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2021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街巷》。
張廷(作者像)
古城潯陽,素以「軍事重鎮」著稱,其城防駐軍機構也多以「衛、所、營、場、司」來稱呼。如今甘棠街道轄區內的「南司路」與「北司路」,分別得名於明代九江府城防守衛機構「九衛南司」和「九衛北司」。
據明代嘉靖六年(1527) 編纂的《九江府志》記載:「洪武二十二年(1389) 調京軍於茲,開設直隸九江衛。」既然在九江府設了隸屬於京師的城防守衛機構,那麼擴建修繕與加固增高原城垣的規格,就勢在必行。當時經官軍所築的衛城規模:「東西縱五里,南北橫四里,周十二里二百二十四步,崇二丈二尺有奇。城上寬廣可容騎射,星列駁石以便投擊。有重門,門裹鐵葉,內有兵馬司。有炮樓四,有侯軍。城上警鋪二十有八,城中冷鋪三十有二,夜邏其奸。防守之制較昔益備。」
明代洪武以後各朝又有修築,到了嘉靖年間,九江府城內共有縱橫八條街道,連接五座城門(東磐石、南迎春、西湓浦、北望京 、東北福星 ),竄通二十八條小巷 ,真可謂四通八達了。當時的「九衛南司」駐防守衛在城南「迎春門」內(今和中廣場一帶),「九衛北司」駐防守衛在城東北「福星門」內(今美的天鉑灣一帶)。作為區片歷史地名,「南司」與「北司」自明初就已形成,而且家喻戶曉傳承下來。
清代乾隆年間,在明代五座城門的基礎上,增開了七座城門(東作門、迎春門、文明門、南薰門、迎恩門、望京門、福星門),一些城門位置和稱號也略有移位和改換。甚至城防守衛機構也有所裁減或廢除。但城內街道走向和命名,還是大部分沿襲了前朝舊制。如清代同治《德化縣誌·街巷》說:「由演武場(原大校場)向東,路通南聚(街)左,又名南司,南聚(街)右,又名北司。」
北司路及三支巷口交匯處,攝於2023年,作者配圖
民國元年(1912),隨著九江城區商業貿易的發達,城牆就成為影響交通與開埠的屏障。此時的「九江城自治會」於 1917 年提出了拆除城牆的計劃,並先行拆除了西門外月城。1924 年,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期間,特派長江商埠督辦謝遠涵到九江,專事拆城修路。1925 年,九江鎮守使鄧如琢將城牆大部分拆除。城北和城西城牆拆除後分別修築了濱江路與環城路,通往小南門(原迎恩門)和岳師門(原福星門)的道路,分別冠名為:南司路、北司路。
1932 年出版的《九江指南》,記錄了此時九江城區道路的每一條街巷,門牌若干,由第幾號起至第幾號止,調整的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其中,南司路有 1-25 號住戶門牌,北司路有 1-74 號住戶門牌。又據 1947 年版《九江縣城區圖》標識:南司路與北司路呈反「S」形南北走向,中間竄通一條大中路。
1956年九江市地圖:界於塔嶺南路、廬峰路的之間的南司路 作者配圖
其實,有著六百多年歷史文化的「南司與北司」街巷,也經歷了多次改道、中斷、延伸,以及合併於相鄰街巷的過程。儘管它沒有繁華喧鬧街巷那樣名噪一時,但它始終是「老九江」城防守衛遙相呼應的必經之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九江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城市道路格局和面貌大為改觀。截止到 1984 年底市區地名普查之後公布:南司路,東北起自潯陽東路九棉三廠門口,西南連接南湖路製藥廠大門前。另有原廬峰路一段,也併入南司路名下。北司路,西北接塔嶺北路,東南連廬峰路,呈丁字形。另一段向南接小校場路。
1987年九江地名志甘棠街道地名圖::沿著古城牆走向的南司路
從此往後,「南司路與北司路」又經歷了「舊城改造」「城區主幹道擴建」「邊街小巷規劃整改」「棚戶區拆遷」等市政建設項目。其街道的起止地點、寬度面積、路面類別,也都在發生變化,唯一不變的是「南司與北司」的歷史老地名。
截止到1990年底,甘棠街道轄區內的南司路分二段,即潯陽東路至南司路70號,全長324米,路面類別為土碴路。自南司路70號再至南湖路,全長210米,路面類別為混凝土路。至於北司路那就左轉右拐分為五段:自塔嶺北路至九江縣物資局,全長304米;自縣物資局至九江日報社宿舍,全長330米;自市廣告公司至冷凍廠,全長240米;自冷凍廠至九江縣電桿廠,全長211米;四條路面類別均為混凝土路。第五條路由北司路一段至九江化工廠後門,全長267米,路面類別土碴路。
新老南司路口交匯處 攝於2023年,作者配圖
如今,北司路左轉右拐的五段路徑,已經合併整合為一條主幹道和若干支巷,街道建設逐步走向規範、標準化。而南司路在城市建設中被莫名其妙廢棄了,特別是在歷史文化街區(老市委大院)改造升級中,依然沒有將這條頗具歷史文化的老地名給予保護、傳承!此舉並行有悖九江歷史文化名城的聲譽。
讀後記:本系列之前發布過陳新代老師的文章《陳新代 | 潯陽街巷——南司路的前世今生》。陳老師和張老師的文章,觀點不盡相同,視角差距挺大。兩位老師文章的對比起來讀,更有意思。本文發布前幾個小時,張老師發來了最新的照片和補充文字,令我甚為敬佩。真正的歷史研究者,總在挖掘,也總在反思。
潯陽敘話:記錄贛鄱歷史,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