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
一個醉酒的男人下了車。
踉踉蹌蹌、一步三晃地往家走。
推開門。
他開始不住地喘息、嘔吐。
惡臭的嘔吐物流了一地。
那裡面是跳動的活魚、亂爬的螃蟹、打火機......
奇怪嗎?男人毫無察覺。
他癱倒在椅子上,睡了過去。
不知過了多久。
有什麼「東西」推了推他。
他揉了揉眼,扭過頭,定睛一看。
自己面前站著的......
居然是一隻碩大的老鼠?!
救命!!!這是啥?
恐怖童謠?都市怪談?驚悚動畫?
不。
派爺必須告訴你,這是現實題材——
癔症
以上這個片段。
來自B站「膠囊計劃」的第二部動畫短片《癔症》。
劇情,相當簡單:
喝醉酒的男人回到家,驚愕地發現家裡有一大一小兩隻老鼠。
再往後的發展就不難猜了。
無非是抓老鼠、打老鼠,或者......殺老鼠。
所以面對小老鼠。
他拿起掃把打,用水瓶砸。
順手抄起一個臉盆,將小老鼠死死扣在下面。
看著老鼠不停掙扎,還要拿起旁邊的箱子壓上,確保它逃無可逃。
面對大老鼠。
他掐住它的脖子,踹它、打它。
當著小老鼠的面,像拖死屍一樣,把大老鼠鎖進衛生間。
這場「戰鬥」他大獲全勝了?
但,你看。
大老鼠身上穿著粉色的圍裙。
小老鼠腳上穿著藍色的拖鞋。
你看。
當他醉得不省人事的時候。
是大老鼠在他身邊,努力想把他扶起來。
當他暴力傷害大老鼠的時候。
是小老鼠在哀嚎求情,抱著他的腿無助地哭喊。
你再看。
當男人闖進房間無差別攻擊「它們」的時候。
從畫面中傳來的哪兒是老鼠的聲音。
這分明是女人一聲又一聲的慘叫、和孩子上氣不接下氣的哭聲。
到這裡,整個故事已經非常清晰。
醉酒男人打的不是「老鼠」,而是他最親近的妻子、孩子。
動畫的主題更是顯而易見——家庭暴力。
短短12分鐘的動畫。
沒有一句對白,卻看得派爺毛骨悚然。
不僅是因為沉重的主題,也是因為它極其巧妙的拍攝技法。
男人摔倒,那一瞬間猶如墜入水中的窒息感,讓觀眾立刻身臨其境。
男人進屋,房屋倒轉。
既是模擬天旋地轉的醉酒感覺。
又是在暗示男人醉酒後大發雷霆,把房間砸得七零八落。
還有開車門時,從車底望出去的低位視角;
每次睜眼後的POV鏡頭;
持續傾斜的樓梯間、房屋;
每一景,都在給人具象化的感官體驗。
男人眼中以老鼠形象出現的妻子和孩子。
是在面對體能差距時,婦女、兒童毫無還手之力的表現。
也能解讀為在家暴案件中常見的一種情況,即許多沒有經濟來源的家庭主婦難以奮起反抗、擺脫現狀。
短片用「老鼠」設下懸念,從頭到尾沒有直接的打「人」鏡頭。
但仔細看,處處都是家暴的意象。
暴雨傾盆,喝醉的男人開著車,毫不留情地碾過帶著花苞的蒲公英。
家暴的主題,一開場就有暗示。
進入家門時,老舊的電視機里持續報道著家暴案件:
「......提交的傷情照片和證物。」
「丁女士本以為自己的證據很充分,沒想到法院......」
雷聲過後,象徵危險的紅色蔓延。
此後這種顏色在男人的暴力行為下貫穿全片。
雨過天晴時,只有滿地狼藉的房間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
到這裡無論是拍攝技巧還是故事表達,《癔症》都已經做得相當完善。
畫龍點睛的一筆,是一切被白光吞沒後,漸漸浮現出的那行字:
「本片聲音片段取材自真實錄音。」
彼時女人的哭喊和絕望仿佛就在我們耳邊,這句話的分量是巨大的。
所以派爺敢說,這是一部無限貼近現實主義的動畫作品。
很多時候說起動畫,大家總會第一反應「那都是給小孩看的」。
先入為主地給動畫片打上「幼稚」的標籤。
但《癔症》的出現無疑是給這些刻板觀念的一記重擊。
「表現力好絕」、「帶入感太強」是觀看過程中彈幕最常刷屏的兩句話。
而「震撼」、「心痛」、「雞皮疙瘩起來了」......
