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世界更多的是不容易,父母努力奮鬥為了給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生活。經歷過社會的磨難,體會了生活的殘酷,成人不免感慨,相比生活讀書一點也不苦。
所以,督促子女努力讀書,未來更有競爭力,生活也輕鬆一些。孩子卻不明白進入社會後要面對什麼,往往牴觸讀書的苦,很多家庭勢必會在學習這件事上呈現對立。
在孩子看來他不理解,枯燥的書本我不愛學,為什么爸爸媽媽老師一定「逼」著學,而且還要學好。在父母看來,只有抓住學生階段,才能為未來爭取更多可能,這樣的良苦用心孩子一時無法理解,如果「逼」得太緊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讓孩子努力學習,不是逼出來的
去年石家莊一位12歲的女孩兒在家上網課,因為不認真被家長指責,衝動之下跳樓輕生,前來急救的醫生宣布已沒有生還希望時父母悲痛欲絕。相信要知道這個結果,他們寧可孩子不學也要留住生命。
不知道孩子太脆弱還是家長逼得太緊,學習這件事,家長無論怎樣的方式想要的都是最好結果,只是有時忽視孩子心理發展,方法不得當難免造成悲劇。
近期人民日報發布了一條,一位父親博士學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本來上小學的一對兒女,被這位父親拉著補習高數或者文言文等大量中學甚至大學知識。妻子幾經勸說他仍然我行我素,最終妻子為了改變這種極端又焦慮的做法,只能到法院依法申請人身保護措施。
新聞下方充滿著對這位父親的譴責,認為過於焦慮並且虛榮,督促孩子努力學習無可厚非,但逼迫學本不屬於他們年齡段理解並接收的知識,著實有些過分。還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和傷害,這樣下去孩子瘋了,學得再多也用。
孩子不想讀書,給他講4件事
有了父母的呵護,孩子們的世界充滿美好,但是社會競爭和生活的殘酷永遠都會存在,並且生活並不會因為沒有讀過書而包容或者厚待誰。孩子不想讀書,越逼迫他會越反感,給他講講真實的生活什麼樣,讓他了解人生百態,或許可以有所觸動。
1、生活中總會有不堪
讓孩子懂得美好只是短暫並且有限,現實生活更多的是無奈和拼搏,如果不讀書用什麼資歷去競爭體面的工作,去擁有期待的生活。
讀書或不讀書都要為了生活而奮鬥,只是決定著奮鬥的場所奮鬥的方式和結果,有的人終其一生用盡全力也奮鬥不到別人的起點。知識就是邁進社會大門的鑰匙,如果沒有,進入社會都困難重重,雖然這些在孩子看來未免有些危言聳聽,卻是現實。
2、生活中總會有選擇
生活處處充滿著不確定性,也時時充滿著選擇,從小事看,生活水平的選擇取決於經濟能力,而經濟能力取決於生存的技能,最終生存技能還要回歸到在該努力讀書的時候是否全力以赴。
從大事方面,決定人生方向的選擇,取決於認知還有格局,而這最終也取決於讀過的書和見識。
3、成熟獨立的人就是成功
孩子心智和性格都不同,有的確實努力讀書也不能換來滿意的結果。換一個角度看,好的成績不是成功的唯一標準。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有面對困難和失敗的勇氣,教他成為一個有生存能力的人,將來成熟又獨立哪怕沒有學業方面的成功,那他也不會生活得太差。
4、該努力時,付出最大努力
作家余華曾經說過,活著是最快樂的事,但也是最艱辛的事,讓孩子明白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沒有重來的機會。
只要在該努力的年齡,沒有荒廢就是最好的成長,在該讀書的年紀付出最大的努力,爭取最完美的結果,或許結果不盡人意,總歸在人生中不會留有遺憾。
最好的教育離不開這件事
與其在讀書的年紀督促逼迫孩子讀書,不如從小關注他的內心世界,讓他心理富足,懂得生活的美好,願意為了美好而努力。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方式,不同年齡孩子心理需求不同,陪伴方式有別。
0-3歲需要足夠的愛和依戀,父母的陪伴除了滿足孩子的生活需要,也要給他關愛和安全感,讓他感覺父母無條件的愛。
4-6歲是探索欲最強的階段,要和孩子一起探索他感興趣的未知,激發好學的潛能。
7-9歲進入小學適應關鍵階段,陪伴引導孩子轉變心態,克服困難,樹立信心。
10-12歲漸漸走向獨立期,父母的陪伴要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關心,給他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養成獨立自主、自律的習慣。
13-18歲青春期,觀望的方式陪伴,給予尊重多溝通,壓制只能把孩子推向對立面。
枕邊育兒寄語:
每一位父母都曾經是孩子,也深有體會作為學生階段被逼迫讀書的感受,所以多理解孩子,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少一些功利性督促,以免讓孩子認為自己是考試的工具。多一些合理的引導,幫他樹立正確的目標,激發內在動力,最終的效果或許會超出預期。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