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3歲尼姑還俗,嫁45歲商人當填房,一年後生下的兒子家喻戶曉

2023-12-27     劉明寶

原標題:浙江23歲尼姑還俗,嫁45歲商人當填房,一年後生下的兒子家喻戶曉

1863年,王采玉出生在浙江奉化一個富商之家。父親王有則熟讀經書,精明能幹,在他的教導和薰陶下,聰明伶俐的王采玉繼承了他的才華,而且擅長女紅。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她19歲那年,父親病逝。家裡的頂樑柱倒了,大弟弟是一個紈絝子弟,嗜賭成性,小弟弟有精神病,所以王家逐漸沒落,一大家子人就靠著王采玉給人縫補為生,日子很艱難。

不久,王采玉嫁給了一個姓竺的人家。起初,夫妻倆相敬如賓,日子很甜蜜。然而時間久了,丈夫的本性就暴露出來了。他性格很暴躁,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對她發脾氣,甚至是拳腳相加。封建時代的女性哪裡懂得反抗,三從四德、嫁夫隨夫等封建思想牢牢緊固著王采玉,她只能默默忍受這一切。次年春天,她為竺家生了一個大胖小子,丈夫很高興。本以為好日子就要來了,誰知幾個月後孩子不幸夭折,給竺家蒙上了一層陰影。

屋漏偏逢連夜雨,同年秋天,當地爆發了霍亂,不少人因此喪生,王采玉的丈夫也是其中之一。孩子和丈夫先後離世,對王采玉的打擊非常大。孤苦無依的她打算回到娘家,與母親一起生活。在那個年代,女性年紀輕輕就成了寡婦,會被世人看做是「不祥之人」。周圍的人都說她命硬,命里克夫克子,不願與她來往。竺家的條件不是很好,沒有什麼產業可守,種種打擊下,王采玉產生了出家的想法。

回到娘家後不久,附近廟裡有一個老尼姑圓寂了,王采玉的母親是一個信佛之人,便叫她跟自己一起去為老尼姑處理後事。這讓本就想出家的她覺得是良機,所以向住持坦白了自己的想法,道出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住持憐惜她,同意她到廟裡修行。母親原本不同意,但又拗不過女兒,被迫答應。不過,她不允許女兒削髮,只准她帶髮修行。其實,母親有自己的打算。她認為女兒年紀還小,不能一輩子與青燈古佛相伴,將來還是要嫁人的。

過了幾年,王采玉的堂哥所打工的主子蔣肇聰喪偶,整天悶悶不樂。這時,他想到了堂妹,便想著撮合他們。說到蔣肇聰,他也是一個能幹人,口才好,還很精明,家裡是做生意的。20歲時,他就從父親手裡接過了生意,將其發揚光大,成了溪口鎮有名的富人。一天,堂哥找了個藉口回家,路過寺廟時去見了王采玉,向她說了此事。她拿不定主意,只好說和母親商量後再做答覆。母親巴不得她趕快嫁人,毫不猶豫地同意了這樁婚事。

就這樣,23歲的王采玉還俗,於1886年嫁給了比自己大22歲的蔣肇聰。婚後,夫妻倆生活很幸福。丈夫在外做生意,妻子勤儉持家,負責打理家務。一年後,王采玉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中正」,也就是後來家喻戶曉的民國政府領導人。好景不長,1895年蔣肇聰因病撒手人寰,留下妻子和幾個孩子。她含辛茹苦將孩子們拉扯大,還未來得及享福,就於1921年6月因心臟病離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defd88173892baa62c96695b24062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