是無數人看完以後的第一反應。
作為現實題材動畫,它用動畫的形式,討論沉重的社會話題。
短片里不管是用天旋地轉的鏡頭運動模擬醉酒視角;
還是醉酒視角里將妻子孩子異化成老鼠的設定,都是巧妙且成熟的。
這是成人動畫才會有的設計,也是成年人才能秒懂的故事。
事實上動畫領域從來不缺優秀的創作者。
動畫作品的創作也從未止步於子供向。
2017年《大護法》上映,在沒有分級制度的情況下,率先自我分級。
影片中花生人的「同類互食」。
不僅指的是花生人的「飼料」皆由他們孵化失敗的同類幼崽而來。
也是每個花生人對同族的舉報、揭發、屠殺。
花生人,一群有獨立意識的智慧生物。
卻因為獨裁者的愚弄,甘願戴上假眼睛、貼上假嘴巴,生怕自己變得「與眾不同」。
身上的黑蘑菇、開口說話的能力,明明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東西。
這一切卻因為「與眾不同」,變成了花生人眼中最可怕的傳染病。
觀眾對《大護法》的解讀層出不窮,並且從未停止。
電影播出以來幾乎每年都有B站UP主拆解、分析,一字一句地講解企圖扒開背後的意義。
真正意義上的常看常新。
2021年,B站9.8分的《時光代理人》橫空出世。
從第一集女性遭遇的職場性騷擾;
第二集敬告大家不要忘記初心與夢想;
到後來直指2008年的「512大地震」。
還原了那一年無數人在地震來臨前最平凡的一天。
可能有人剛剛贏了籃球比賽;
可能有人鼓起勇氣終於想跟初戀告白;
可能有人跟媽媽吵架後心心念念想著和解.......
隨後,戛然而止。
這個懸念一壓再壓,最後迸發出撼動人心的力量。
每一集都有淚點,每一集都能讓人代入現實。
一臉開心地點進來,淚流滿面地退出去。
但退出去不是結束,而是擦乾眼淚後絞盡腦汁要把這個動畫安利給全世界,形成二次破圈效果。
每一部,都是國產動畫向前跨越的一步。
每一步,都在向我們證明動畫作品絕不是只適合哄孩子的低幼內容。
揭露人性的《大護法》;
直面國人傷痛的《時光代理人》;
還有今年以家暴為主題的《癔症》......
我們能看到有越來越多優秀的創作者正嘗試做更風格化、實驗性的表達。
他們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證明動畫創作擁有無限可能的機會。
只要提供渠道、抓住時機。
你就不難發現他們在主流市場之外有著更多的「表達欲」。
比如B站這次的「膠囊計劃」就給足了創作者發揮空間。
因為他們的目標就是「極致」,一層層加碼帶給觀眾極致的情緒體驗。
所以在《癔症》里,你會看到碩大老鼠、紅到詭異的色調、天旋地轉的鏡頭和墜入深海的窒息感。
最大可能地調動我們的感官,以致於真相揭開時的刺痛、警醒才會更深刻。
《癔症》打破了大眾對動畫低幼向的認知。
故事內核、敘事節奏、鏡頭語言,巧妙且成熟。
用動畫才能表現的超現實畫面,講完一個直擊人心的現實故事,《癔症》做到了。
但B站的「膠囊計劃」不止有《癔症》。
而是會有14支獨具風格的專業團隊進行5-15分鐘的短片創作。
每一部短片都必須精益求精。
因為他們並不著眼於當下的勝負,而是向前、再向前,以「登上世界舞台」為目標。
第一屆「極致情緒」的主題,讓題材千差萬別、主旨各不相同的動畫有了同台的機會。
比如以失去自我為代價換取金錢的《終極體驗》
賽博朋克的道士vs醉生夢死一次次挑戰生理極限的受害者,是極致「幻」和「燃」的體現。
講述在人工智慧高度發達的社會,機械少女擁有「人性」面臨掙扎與選擇的《界》
是慾望不斷膨脹下,少女成「神」後的肆意妄為。
以及醒悟的瞬間發現自己不過是被操控的傀儡,讓人頭皮發麻。
探討兩性關係中由於過度的掌控欲帶來自毀的《晴轉多雲,有時蝌蚪》
從一見鍾情、初嘗愛情的「喜」。
到親手毀滅掉一切美好、從此成為陌路人時悔恨的「淚」
從這些優秀的、肆意展現才華的作品裡,你可以窺見B站對於動畫創作者們的關注。
從最開始扶持動畫院校學生的小宇宙計劃,到面對專業動畫團隊的膠囊計劃。
B站始終在挖掘更多新鮮的動畫內容。
並且試圖拋開了主流路徑,嘗試更多動畫表達。
膠囊計劃的動畫作品裡,「刺、欲、喜、幻、麻、淚、燃」,7種情緒膠囊,兩兩組合。
碰撞、交織,帶動了更多題材豐富的類型動畫的出現。
創作者們用一個又一個開腦洞的設定,講出了觸摸社會現實的故事。
把觀眾的情緒一次次推向高潮,帶來視聽盛宴。
成人動畫的高口碑也足以說明。
動畫創作可以兼具現實的沉重感與超現實的想像力,進行更深刻、嚴肅的表達。
動畫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它的解法不止是有「哄孩子」一種。
屬於成年人的動畫,未來也是一片藍海。
只要給這些動畫團隊機會、給他們曝光的渠道。
他們可以被當做茶餘飯後的消遣、也可以變成揭露現實的利刃。
還可以讓我們從每部作品的未盡之言里咂摸出自己的人生。
顯然,動畫作品能帶來的驚喜,遠超我們的想像。