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1日報道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9月29日報道,波士頓大學秋季學期的第一天,大眾傳播副教授米歇爾·阿馬津要求她的研究生們填寫問卷,列出他們最喜歡的電影、樂隊、書籍和新聞來源。結果令她感到意外。
阿馬津女士說:「如果年輕人看新聞,他們基本上把社交平台作為獲取途徑。」對年輕人來說,「社交平台令人興奮並且容易獲取」,使用者不需要花費多少力氣,只需向下滾動手機螢幕,就能獲取信息。
這種做法——阿馬津女士稱為「被動新聞消費」——是困擾主流媒體的多種因素之一。
科技公司和優兔(YouTube)、X平台及TikTok等網絡媒體已成為強大的競爭對手,而政治分裂和爭議人物讓越來越多人相信傳統新聞機構存在偏見或者不值得信任。
據報道,現年28歲生活在德國的保加利亞市場營銷專業人士珀西亞娜·阿克森蒂耶娃說,年輕人認為傳統新聞組織背後「有某種機構或團體」,懷有不好的意圖。
她還說,從大體上講,「我們更加懷疑信息的真實性」,因為信息太多了。
報道稱,遠離傳統新聞是一個全球現象。路透社新聞研究所最近公布的網絡研究企業輿觀調查公司對47個國家和地區超過9.5萬人的調查顯示,只有40%的調查者相信新聞,39%的人表示他們有時或者經常迴避新聞。
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10月對美國18至29歲人群的調查表明,一半人部分相信或十分相信源自社交平台的新聞。只有56%的人說他們相信國家新聞機構提供的信息。
這種改變正在導致許多獨立的印刷和廣播消息來源衰亡。美國西北大學2023年發表的關於地方新聞狀況的報告稱,美國此前一年就有超過130家報紙停業或者合併,自2005年以來共有2900家關門。
2014至2022年擔任《紐約時報》執行主編的迪恩·巴奎特說:「民眾對媒體的信任有所減少。」
2013至2021年擔任《華盛頓郵報》執行主編的馬丁·巴龍則把部分「背棄」歸因於網際網路。他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網際網路讓那些「被排除在對話以外」的人「有機會發出聲音,這是一件好事」。但他也表示,「人們已經變得越來越陣營化」,拒絕接受任何與他們陣營相對的東西——包括文件記錄的事實。
傳播學者維克托·皮卡德說,為了維持經營,傳統媒體越來越商業化,給「虛假信息社會」讓路,這意味著「傳統媒體越來越多地向選民提供吸引眼球的報道、點擊誘餌和低級新聞,而不是提供有用、基於事實、與政策有關的新聞。」
許多專家提出,恢復對傳統媒體的信任並重新贏得讀者的一個途徑,是恢復對地方新聞進行觀點鮮明而尖銳的報道,這些報道在近些年幾乎銷聲匿跡。(編譯/楊新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