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龍場悟道。
昨天是王陽明逝世495周年的日子。餘姚三位學者黃懿、徐修竹、李福彬聯合發表了《陽明學何以走向世界》一文,以此作為對先賢的紀念。
近年來,中國、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地研究王陽明的專家學者越來越多,在研究成果上也有較大突破。究竟是什麼樣的魅力,讓陽明心學得以跨越500多年的歷史滄桑,依然熠熠生輝、走向世界?文章揭示了其中的緣由。
王陽明的國際評價
陽明心學誕生的年代,歐洲正逢中世紀神權統治崩潰,文藝復興一路凱歌,地理大發現如火如荼。而在仍處於封建強權統治下的東方世界,王陽明重新發現了「人」的存在。
他的「龍場悟道」,悟得「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明確良知自在人心,良知貴在踐行,強調從「心」出發,樹立自信,充分認清並彰顯自己的良知,堅守道德底線,堅持知行合一。
「致良知」的實踐過程,亦高度發揮人的主體自覺精神。黃宗羲稱讚:「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梁啟超評價:「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
國際上,在哈佛大學任教數十載的中國歷史和哲學教授杜維明點評說:「陽明心學為現代知識分子——一群關切政治、參與社會、究心文化,而且學有所棲、業有所專的職業人士,提供了豐富的自我認識及社會功能的精神資源。來自學術、媒體、政治及各種民間社團的現代知識分子,可以在陽明心學中獲得安身立命的人生價值和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的實踐哲學。」
日本陽明學泰斗岡田武彥則認為:「正所謂『光自東方來』,象徵著陽明學,或者說陽明學的思想之光,一定能夠照耀21世紀的人類世界。」
陽明哲學在全世界的應用
強調事功、踐行,重視意志力的陽明學,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常被引為一劑解決社會矛盾的良方,也折射出陽明文化能被多元認同的生命力。
清朝末年,面對內憂外患的時局,中國的有識之士痛定思痛,也曾拾起陽明學,認為陽明心學對於世道人心,對改造中國是大有裨益的。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孫中山等人均曾高舉「經世致用」大旗,用「知行合一」之說昂揚人的主體精神,投入救亡圖存。
17世紀的日本,陽明學經中江藤樹、三輪執齋、佐藤一齋等人的傳播和普及,贏得社會各階層青睞。為實現富國強兵,他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傳播和踐行陽明學,在日本社會引發一次次化學反應,而最終的高潮便是「明治維新」。對此,孫中山嘗言:「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知行合一」還引起了歐美一些大學哲學教授的興趣。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經過陳榮捷、張君勱、狄百瑞、成中英等學者的倡導和努力,陽明學研究在北美及歐洲各國興起。其中以夏威夷大學最具代表性,摩爾、陳榮捷創辦《東西哲學》,成中英創辦《中國哲學》,這兩份季刊成為英語世界傳播陽明心學思想的重要學術平台。
1972年,美國夏威夷大學召開陽明學國際會議,這是海外陽明學研究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會議,有力推動了陽明學在北美的探討和研究。
面對歷史選擇,陽明心學為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供了新的思路。
陽明學說的國際傳播趨勢
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及其國際傳播的廣度深度,也與民族復興有關。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越來越受到重視。美國學者伊來瑞注意到改革開放後陽明思想研究在我國的蓬勃發展之勢,將這一現象歸納為「中國大陸王陽明研究的復興」。
進入新時代,我國相關省市、高校科研院所的陽明學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相繼成立,陽明史跡地各省市縣加大對陽明學遺蹟的保護與修繕力度,全國各類國際陽明學會議、論壇、文化節、文化周、文化季的持續舉辦,許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各級陽明學研究課題不斷推出,王陽明、陽明學研究成果日漸豐富,湧現出了一批知名的陽明學專家。
同時藉助國際會議、國際研究機構等平台,陽明學研究成果最終走出國門,在世界學術交流上「出圈」。
國際上更多的華人學者開始主動承擔起向西方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他們利用本土文化身份的優勢向西方介紹陽明學說,並通過各種努力投入到與世界分享陽明學的學術活動中。
西方主流哲學出現了主動轉化陽明思想的現象,涉及倫理學、哲學、傳播學、現象學、心理學等,湧現出如萬白安、安靖如、弗里西納、麥可·斯洛特、耿寧、伊來瑞、田偉廷等漢學家,在他們的努力下,陽明思想逐漸成為世界學術領域重點關注的思想流派。
陽明學在歐美的傳播與促進文明互鑒和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的時代主題同頻共振。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其「萬物一體」思想與全球化時代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實則一脈相承,休戚相關。
王陽明曾言:「初種根時,只管栽培澆灌,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陽明文化如此,幾千年來的其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亦如此,有了根的敦實,必將歷經時代風雨的千錘百鍊,轉化為枝葉花實,被人們傳承弘揚。記者 顧嘉懿 通訊員 黃懿 徐修竹 李福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