置的形狀為三立柱半潛式結構,立柱高28米,設計吃水14米,從上往下看整體上為正三角形,邊長70米,總重量達4900噸;平台中間取正六邊形作為養殖區域,容納的養殖水體可達1萬立方米,將用來養殖1年期以上的中等魚苗,可養殖的魚類品種有三文魚(鮭魚)、大黃魚、石斑魚等名優海產魚種。

4兆瓦的風電機組看起來不算大,但它滿負荷發電時每小時就可以發4千度電,一天能發9.6萬度電。另外平台上還將安裝輕質柔性光伏組件,也可利用太陽能發電。

「國能共享號」漂浮式風漁融合裝置有效利用了風電機下面的海洋立體空間,因地制宜開展漁業養殖,在生產綠色能源的同時還能產出養殖魚類海產品,可謂是開創了海上浮式風機與漁業養殖融合作業的新模式。

其實早有一些企業和資本看中了這種「水下產出綠色產品,水上產出清潔能源」的新生產模式,只是將其轉化到實體生產並不容易,有專家認為這也是探索「海上糧倉+綠色能源」兩步走的新路徑,這種模式將為我國海岸帶地區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也將提供可持續綜合利用提供新的生產模式參考。

「國能共享號」平台抵達福建莆田南日島海上風電場水域後,將在這裡「安家落戶」,平台安裝和搭建完畢後,將開始發電和養魚,上面生產風電,下面生產海鮮。

這也意味著這個被列入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的深遠海浮式風電與養殖一體化設計項目將要進入實際運營階段,它將助力我國海洋產業達到集約化用海、跨產業間融合發展的開發目標。

或有人認為這種漂浮式裝置會隨風到處飄,其實並非如此,它的下面將用錨鏈和船纜固定在海底,共採用9條長約431米無檔錨鏈系固,每個立柱還連接了3條系泊纜,防止它脫離控制,保障其在海上平穩運營。

消息來源:《中國船舶報》9月26日報道《海上風電+養殖!全球首座漂浮式風漁融合平台將在福建安裝》

惹不起的「黃蜂尾上針」!黃山一農婦被馬蜂蜇手指後身亡,什麼馬蜂這麼毒?

1500萬年前的梅花什麼樣?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朵盛開的銀縷梅

歇了!印度月船三號著陸器和月球車均未喚醒!印專家:或已凍壞

美國終於有高鐵了,一次開通378公里,走完卻要3小時,票價遭吐槽

青海湖水位上升11厘米,增加36個西湖水量,未來會再成外流湖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e0891f5a888624d2711d4f863e9a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