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是崇明島東端的崇明東灘的核心部分,是以水鳥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濕地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內沼生植被繁茂,不僅為眾多候鳥提供越冬地,是鳥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同時也為其他眾多野生動物提供了生存之所。
近期,人們在上海市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發現了一頭大型野生動物,當時由於拍攝距離遠,畫面不夠清晰,無法辨別是何種動物,從外形來看,只能依稀認出是一種鹿科動物。
在發現這一大型野生動物之後的幾天時間裡面,保護區內再次發現了它的蹤跡,於是工作人員迅速啟用監控系統進行搜索。
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便拍到了它的清晰影像。拿到較為清晰的影像之後,經專家反覆辨認,確定了這一大型的鹿科動物正是大名鼎鼎的麋鹿。
麋鹿在我國民間有「四不像」的稱號,其臉長像馬、獸角似鹿、蹄大如牛、尾細像驢。
上海崇明東灘發現麋鹿的身影,這可不是一件尋常事,畢竟在當地,並無野生麋鹿分布。
鹿中「孤勇者」,渡江入滬
在上海崇明東灘發現了一頭落單麋鹿,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本地有沒有養殖麋鹿不慎走失,可經過多方查證,崇明本地並無養殖麋鹿走失,這讓麋鹿的溯源工作一時陷入了困境。
不過在2021年7月份的時候,江蘇海門市港新區、啟東市北新鎮、圓陀角等多個地方都爆出有麋鹿的相關目擊事件。
之後在崇明北部沿江地帶等地方也有人稱看到過鹿類的身影,眾多目擊事件的主角,都是一頭落單的鹿。
綜合種種信息來看,人們猜測這些目擊事件的主角,很有可能是同一隻麋鹿,它從江蘇渡江而來,見上海崇明東灘水草豐茂,便在此處停留了下來。
麋鹿是一種深諳水性的動物,其游泳本領在動物世界裡面堪稱一絕,當年在洞庭湖被人們發現的時候,還曾引起了一陣轟動。
在麋鹿回歸我國的時候,為了迎接它們,國家設立了一些麋鹿保護區,但洞庭湖並不包括在列。
然而後來在洞庭湖水位下降後,人們在灘涂上陸陸續續發現了大型有蹄類動物的腳印,也有人曾遠遠目擊過它們。
由於當時人們並沒有往麋鹿身上想,於是用「怪物」來形容它們,直到專業科考隊上場,才解開了這一謎題。
而洞庭湖麋鹿的由來,專家們也推測,可能是跟洪水有關,洪水淹沒了石首麋鹿自然保護的大片區域,一些麋鹿隨江水到達洞庭湖。
麋鹿的水性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在這頭鹿中的「孤勇者」能從江蘇渡江入滬,這一點也不奇怪。
水草豐茂,會在滬上定居嗎?
麋鹿是一種大型的食草動物,喜歡棲息在沼澤濕地類型的環境下,主要以各種青草和水草為食。
其寬大的蹄及蹄間有皮腱膜,非常有利於它們在灘涂、沼澤地帶上行進,細長而毛髮多的尾巴,則有利於它們在易滋生蚊蠅的環境下驅趕昆蟲。
無論是人工飼養還是野生的麋鹿,它都喜歡泡水和泥浴,尤其是水草豐盛的地帶,更是麋鹿們經常聚集的地方。
上海崇明東灘在長江泥沙的淤積作用下,形成了大片的潮溝和潮間帶灘涂、沼澤地,水草豐茂、種類繁多,算得上是麋鹿理想的生境,那麼渡江入滬的這頭麋鹿,會因此而在這裡定居下來嗎?
從棲息環境上看,上海崇明東灘的確算得上是麋鹿等眾多喜好灘涂濕地類型生物的良好棲息地,從這頭麋鹿從江蘇而來被這裡吸引這件事情就能夠看得出來。
不過對於野生動物來說,棲息環境、食物雖然是它們選擇棲息地的因素之一,但卻不是唯一的因素,除此之外還有天敵、同類密度、異性多寡等等,都是它們選擇棲息地的因素之一。
闖入上海崇明東灘的這頭麋鹿,是一頭雄性的成年麋鹿,雖然當地水草豐茂、安靜宜人,但它大機率還會出去溜達的,畢竟求偶對於它來說,是人生大事。
上海崇明東灘除它之外沒有報告發現有麋鹿種群或其他個體存在,因此很難留住一頭成年的雄性麋鹿。
雄鹿有危險,見到需避讓
麋鹿是我國的明星物種,古時候人們常常將其形容成長得像馬又像鹿的「怪物」,也常與傳說中的神獸「四不像」聯繫在一起,每每出現,都能引起較大的關注。
麋鹿是一種性二態十分明顯的動物,雄獸除了在體型上比雌獸大之外,還有明顯的獸角。
它的獸角跟一般的鹿不同,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多分叉、形狀特殊,倒置時能夠三足鼎立,最長的鹿角能長到80厘米,雌獸則無明顯獸角。
人們對鹿類的印象大多都比較美好,多認為它們善良溫順、對人沒有敵意。
麋鹿的確算得上是鹿類中比較溫順的一種,雄獸在發情期時的爭鬥也沒那麼激烈,但也別忘了,麋鹿也是一種野生動物,對人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尤其是落單的雄性個體,更危險。野生動物傷人主要分為蓄意傷人和激情傷人兩種,當野生動物闖入人類生活區域,周遭環境突變,使得它們精神高度緊張,從而容易受激,產生應激反應。
在上海發現麋鹿固然開心,但如果見到了,應遠遠避開,千萬不要靠近拍照,以免被攻擊。
一度消失的「中國神獸」
麋鹿的原產地是我國,但是它們曾一度在我國消失了。古時候,由於皇家好狩獵,麋鹿的數量日益減少,以至於到了清朝時,多地的野生麋鹿都絕跡了,只剩下兩三百頭被圈養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中。
1865年,法國的傳教士通過各種手段從苑守卒那裡弄到了兩頭成年麋鹿貉一頭幼鹿製成標本送到法國,這種來自東方的神奇物種一下子就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
1900年,八國聯軍將皇家獵苑洗劫一空,所有的麋鹿都被搶走了,這就意味著原本生於我國的麋鹿,在我國消失了。
20世紀80年代,在中外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麋鹿被重新引進我國。
當初為了迎接即將回國的麋鹿,我國可謂是經過了一番努力,調查了大量的濕地環境,最終選定了幾處無論是氣候環境,還是生存資源等都無比適宜麋鹿生存的濕地,並建立了保護區,以待它們歸來。
比如曾經的皇家狩獵場,人們在其遺址上建立了第一個以麋鹿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區,標誌著麋鹿在我國的重新繁衍之路開始了。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截止2021年,我國的麋鹿數量已達上萬頭,分布在24個省份里。
根據已有的資料顯示,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的黃河、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就已經有麋鹿生存著了,到了漢代之後,它們的數量開始減少。根據化石資料顯示,麋鹿很有可能起源於200多萬年前的華夏大地,在距今一萬多年前時種族發到了鼎盛的階段。
在我國,麋鹿屬於一級保護動物,以其獨特的外表名揚海內外,被譽為「東方神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